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18节

  蒙恬是秦代人,传说中都说是他第一个制造了毛笔,但是甲骨研究给出的实证却显然证明早在商朝就已经有毛笔了。

  对于这一批甲骨王文龙小心翼翼的保存,他先在安阳找匠人制作和胛骨大小相同的盒子,又于盒子中垫上软衬,还弄来石灰等东西吸水防潮,再用细棉线将甲骨细细的绷在盒内,防止回家路上因为颠簸而有所磕碰。

  几千年前人写的毛笔字啊,蹭掉一个墨点都是对国宝的大不敬。

  王文龙收下甲骨也并非单纯贪财,而是他参与了甲骨发掘的全程真想留点东西做纪念。等他百年之后,或许中华文明能走上不同的道路,到时候自己的子孙把这玩意儿往博物馆里一捐,下面放个“甲骨文发现者王文龙收藏甲骨”的牌子,肯定能评个特级文物。

第365章 考古一线的轰动报道()

  王文龙几人所写的稿件直接派人火速送回苏州,他们在安阳呆了小半个月后《苏州旬报》的相应报导便火热出炉了。

  “近日甲骨社于安阳之发掘发现一殷商时期的甲骨灰坑……经粗略清理,已于坑中发现龟甲四千余片,牛骨五片,字古三十余片……此乃殷墟甲骨文发掘至今最大一发现,经过甲骨社的学者分析该坑甲骨文字风格几乎来自同一时期,且字数甚多,从所写内容可以猜测此坑中之甲骨乃是商王武丁时期所埋藏,可能为其王室之史载。”

  “笔者记其中一片甲骨内容如下,此片为商王为即将生孩子的王后妇好所作之占卜,大意是:商王于甲申日卜问:妇好要生产了,是否能得男丁?占卜后解为:若在丁日生产即得男丁,若在庚日生产更是大吉,将生贵子也。验辞:三旬又一日后甲寅日妇好生产,未得男丁,生了一个女孩。”

  王文龙还在报道后面写了武丁时期的大概情况,武丁年幼时与平民一起劳作了解稼穑之艰难,即位之后便提拔了傅说为丞相,君臣相宜,安邦治国,塑造了“武丁中兴”,是史书上的一代明君。

  一写出傅说明代人就看懂了,哪怕这时的人再没有历史知识,四书之一的《孟子》还是读过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嘛,这是孟子都夸奖的一代贤相,圣人啊。

  连带着对于提拔了傅说的武丁读者们也直接给脑补了一个有道明君的背景。

  这是关于甲骨文研究的文章中第一次长篇引用甲骨文卜辞内容,因为王文龙发现这些卜辞都相当贴近生活,商朝人遇到什么事情都占卜:老婆怀孕了是生男还是生女呀?今天打猎能不能得到猎物呀?母亲的病什么时候能好呀?

  从卜辞之中完全可以描绘出商王室的日常,而且和百姓心中想象的帝王生活不同,商王更像是一个众部落推举出来的帝王,权力远远比中央集权时代的皇帝更小,甚至因为当时生产力的落后,商王担忧的一些问题在明代人看起来相当朴实。

  过去对于甲骨文的报道都是聚焦于甲骨社的研究怎么艰苦,保护文物的过程如何艰难,王文龙这篇报道是第一篇涉及了甲骨文具体记载内容的。

  此报道一出立即引得读者热议,报纸销量都比平均多出了两百多份,甚至被写抄报行做成小篇幅的简报卖出了江南去。

  许多读者都惊讶的发现商代的帝王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根本没有封神演义中那样多的诸天神佛,甚至武丁都可能没有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商王跟普通人也没啥差别,想的是老婆能不能给他生个儿子、快要到种植季节了能不能下场好雨……

  不少普通百姓听到活报摊上的相关内容都连连点头,称赞说:“这商朝皇上还管着种地的事儿,这才叫好皇帝呢。”这时的人不会觉得这是因为商王的权利并不像后世皇帝那么大,而是觉得武丁的这些行为十分亲民,果然不愧为圣人都会夸奖的一代明君。

  还有好多小文人拿着《苏州旬报》的这一篇写了歌颂武丁的文章,并且用之讽刺朝政。看看人家商王武丁,再看看现在当朝天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甚至小半年之后,市井之间就开始贩卖许多以武丁作为主角的小说,这都是小说家看到《苏州旬报》的这篇报道之后跟风蹭热度写的。小说内容基本是荒诞不经,能够找来史记翻看相关记载的都算是考证严密,最火的一本小说则是直接把武丁和傅说套上一个刘备、诸葛亮的模子,说当时犬戎入侵,武丁御驾亲征,傅说智计百出、打败犬戎的故事。

  这纯是瞎编,武丁时期是商朝武力最盛的阶段,武丁征南扫北,极大的拓展了商朝的版图,还到周围国家掠夺了大量财物和奴隶,哪里有外国敢入侵商朝。

  而且武丁打的是土方、舌方和羌人,犬戎部落那是周朝才出现的,和武丁时期差着五百多年呢。

  但这些缺点丝毫不妨碍百姓对于此书的喜欢,《先商武丁大帝征北演义》直接成为一时经典,还被改编成许多地方戏曲,作者也青史留名,甚至有一些百姓开始建武丁庙,对商王武丁烧香祭拜。

  ……

  与此同时,南京,大历史学家焦竑正在自己新落成的澹园藏书楼之中招待从宁波来南京游玩的范汝楠。

  南京焦竑、宁波范家,都是天下有名的藏书家。

  嘉靖万历年之前明代并没有什么藏书家,因为当时出版业凋敝,市面上的书籍基本上只是刊刻的古人之作,每年所出的新书只不过几十本,实在没什么好收藏的。

  晚明时期的藏书风潮最早起源于章丘李开先,接着便是金陵焦竑,两人时称“北李南焦”,不过在焦竑和李开先之前藏书风气就已经开始了,那就是范汝楠的爷爷范钦辞官之后在宁波修建藏书楼进行私人藏书。

  ——范钦所修的藏书楼叫做天一阁。

  焦竑带着范汝楠在自己的藏书楼中转悠,对范汝楠说道:“防火之法需用骑墙,书架之间也要常做隔断,还有人以为应当多置水缸,然水多便生潮,其实余以为防火之最紧要,便是出入书阁需用严规。”

  “哪怕千日提防,此等易燃之物,一沾火星,家中所藏只消半个时辰便可烧尽,所以如我这两座藏书楼,第一条规矩便是不能有丝毫烟火入楼,踏入藏书楼五十步内,抽烟者交出火折、火镰。”

  “楼中藏书全部编名目录,先看目录找书,于楼中取出书籍,出楼五十步方可掌灯观看,楼中终年是不见灯火的。”

  范汝楠听的连连点头:“这条规矩我们范家可以参考,我闻澹园先生这书楼之中香气特别,想来不只使用常见药材。”

  “这是我家特有之藏书药方,乃是从山东找人学来的,防虫之余香气清远,又可以不使书页发黄,且只销一年一换,比之常见的防虫药方大省人力,我可抄一份赠予小友。”

  “多谢,”范汝楠又问焦竑道:“不知澹园先生这几日可有时间,能否让我在楼中抄录藏书书目?”

  “抄录书目找我儿便可,这几日我不巧正要出门。”

第366章 为中华文明藏书()

  焦竑已经约好了这几日动身去往安阳,不太想为范汝楠更改去看甲骨发掘的日期。

  “安阳甲骨……就是近日建阳先生在《苏州旬报》上所写文章的地方?”范汝楠也看过王文龙关于安阳甲骨的那篇报导,同样对之很感兴趣。

  焦竑点头邀请道:“张小友也对安阳有兴趣么?不如同去安阳,等回金陵再慢慢抄书目也可。”

  范汝楠摇头说:“眼见入夏,我还要回天一阁去布置防虫之事,却是没有时间。”

  焦竑道:“那便不巧了。”他一脸扫兴,说完就离开。

  一番交谈之后焦竑感觉范汝楠就是中人资质,对于范家的藏书思想他也不以为然,所以打算同范汝楠的交往也就展现善意便好了。

  虽然焦竑和范家都是此时有名的藏书大家,但是这年代各家的藏书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

  比如福建的徐兴公藏书是为了建一个公共图书馆,有什么好书收藏之后就会请朋友来一起分享观看,甚至有穷书生来看书,他还管人家饭钱。

  而焦竑的藏书楼又是另一风格,他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宋明刊本和抄本,有一些版本人家不愿赠予,他就自己去抄,因为他收藏书籍为的是看内容。

  时人记载焦竑“藏书两楼,五楹俱满,余所目睹,而一一皆经校雠探讨。”可以说焦竑所收藏的书籍,他几乎全部看过,并且每本书籍都盖上印章。

  至于范汝楠,他的藏书关在此时人看起来更是奇葩。

  他的爷爷范钦是天一阁的建造者,辞官退隐之后便致力于收集图书,当年范钦死前找来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我有两份财产,一阁藏书和白银万两。”

  范汝楠的父亲范大冲就主动选择了藏书,范钦去世之后范大冲制定了诸条保管法则,包括:天一阁有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输出钥匙分给各房兄弟掌管,除非钥匙集齐不得开锁,阁内所有书籍“借人为不孝”,“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历史上天一阁第一次引外人入阁读书要到明亡之后,当时黄宗羲以天下第一大学者的身份入阁,观书几昼夜,最后才写出总结明代所有学派思想的《明儒学案》。

  为啥万历年间说天下几大藏书家,许多人都不会提起宁波范家?因为这家人的藏书不光外人看不到,就是他们家里自己人想要看书都得几房的兄弟在一起把钥匙凑齐才能进阁。

  范家的藏书简直是一种行为艺术的高度,不是为了看,就是为了藏。

  焦竑对于范汝楠虽然表现的尊重,但是他心中对于范家这种行为十分不以为然,这群人藏书不看,也不借给别人,根本就是浪费资源。

  范汝楠见到焦竑的表情也知道他的想法,但他仍然感谢说道:“多谢澹园先生,那我便留在贵处几日,将书目抄录。”而这时焦竑早已走远。

  范汝楠不悲不喜,只是在等待焦竑的管家拿来书目的时候让书童拿出笔墨,同时又仔细计算着今年对书籍的除虫晾晒需要多少时间,要花费多少人力钱财。

  他的父亲范大冲只是一个贡生,没有多少科举才能,天一阁之中的许多高深藏书范大冲看都看不懂,如今范大冲已死,范汝楠执掌天一阁,到范汝楠这一辈在科举上也没有多少成就,却依旧坚持沿袭祖父的事业。

  范家保管天一阁的行为在外人看起来十分愚蠢,可是一家人却都还在坚持,因为范汝楠记得他的父亲范大冲曾说过:只有这样的愚蠢才能保存下书籍。

  历史上明末出现过很多藏书家:南焦北李、金陵四大家、福建徐家红雨楼等等,但是这些名噪一时的藏书家却没有一个延续到了清代。

  就比如焦竑的焦状元楼藏书,在此时名噪天下,然而原历史之中到崇祯年间焦竑的子弟落魄就直接将焦竑的书籍全部卖了,盖上焦竑藏书章的书籍在市面上卖价更高,最终焦家一本祖宗藏书都没有留下来。

  为什么黄宗羲写《明儒学案》要入天一阁观书?因为天下藏书家之中,只有宁波天一阁挺过了明末清初的乱局,在饿死人的年代,在兵祸之中,范家各房依旧严守规矩,藏书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

  原历史之中一直到宁波在鸦片战争中陷落,天一阁被英军掠夺前,天一阁都是全天下私家保存藏书最多的地方。

  哪怕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天一阁到光绪年间依旧有藏书两千多部,一万七千多卷。

  清末以后进入近代,在大变革之中私人藏书的方式已经无法有效保存书籍,民国后范家便逐渐将天一阁改为公私共管,而直到近代以前天一阁无疑是全中国对书籍资料保存做的最好的地方。

  站在历史的角度就能看明白范大冲的想法——这家人的藏书不是为了自己看,他们是在为整个文明保存文脉,而且这件事在历史上他们一做就持续了三百年。

  ……

  焦竑带着仆从辗转来到安阳时已经接近七月份,时当酷暑,但是董其昌以及安阳本地的官员还是跑到城门处迎接。

  焦竑几乎是此时有过功名的读书人之中名望最高的那一档,考中过状元,还担任过朱常洛的讲官,更重要的是这位在史学研究上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

  焦竑当翰林之时就主攻研究国史,他对自己的历史定位就是一个史官,焦竑对历史十分尊敬,在入职翰林院之后,他接触到大量国朝记载,发现有明一朝的历代帝王将大量皇家的档案都删改过,好多流传到后世的史料都经过加工,气的要死,焦竑于是直接写了一篇《论史》阐述自己的观点,只看其中一句话,就知道他的观点:“史之权与天与君并,诚重之也”——焦竑对于历史文献有一种崇敬心理,认为即使是皇帝都没有权力去改动史官的记载。

  万历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上疏朝廷,建议修撰国史,并且推举史学功底深厚的焦竑专领其事,此论获得内阁和朝臣的一众支持,焦竑也进行了相当多的前期准备工作,结果没过多久皇宫失火,万历皇帝把这钱拿去修三大殿了,万历朝的国史编修工作最终没有进行。

第367章 怼人第一的焦竑()

  又过两年焦竑也在政争之中失势,被打发到南京去做国子司业,焦竑从此开始在南京修建藏书楼,渐渐的不问世事,如今他官都辞了,专心在家写书。

  而焦竑写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他没有被朝廷支持写完的国史。

  他当年为了修撰国史做了大量前期研究,这是他一生的心血,自然不愿意荒废,最终将自己未写完的国史变成了一部《国朝献征录》与一部列明参考资料的《国史经籍志》。

  这两本书虽然是焦竑个人所写,但是所用的研究体例以及援引资料的深度广度全部都是国家修史级别的,焦竑之所以会建起藏书楼,最早也是为了给自己写书找资料。

  就比如《国史经籍志》,这本书其实只是一本目录而已,但光是目录就写了六卷,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外加制书类,书中名列的是历代史志书目的名字,每个类目之后都有论述,这原本都是焦竑打算在官修国朝史籍的时候要到民间去寻找的参考书目。

  焦竑在此书之中对几乎所有前代的历史书籍从《史记》《汉书》到《隋书》《宋史》全都加以辨析和考证。

  看《国史经籍志》就能大概知道,如果万历没有终止焦竑的修史工作,明代万历年间很可能写出一本和《资治通鉴》一样,洋洋洒洒纵论中国历代历史书籍的庞大国史书目,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代经典。

  而焦竑虽然没有完成这一伟大工作,但是在准备过程中他无疑也成为了整个明代第一流的史学家,不是单单研究本朝历史的那一种,而是贯通古史。他在《国史经籍志》后面附上一篇《纠缪》列出前人历史研究中哪些观点有错误、哪些书籍的版本之间记载有差别。

  不算明亡以后的史书,此时的官修史书就已经有二十三史,三千多万字,就算每天读一卷,全部读完都要八年,还要参考大量的稗官野史,最后写出其中论述不同之处,这本书想要写出来,光是先期的资料收集就得花费十几年时间,而且是没有节假日天天读书才能读完。

  为啥焦竑在此时的史学界地位那么高?就看人家的这学术成果拿出来,谁敢说个不服!且焦竑不光是一代大学者,还是朱常洛的老师,在政坛上也颇有声望。

  焦竑刚刚来到城门前,彰德知府便排众而出,热情邀请说道:“焦澹园远来辛苦,府中已备好酒菜为老先生接风,还请老先生赏光同去。”

  焦竑淡淡的道:“大人的盛情老朽心领了,但老朽此来是为了去看甲骨发掘,在城中却是不想久留。”

  听说他要穿城而过,彰德知府如何同意?笑着劝道:“老先生何必如此着急,饭后再去也不迟嘛,这安阳府城虽然狭小,但也是历史名处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

  听到他如此说和焦竑颇为熟悉的董其昌就忍不住一笑,知道这知府显然是还没领受过焦竑的脾气。

  果然就见焦竑眉头一挑,语气中颇为戏谑的问道:“哦,知府大人能否告诉我,这安阳城的学问都藏在饭碗里吗?”

  彰德知府被问的一愣,连带同来欢迎的本地乡绅名流也全都呆滞。

  知府尴尬笑道:“老先生此言差矣,吃饭不过人之常情,怎能与学问相提并论?”

首节 上一节 218/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