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77节

  王文龙彻底放心,接下来的时间,他便回到家中专心致志的写《民族国家论》。

  几天之后,潘秀一边誊抄整理,一边好奇阅读着王文龙所写的书稿。

  《民族国家论》的一开篇王文龙和原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一样将视角投向了中国的西南,讲述了中原王朝、安南、缅甸三国历史上不断的纷争。

  中原王朝势力强大的时候,试图通过安抚、招降纳叛、同化等等方式将边境的矛盾给解决,但是无论中原王朝如何努力,哪怕安南国从上到下已经是一个天南的小中华,使用着从中华一比一抄去的制度,但这种纷争却始终存在。

  “三国之争端不在风俗、制度,根本在其民族各异也,无论如何移风易俗、改其制度,若不同化其民族,则不同民族之间纷争似乎永不平息。”

  “安南国中佛道纷争颇烈,但是当大明打去,安南国北部曾经势同水火的佛道却联合起来一起和大明作对。”

  通过这个例子,王文龙指出“民族”是比制度、风俗、宗教还要根本的人类认同。

  接着王文龙进一步分析民族的神奇。

  一个生长在西洋的欧洲人,往往以为他与欧洲人更为亲近,看见千里之外来的欧洲水手会将之当成同胞,却又会疏远自己从小就与之相处的本地土人和华人。

  一个生长在西洋的闽南人,听说自己家乡在械斗中被客家人打败,竟然义愤填膺,以至于打算捐资相助,尽管他自十岁以后就从未回乡。

第290章 《民族国家论》

  同一民族的人,尽管他不可能认识本民族的大多数其他人,但是他却天然般认为自己和本民族的其他人是同样的人,并且在意识中将之与自己平等。

  如一个西洋的华人苦工看西洋土人苦工的故事,不会有什么深切感受,但是在看大明的戏曲时,哪怕戏台上演的是与他地位阶层相差颇多的王孙公子的故事,他却也会有代入的感觉。

  这就叫民族主义,是潜藏于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无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每个人都有民族认同。

  《想象的共同体》原著是欧洲人写的,虽然在分析民主主义上颇有建树,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欧洲中心思想。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分析的民族主义形成原因对于后世近代以来才产生民族观念的欧洲和东南亚适用,但对于早在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有民族观念的阿拉伯和中国地区就不太适宜。

  且原书是社会学著作,用睿智的眼光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解构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形态,各种政治制度都被拿来分析,这种态度出现在此时显然也太过于超前。

  所以王文龙在写作时只是用了《想象的共同体》部分框架,重点点出了民族思想是何物,强调世界上所有人都有民族思想,并且将书中的许多例子换成了中国历史书籍中的例子。

  王文龙站在万历三十年的当口,知道接下来的世界都将走向民族主义,往后起码四百多年中:

  哪些族群的民族主义思想更坚定、出现的更早、有更多人能为了本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该族群就会更团结,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残酷竞争中该族群的所有成员都能受益。

  而那些松散被分化瓦解的大民族,只能沦落到民族之林的底层。

  所以和原书冷静客观的分析不同,王文龙对民族主义果断采取赞扬的态度的。

  他直接分析了各少数民族崛起期间强烈的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好处。

  匈奴、契丹、鲜卑、女真、蒙古,无不是靠一群甘为本族奉献、精诚团结的人杰团结了本民族的力量,而后迅速崛起的。

  “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之竞争,本质为民族之竞争也。欧罗巴民族渡海入侵南美,杀土著男子,掠其女子为妻妾,此为同化之目的;至西洋,建立殖民地,以土著人为奴,是以民族划分后一族奴役另一族也。”

  “西洋土人中有大富翁,任其家资巨万,富可敌国,于欧洲人眼中依旧以为奴仆之属,此岂非以族论人乎?”

  最后王文龙也说到了最近发生的移民大员的福建人帮助倭寇攻击大明官军的事情:

  “常居海外者,无论在日本在西洋,华人皆知聚集一处,何也?同族互惠,同族互保也,若无他族威胁,安至于此?”

  “可笑我大明人士不与外人交,便不见民族争斗,唯见自家利益,南人与北人争,东人与西人斗,以至出海之后亦以为为一己之力投倭寇而害同胞可也。”

  “然正如前文所言,民族主义之思想存于世上所有人脑海之中,正如饥餐渴饮,无人可以免,便是舍身投靠,不能换去一张面皮,亦不能洗脱父母骨血,虽被称为日本华人、荣誉欧洲人,在彼等人物眼中终不能与日人、欧洲人一般……若遇危险之时要舍身引虎,彼见一个同族与此等人物在前,必然先将此等投靠之辈踢出也,又何须问……”

  读到此处,潘秀只觉得心中震撼,甚至感到有些无地自容,那是一种被指指内心的恐惧。

  他简直感到这书就是在说自己。

  这时,王文龙笑着走来:“伯风,今日劳动你了,先去用饭吧。”他看看潘秀苍白的脸色,好奇问道:“你为何出了如此多汗?”

  “啊……大概前两日受了些风寒,身子有些虚吧。”潘秀掏出手帕擦了擦头上的汗,言语之中颇为没底气。

  王文龙点头说道:“若是不舒服,可去看看医生,不需如此着急工作。”

  “我……学生真有些难受,不然下午我便不来了吧……”潘秀说。

  王文龙大度的点点头:“可以,你早些去看看医生,休息好再来工作。”

  “建阳先生,我可否将这书稿带回家中整理?”

  王文龙道:“这有何妨。”

  “多谢先生。”潘秀拿着书稿半上午就回了家,回到家中之后他关上房门,连忙取出王文龙的书稿继续阅读。

  潘秀对《民族国家论》非常感兴趣,但是又生怕自己在编辑部里头读书时脸上露出异样会被别人察觉,所以只敢在家里偷偷读。

  将书稿看完一章,潘秀的脸色已经越来越凝重。

  正如王文龙书中所说,这年代的大明百姓大多数并没有和其他民族的人交往过,对于民族冲突没有亲身感受,自然也就不会有太过于明显的民族思想。

  但一旦有冲突,这种思想就将很快被唤起,比如满清入关后汉人真切感受到满人根据民族进行的区别对待残酷压迫,民族思想瞬间就会产生,并且激烈到让普通百姓都敢于拿刀反抗满清的程度。

  潘秀作为西洋华商后代,却已对民族主义有深刻的感受。

  以前潘秀对于这些民族主义的思想只是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却口说不出,此时看到王文龙的归纳总结,他瞬间就觉得很有道理。

  潘秀不禁暗暗感叹:“王文龙果然不愧是一等一的名士,竟能将这所谓民族主义写得如此之深刻真实。”

  正在他读书之时,只听得自家房门响了三声,而后过了几个呼吸,又有节奏的响了三声。

  潘秀脸色一变,知道这是李锦和他约定的暗号,他连忙将桌上的书稿收起,走到院中将角门打开,就见李锦穿着一身儒生服装站在他家门前。

  引着李锦进入屋中,上茶之后潘秀让仆人出去。

  李锦这才问道:“最近王建阳可有什么异动?”

  潘秀回答说:“他最近一直在写《民族国家论》,并没有对外交往,似乎也不太记得那日酒桌上所说的话。”

  李锦脸色严肃说道:“上回你传回的消息让公司十分重视。”

  潘秀点头说道:“我也猜得到,这王文龙所说的内容的确是太恐怖了。”

  “你行事要仔细一些,”李锦说道,“我这次来就是特地告诫你,公司要你耐心在王文龙身边做事,若他只是写些书本,你便不需去打扰他,时刻警惕,关键是找出王文龙背后组织的秘密。”

  潘秀点点头,突然问道:“公司是否在西洋寻找金苹果?”

  李锦道:“此事已经不只是韦麻郎代表关心,公司高层也知道了,乃极其核心之秘密,具体情况伱不要多问。”

  潘秀想到了自己刚刚读的文字,突然感觉自己所在做的事情就和王文龙书中所说的一样,是为了其他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而来打压自己民族。

  而正如王文龙书中所说,民族主义天生的特质就是对于本民族的所有人都有认同。

  若是荷兰人能够崛起,在认识并且赏识他潘秀的几个荷兰人大人物之中,他潘秀或许能得到认可和利益。

  但是对于更多的荷兰人来说,人家根本不知道他潘秀是谁,不可能如何高看他。

  而照王文龙所分析,民族思想在世界大同实现之前是会一直存在的。

  见李锦起身打算离开,潘秀忍不住道:“若真有金苹果存在于吕宋诸岛,难道便要将之送与荷兰人?他们欧洲人若真依靠金苹果,才发现美洲得了一桩大富贵,这第二枚金苹果再拿到手中,此后岂不是纵横天下?”

  “李公,他们真能和我们是一条心?”

  “何出此言?”李锦惊讶的看了潘秀一眼,见到潘秀关切神情,李锦严肃说道:“我与你父亲都是早年便跟从荷兰人做事的,我也知道你家情况,你一家好不容易经营下如此产业,不要有过多想法。此事若真如那王文龙所说如此紧要,那就不是我们能关心的,我回去也不会多问。伯风,你再有什么想法日后也莫提起,千万是在荷兰人面前要守住嘴巴。”

  “是,我晓得了……”潘秀欲言又止。

第291章 商人自救

  就在王文龙忙着写《民族国家论》的时候,投入许多身家,新办大员岛移民的杨天生等海主却是每天愁眉苦脸。

  自从沈有容去大员岛打倭寇失利之后,福建对于大员岛移民的支持就越来越少。

  尽管徐学聚已经积极出力,一再表示自己必然会把大员岛上的倭寇给打完,不断上疏分析大员岛上的倭寇情况,对朝廷打包票表明此战必胜,而且还做出积极的征兵准备。

  但是福建官场上对于此事却呈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

  大员岛的移民原本就需要靠福建地方组织,而且福建各地之前为了对抗灾荒,还给了各种的优惠政策,生怕移民不去大员岛。

  可现在大员岛上的移民究竟是好是坏,朝廷都没给个公论,万一到时候突然说这些移民都是自逃海外的奸人,那么忙上忙下的官员岂不是白费力还要落下责骂?

  一时间福建对于移民之事的支持大幅减少,哪怕徐学聚团结了福建巡抚朱运昌对移民之事表示继续支持,但朱抚台自己也是个弱势巡抚,实际能调动的资源实在太少,只能说聊胜于无。

  杨天生的一个弟兄走进屋中,焦急说道:“大哥,咱们在大员的甲组村今年还缺劳力百二十人,耕牛三十头,粮食更是还要上百石,若是不继续补充,只怕之前的投入也要打水漂。”

  “又是要钱?”杨天生闻言将茶杯往桌上一丢,郁闷说道:“咱们之前的投入全部压在大员岛,还没有见到回头钱呢,如今又没有官府和民间的支持,十个茶杯九个盖,你要我怎么给你再变出一个来?”

  杨天生真是有些弹尽粮绝了,他家中的可用资本全部投进了大员岛移民,甚至今年为了往大员岛送人,将自己手下的船只也许多调为移民之用。

  如今大员岛移民计划受阻,其他雇佣移民船的海主连船费都拖着,移民安置、维持海船,全都不断的往里头投钱,杨天生现在已经把家中窖藏的银子全花出去,还到福建市面上借了不少的债,明年怎么办都不知道。

  随后的几天,杨天生只能到处去走动,希望能凑到些钱财。

  他先是将自己的两条有船引的海船给卖了,又跟人分享了一些所控制日本航线的运力,即使如此凑到的钱也不过是够他再撑上两个月而已。

  他又让大员岛上自己控制的移民村落先不要种粮食,而是抢种冬烟。

  现在在大明烟草渐渐流行,福建烟和关东烟都是出名的品类,价格很高,种这玩意儿比种粮食更挣钱,而且种植时间更短,但这对于杨天生来说却是不得已的选择。

  烟草对磷肥的需求很高,后世百姓种烟草对土地的伤害不算大原因是因为后世有化学肥料,但在明代种了一季烟草的土地,下一季种什么粮食都必然减产,大员岛上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土地却只能用来种烟,实在也是杨天生手头资金缺到了一定程度。

  而像杨天生一样选择种烟草的海主并不少。

  厦门城。

  漳泉的几家大海商聚集在一起,热烈的谈论着共同借款自救。

  他们自己的信誉已经不足以借来足够款项,只能有几家共同绑在一起。

  投资开发大员岛占据了众人许多资金,而且他们实际参加了台湾的开发,知道那地方未来的潜力有多大,只要能够咬牙撑下去,没有人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屯垦村土地。

首节 上一节 177/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