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19节

  小孩穿着一领破衣,哇哇大哭,引来许多围观者。

  当先老僧面对围观众人说道:“此弃路之女婴也,父母杀子女,是造大罪孽,经书里头是有说道的。”

  王文龙和游思存都不禁停下,看着街上这一幕。

  说着他的几个弟子便拿起木偶,手指一动一挑,手中的木偶便活灵活现地演起一段佛家因果故事来,故事说的是一户人家父母溺女甚多,后来母亲再次怀孕却生出大蛇,大蛇将其父母全咬死,正是那些死去的女儿回来报仇。

  这时的佛家传教靠的就是说这等因果故事,而且演说的方式非常多样,在寺庙里和尚会指着庙中的壁画讲说佛法,至于这些行脚僧则是各凭本事,也有靠说评书演皮影来展示的,也用傀儡戏、布袋戏说法的。

  几人演完这段戏之后已经在街角聚集起上百号观众,那老和尚又对众人宣讲:“近日有吴门苏家,其家中孤苦,但有佛心,见路边有女婴被遗弃,收养活之,他子弟竟然考上进士,如今点了翰林,他一家就此翻身——可见收养女儿有大阴德哩。”

  他行礼求众人:“我们行脚僧人带着女婴不像回事,若是有余力者,还请将这女婴带回收养,日后定是福报的。”

  虽然今年福建受灾,但福州终究是富裕地方,那女婴的父母将她丢在福州街头,多半也是为了自家女儿能有条活路,此时围观众人中,不少人看起来家中就还有余力,一些婆婆姥姥听到有果报的话,再看到那女婴长得确实清秀都上前询问,还有些大户人家的奴仆听到此事好奇询问,然后回去找自己家主人说知。

  不一会儿便有辆小轿到来,轿帘打开,其中坐着的一位妇人穿着安人服色,家中多半是做官的。

  她看了看那女婴,便对那群说道:“这小姑娘长得颇合我眼缘,我有幸收她做女儿。我家也自斋僧,闻听此事已经备下净室素斋,还请几位师父到我家里小住,细说收养之事。”

  围观群众纷纷议论,显然这位妇人颇有地位。

  “这是观音巷里张家奶奶。”

  “张奶奶果然仁善。”

  王文龙看到这场景终于放心,看这张家奶奶的样子显然信佛信的虔诚,多半能够养活这个女婴,他点头道:“可见福州城里对于溺女之事还是颇有人关心的。”

  游思存也是高兴道:“看来咱们的纺织厂还有出路。”

第193章 专题报道

  几个僧人被张家请去,他家奶奶为表诚心还专门带了养娘,小女婴被养娘接过,在有经验的养娘侍弄之下很快安静下来,依偎在她怀中好奇的看着街景。

  王文龙和游思存也坐滑竿离开,回到家中,王文龙先安排了一下家里事情,然后便拿上文稿。

  游思存问道:“这就是先生所说的宣传文案?”

  王文龙点头:“咱们去报社。”

  《旬报》现在是整个福建最有名的报纸,每期的发行量已经慢慢攀升到了一千五百份,连带着王文龙这个主编以及邓志谟、许仲琳等内容编辑也都成为福州的名流。

  邓志谟正在报社之中忙碌,为下一期《旬报》的头版文章而苦恼。

  随着《旬报》发行的火热以及蜡版油印技术的铺开,现在福州城已经不止一份报纸,竞争情况下,大家自然而然的开始比拼报纸内容,以前《旬报》随便刊登点新闻就会受人追捧,但是随着其他报纸的出现市井新闻一个炒的比一个邪性,这年头的街头巷尾议论真实性往往不高,许多奇妙传言都有流传途径。

  《旬报》说东街王家的妇人偷汉子被抓,另一家小报就说这东街王家的妇人其实是扒灰,第三家小报居然说这所偷之汉子乃是她亡夫的鬼魂——报纸内容还没有专门机构能管自然一家说的比一家夸张。

  竞争激烈,《旬报》现在如果还拿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当做封面内容多半会影响销量。

  邓志谟正在发愁之时这时就见王文龙笑着走进办公室:“志谟兄,下期的头版版面给我留着。”

  邓志谟一喜,问道:“建阳可是有什么大事新闻?”

  王文龙将自己的纺织厂广告放到邓志谟桌上,邓志谟看了一眼就皱起眉头。

  “纺织厂广告放在二三版即可,放在头版只怕是浪费钱。”

  邓志谟说的委宛,其实他怕的是王文龙是《旬报》的总编,硬要用头版报纸给自己的厂子做广告,邓志谟担心这玩意儿会拖垮销量。

  王文龙却笑着说道:“我这次不是想要做一个广告,而是想要出一系列溺女问题的深度报道,采访不止一篇,至少要连写上三期,造成一个热点问题,让百姓知道溺女问题在福建已经有多么惨烈,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所以劳烦志谟兄给我预备下整一个月的头版。”

  邓志谟听的都有些懵了,疑惑问道:“这该如何进行?”

  王文龙解释说:“这第一篇是我实地去采访溺女现象写出的报道,描写村中父母杀婴儿、女婴流落荒野无依无靠的场景。”

  王文龙的系列文章全都是通过自己在布政史司衙门之中查到的资料以及实地走访所得。

  第二篇的深度报道则写出溺女现象引起的后果——当地男子找不到老婆,被抛弃的女婴侥幸活下来也是生活凄惨。

  王文龙还写了一件事例,一户人家因为贫困而抛弃女儿,十几年后这家人经商致富,想要找寻,找到后发现女儿幸免于难,但是却从小在养济院长大,自小营养不良,而且长大之后配到泼皮家中,长年的困苦劳动以及丈夫虐待已经将这女儿给凌虐的半死,等被接回家中时一双眼睛已经瞎了,脸也被丈夫殴打之时用刀划烂——这是明代真实事例,王文龙亲自走访调查然后用文学手法写成,让人读了无比唏嘘。

  到第三篇则写解决办法——莆田列女胡氏同情孤女,专门在福州集资开办女子纺织厂,给了女子一条活路。

  邓志谟看着三篇稿件,越看越是惊讶,然后便是连连点头:“建阳,这点子太好了!”

  王文龙第一二篇文章都写的极其动情,许多惨状的真实描写都能打动此时百姓,而到了第三篇图穷匕见,王文龙全篇不说他自己在女子纺织厂之中的股权,只把这事业包装成胡氏的善举,又通过描写那些女子在纺织厂之中辛勤劳动的场景打动读者,顺便用记者的口吻宣传这些女子织出来的织物有多么精美。

  最后王文龙采访胡氏,通过她口说出希望有善良人物可以支持女子纺织厂的事业,不要因为是女子的工厂就歧视——这就是一篇妥妥的软文。

  但这篇文章却很符合《旬报》中正平和的调性,既能宣传王文龙的工厂又能对社会有益。

  邓志谟一看就知道这文章肯定能火。

  王文龙又道:“还要加上刻板图画。”

  王文龙拿出自己的一张画稿,邓志谟看去,就见稿纸上用几笔画出草丛,草丛中躺着一个可爱婴儿瞪大眼睛好奇看着世界,但是婴儿背后却是一座正在冒着烟的婴儿塔,新生儿被丢在荒野之中无人照看根本活不下来,那冒烟的婴儿塔显然预示着孩子的命运。

  邓志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绘画,寥寥几笔,虽然画的不太真切,但是却将婴儿的可爱以及婴儿塔的残忍同时对比出来,旁边的衰草丛上还带着寒露,显现出环境之中天气寒冷,让观者更对那饥寒交迫中的小婴儿的处境感到同情。

  邓志谟连连点头,连忙叫人给王文龙留出板面。

  曾鲸经过半个月的练习,画技已然大涨,之前王文龙被堵在莆田,他家仆人给王文龙送书画正好和王文龙错过,于是这次干脆带着王文龙的画像来找师父。

  没想到一到王文龙家中便被截住,还被王文龙要求作画,这些画都会用刻板画的形式放到《旬报》上。

  “真要如此画吗?”曾鲸提起笔来有些为难,王文龙要曾鲸配合三篇报道总共画五幅插图。

  第一副是被丢在婴儿塔之前的女婴,第二幅是那个被父母找回家之后却已毁容瞎眼的被遗弃女儿,王文龙让曾鲸把女子被毁容之后的可怕模样画得格外真实,同时女子又穿着华贵的衣服,坐在漂亮的房间中,更加增加了故事的可叹,另外还有胡夫人抱着女婴脸露同情的图像。

  刻如此细致的板画估计要用近百两银子,钱自然是纺织厂出。

  说来也真不算贵,要在《旬报》上刊大幅版面的广告三期下来也要将近五十两了,而这三篇软文的宣传效果显然胜过大版面的广告。

第194章 纪实文学的震撼

  这几幅画曾鲸是没有意见,而且王文龙钱也给的够,但让他为难的是王文龙要求他画的后续图画:一群漂亮的姑娘坐在纺织厂之中欢乐谈笑工作;一个未出阁的美丽女子正在仔细检查女子纺织场所产丝绸。

  纺织女工工作之时不可能穿着宽袍大袖,全都得穿窄衣,身形线条都要展示出来,头发也要扎束起来避免缠到机器里,露出整张脸蛋,甚至卷起袖子露出胳膊。

  这些在后世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画作,到此时就有点惊世骇俗了,要知道这年代的女子手腕都不能轻易让男人看到。

  曾鲸也画过春宫,但是春宫画是不会对外界大量展示的,现在师父却要把这两幅画要广泛刊登,他实在担心报纸印出来之后会引得舆论哗然。

  王文龙笑说道:“波臣初得技艺还没有太多机会施展,这两幅画做出来之后波臣你定然就火了,届时向你求画之人只怕要踏破门槛,如何不是好事?”

  曾鲸想了想却还是犹豫摇头,他总有出名机会,但若是和这事情牵扯上,只怕到时候要被千夫所指。

  “师父,我宁愿不出这名……”

  曾鲸无论如何不愿意,王文龙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说:“那就不署名吧,你总是帮我这一回。”

  曾鲸这才点头同意。

  这几幅画要四处采风,曾鲸在福州城里,便先把纺织厂的两幅女工画像给做出来。

  游思存也好书画,听说曾鲸画人物极其相像于是曾鲸作画之时他就在后面观看。

  但当看到曾鲸的画笔渐渐勾勒出成品时游思存也不禁感到耳朵发热。

  没办法,这年代的男女大防太为严重,艺术品中对于女性身体的描绘极少,唐伯虎的美人闻名天下让许多藏家爱不释手,但其实画中人物露出的也不过是头颈和手而已,而曾鲸按照真实场面画的女工则是穿着窄衣长裙,可以看出身材,而且样貌无比真实。

  王文龙在一旁对曾鲸说道:“要把女工们画的健康自然,大大方方的。”

  曾鲸点头:“我勉力为之。”

  报纸上所能刊登的画也就是巴掌大小,在这时属于小画,要的是细描工笔的本事,曾鲸细细描画也不过用两天时间就将两幅画全都做了出来。

  曾给王文龙的时候曾鲸就预先说道:“如此登出去,只怕会引来不少议论。”

  他的工笔画效果太真实了,而且还按王文龙的要求美化,画面之上就是一群美女在那儿织布,说是采访情况其实乃是宣传,比年画上的七仙女还漂亮。

  王文龙笑着说道:“那文章是我写的,我还是《旬报》总编辑,我都不怕,伱怕什么?”

  曾鲸也笑起来:“这是师父你说的,我只把师父要的那几幅画画出来就是,后续事情我也不管了。”其实对于这几幅作品曾鲸自己也颇为满意,以前他画的人物画之中人物都是古板坐立,脸上神情木讷,而这几幅画已经有了速写的风格,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让曾鲸拓宽了绘画思路。

  王文龙马上让自己作坊里的工人开刻,几天之后便将刻板拿到编辑部去,试印刷出来的成品效果极好,让《旬报》上下的工作人员盯着那画面上女子娇俏的笑脸一个个目瞪口呆。

  ……

  今年福建虽然气候不好,连遭旱灾和地震,但是在新作物推广之下,百姓勉强还能过活,福州作为省会,城中日子则几乎不受影响,甚至因为海贸的兴盛市井还更加繁荣。

  许多浮浪子弟悠游岁月,真个是天地兴亡两不知,每天只是踏步游街,找些新奇玩意儿。

  屏山脚下,越山书院。

  旬日散课,书院中的子弟,各自收拾东西回家。

  “各位老爷,有新出的《旬报》。”一个闯书堂的书客等着大家散课就捧着书匣前来卖报。

  越山书院就在福州城外关厢,读书的都是一些城中有钱人家子弟,不少人都有余钱,最喜欢看报纸。

  王祖才听得,连忙对自己的书童说道:“快去买份《旬报》来。”

  不一会儿报纸就被拿了回来,王祖才摊开迫不及待就开始看,他在书院门前站着看报,过不多时,朋友周云升也带着书童从院中走出,找到王祖才好奇询问:“这期《旬报》中可有什么新闻?”

  王祖才却已经进入呆滞状态,半天之后他才反应过来,他脸上露出悲愤神情,把报纸递给周云升:“周朋友务必先看头版文章!”

  和王祖才与周云升类似,当看到头版大篇幅的溺女报道后许多人都露出悲愤表情。

  “天日昭昭,怎敢有此恶行?”

  “这女婴好可怜。”

  “这些父母都该流放!”

首节 上一节 11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