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06节

  他已经准备迎合万历的意思了,只是在心中祈祷万历不要做的太过分。

  万历笑着不说话,专心的从最后一本奏折往前看。

  之前十几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万历皇帝搞臣子们的心态是有一手的。

  他毕竟是张居正训练出来的好弟子,聪明绝顶,智谋颇多,朝臣们跟他斗了快十年,还真占不到多少好处。

  不是想让他对于朝中的舆论产生反应吗,那万历就只要找到一份口风有不同的奏疏,对之加以回应即可。

  如此一来作为皇帝,他回应了朝廷舆论,同时又将朝臣们想要他撤去矿监税吏的事情避而不谈。

  一方面让朝臣们找不到他的错处,另一方面也可以恶心一下朝中诸位大臣。

  不得不说,一个皇帝,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想着怎么恶心自己的臣子上,这皇帝做到这份上也是够奇葩的。

  翻着翻着,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所呈常州诸生联名上表的文章就被万历挑了出来。

  实在是很难不挑到这篇,因为王文龙的文章在一众上奏文章之中视角分外清奇。

  王文龙写这篇文章之时一方面是想向常州以及江南的士绅阶级传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纯粹就是为了应付东林党的邀请。

  所以全篇王文龙只是稍稍提了一嘴税监之事,很客观的表示税监的主要问题是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甚至王文龙并未反对太监们找大商人收税,或者按照万历所说去收矿税。

  这些文字对于皇帝的批评比起其他文章要弱不知多少,与此同时所提的三条建议内容又极具启发性。

  这时的民间未免没有这样的声音,但是一来很少像王文龙这样系统性的,二来王文龙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起李三才之流那种牵强附会的神逻辑要强太多,自然更容易让人接受。

  而此时万历读到这篇文章便是颇为惊讶。

  首先的感受就是他惊讶的发现这文章居然没有骂他。

  大臣们骂皇帝还要遮遮掩掩,但是诸生的程文因为不是朝廷官员所以往往更加肆无忌惮,哪怕惹皇上生气了,总不能把一个府学的秀才全都抓起来?

  甚至因为自己就是民间百姓的身份,诸生还可以拿出一些自己亲身所见的事情,来表明如今天下何等困苦,有理有据地骂人

  所以之前诸生的文章田义没有摆到最上面,其实也对万历有好处,因为翻了几篇之后,皇帝发现那里头骂的话比大臣们骂的可是难听多了。

  而王文龙这篇文章当初在常州得到一些士绅支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同时符合商绅阶级和皇家的利益,只不过是使得地主阶级和与之伴生的儒家士大夫的地位有些尴尬,不能帮助东林党等士大夫阶级分化皇权,所以才被东林大佬捂了盖子。

  而反映在万历这里就是他发现这篇文章对于他还有对于矿监制度都比较温和,虽然也有批评,但基本是有的放矢,并没有把任何天下的错误都归咎到他头上。

  第一时间皇帝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好感。

  再接着看下去,就见王文龙文章之中另外的内容则是提出了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让百姓的声音可以进入朝廷,避免出现太监地方官盘剥地方而百姓无法发声的情况,有利于商业发展;

  开放海外商业贸易,减少对于内陆普通商贩的税收;

  发行船引,增加国家财政,将财政压力转移到出海贸易上。

  万历看着王文龙的文章,越看越觉得前后逻辑通畅,似乎这政策之中的道理还真是挺有说服力。

  “这篇文章有些意思!”

  万历皇帝边看边暗暗点头。

  他有下决心实行这三条政策吗?当然没有,万历不是傻瓜,他当了这么久皇帝,也知道大明朝办事的方法,这三条政策每一条都涉及大量的权利分散和利益流转,想要实行一条没有个几年的忙碌都不太可能。

  他没决心去做这样艰苦的工作,但是他却乐意于把这篇文章捧上高位,因为他已经找到搞事的抓手。

  田义惊讶的发现万历难得露出了笑容,悄悄瞄了一眼皇帝此时正拿着的文告,他瞬间就有不妙的感觉。

  这些文章他之前都已经是先浏览过一遍的,对于常州诸生呈上来的这三策记忆犹新。

  田义连忙说:“陛下,处理朝议需得谨慎呀。”

  万历笑着点头:“朕自然晓得,田大伴,记朕口谕!”

  朝臣们不是要他听意见吗?他听就是了!

  ……

  《旬报》报社。

  徐学聚脸带笑容同时又有几分为难的走到王文龙的桌前:“建阳,咱们《旬报》这个月的利润算出来了,又比上个月高了五十两。”

  王文龙笑着道:“报纸销售的火热,我们总不能故意控制吧。”

  徐学聚说道:“万万想不到,咱们布政使司衙门有一日居然因为钱财太多而头疼。”

  《旬报》在福州已经发行到第四个月,正是报账发了十一期,销量慢慢攀升到每期一千三百份上下。

  这年头的书籍一版也就印个两三千册,不好卖的书,足够卖上半年才能消化得掉。

  对比之下就知道《旬报》的销量数字多么惊人了。

  这只因为《旬报》实在太有性价比,《旬报》现在已经发展到每期固定栏目就有三张十二个版面,内容包含:时事新闻、商业信息、小说杂谈、文艺板块、娱乐板块。

  即使是没有增加页面的情况下,每张报纸至少也有三万字,三张报纸就有十万字。

  而这样一份《旬报》售价是八十文钱,相当于普通人家两三天的工资。

  别以为这价钱贵,其实这价钱相当合算。

  此时一部大部头小说也就是五十到八十万字的字数,而这样一部书的售价至少二两银子,一部小说分成十几册,每册也需要一百多文才能买到。

  而这样的小说往往印刷质量堪忧,而且里头有大量的车轱辘套话,相比之下,《旬报》所选取的文章短小精干,新奇有趣。

  王文龙还特意让编辑部挑选符合各个文化层次人物的作品,其中不少兼具趣味性与易读性。

  一切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这时市面上书籍的最大消费主力——大量只有低层次文化水平的小地主、小商人和市民阶级。

  万历年间小说盛世“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卖时文不如卖小说”的局面就是由这些只具备低层次文化水平的百姓创造的。

  他们看不懂经义学问,对太复杂的东西也没有兴趣,阅读就是为了满足旺盛的娱乐需求和想要了解外界的探索欲望。

  而《旬报》比起这时市面上售卖的大多数小说更容易吸引住这些读者。

  《旬报》上面连载的武侠小说,市井小说,还有各种市井新闻都让第一次接触这种娱乐产品的此时百姓看得如痴如醉。

  一些来福州城做生意的商人,在街头巷尾碰到卖报纸的,出于兴趣买了一份,一读之后就放不下来。

  一些进城赶集的富农和小地主也是在集市上买到报纸之后就看得津津有味。

第172章 八百里加急到福州

  现在已经有人定期把《旬报》送到泉州和漳州去贩卖,甚至建阳那边还出了《旬报》的合订本——都是做成盗版书,甚至卖的比福州城的《旬报》原版还贵,但是销量居然十分不错。

  甚至《旬报》已经漂洋过海,许多商人带了旬报上船,使之渐渐流通开。

  在朝鲜、日本、西洋华人中都有一些读者,虽然数量不多,但日后肯定会缓慢增加。

  这都导致《旬报》越来越挣钱。

  如今《旬报》的平均销售数目在一千三百份,每期还有二十多两的广告费,扣去运营成本《旬报》每期给布政使司衙门带来的收入都超过六十两。

  每个月发行三期,每月的收入就是小二百两。

  《旬报》销售情况不好徐学聚固然会担心,但销售情况太好却也让徐学聚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这笔经费有些难走账。

  一切的原因只因地方政府自己并没有钱财。

  地方官的俸禄是由朝廷发放的,除此之外,衙门中的脚夫、船夫、力工、印工,甚至衙门一年开宴席所需的牛、猪、鱼、羊——全部要从本地百姓之处征收。

  比如此时松江府一年要往内府承运金花银八万多两,但实际上地方政府会多收将近两千两的银子作为“解扛银”,用来缴纳地方政府所需花费的人力开销。

  同样收粮食的时候地方政府也要加征“耗米”“舂办米”的费用,甚至依据粮食最终运往的方向还可能加收“夫船银”“车脚银”“大通桥价银”等等繁多的名目。

  如果路程太远,地方政府所收的加征数目甚至会超过正税的四分之一。

  布政使司衙门作为上级主管单位,它的塘报房就是这样一个由百姓供养起来的地方,每年能够不多收税就已经不错,徐学聚最初是觉得塘报房有这么多冗员,得给他们找份事情做所以才让王文龙开办了《旬报》,结果现在《旬报》的收入每个月能超过二百两,一年就是两千两,越挣越多。

  徐学聚已经尽量在花了,给衙门里头又是发米又是发面的,一年到头算下来顶多能用掉一二百两就顶了天。

  至于把钱往自己兜里放,徐学聚和王文龙都不会这么做。

  两人通过给《旬报》供应蜡纸和油墨挣的就已经不少了。

  衙门办事情最怕的就是有人上下其手,他们如果把《旬报》的钱放进自己兜里,过不了几天下属们肯定有样学样。再过不了几天《旬报》不要想挣钱,能不赔钱就不错了,最终肯定是倒闭收场。

  两人都知道舆论阵地的重要,可不想把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旬报》直接玩死。

  王文龙提议说道:“这每年一二千两银子得找个去处,不如投资其他事务。”

  徐学聚点点头:“放着不是回事,花又花不出去,自然再做投资,只是投资什么需要好好想想。”

  王文龙说道:“既然是衙门办事,总要考虑名声,最好是做些百姓乐见,于咱们也有利益的事情。”

  “有建阳这话,我就放心了。”徐学聚哈哈笑道。

  徐学聚又不傻,衙门办三产的这点思路不用问王文龙他也想得出来,钱财只要有投资去向能够越滚越大,那就谁也没有权利把这笔钱从布政使司衙门手上弄走,只要不放着生虫就行。

  关键是他没时间费心去干预这件事情,想着的还是由王文龙来操作这笔资金,自然得知道王文龙是什么样的想法。现在王文龙的想法正是和他一模一样,徐学聚也是松了一口气。

  两人商量一阵,王文龙提了几个建议,比如做红薯粉丝厂之类的,但是这点规模怎么样也消耗不了一年二千两的投入,这笔银子足够做件大事业了。

  讨论半天没个定论,好在也不着急,王文龙起身送徐学聚离开。

  两人刚刚走出报社还没转进衙门就见一个壮汉骑马过来。

  那匹马显然经过长途奔跑,此时口中都吐着热气,马上骑士也是差不多,已经快入冬的天气,却浑身大汗。

  只见骑士腰间拴着厚厚的革带,身上悬着一个大铃铛,背后背背包,里面放着雨衣、火铳、火炬、干粮。

首节 上一节 106/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