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第449节

  “那若军队谋反呢?”刘禅终于还是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些敏感,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

  益州和李衡的关系并不像和诸葛亮的关系那样。

  益州和李衡之间的合作,更像是单纯的利益合作,缺乏了情感的沉淀。

  而按照君主时代的权力分布来看,李衡已经是严重的尾大不掉。

  益州知道,李衡也知道。

  大家心照不宣。

  之所以还没有正式发文调李衡回京师,也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还没有灭。

  外部矛盾依然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是将调兵权收归朝廷;二是兵将分离,折冲校尉与领兵打仗的主将隶属不同司署。战时临时委派将领。”

  这其实将军权一分为三。

  调兵权、练兵权和统兵权分开。

  这是大唐时期典型的府兵制下的军政结构。

  它既保证了朝廷能掌控军队,同时也限制了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那边疆常驻将领呢?”

  “边疆常驻将领采取轮值。”

  “轮值?”

  “五年一换,换人由大将军府提报名单,宪司审批。”

  这个答案,刘禅总算是满意的。

  如果由宪司审批,那大将军府对军队人事任免受到制衡,历任大将军就无法肆无忌惮随意安插自己的亲信。

  宪司这个体系,就不仅能监督丞相府的行政颁布,也能监督军队。

  当然,宪司有监察权而无执行权。

  “若正在战时该如何?”

  “战时若将领任期到,大将军府提前提报。”

  “宪司审批?”

  “是的。”

  “那朕这个皇帝岂不是无所事事了?”

  “陛下垂拱而治,何须亲力亲为。”

  刘禅想了想,这也是个选择。

  按照李衡的那套权力理论,将权力分割到各个部门,责任也就分担到了各个部门。

  最后出问题,那绝对不是皇帝的问题了。

  “大将军的想法,朕都知道了。”

  李衡道:“臣愚见。”

  “不,大将军说得都对。”刘禅负手而立,抬头看着远处的朝霞。

  他的脸上难得出现一丝寂落。

  “汉室衰微之后,诸侯纷乱而起,天下苦战争久矣。”刘禅道,“皇帝若为所欲为,即便天下统一,百姓也苦不堪言。诸侯若能轻易操起倒戈,则战乱不止。”

  “大将军将我这个皇帝、朝臣,以及地方权贵都限制住了,层层设限,极大的遏制住了动乱的来源。”

  李衡内心震惊,他没想到刘禅居然能说出这番话来。

  也许是刘禅自己想到的,也许是诸葛亮提前跟他说了。

  但无论是不是诸葛亮为他分析过,他能坦然的接受,就说明他的确算得上一个开明的人了。

  或者说,算得上一个权力私欲不重的人。

  其实对付二代的守成之君来说,最担心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雄心。

  雄心和才能是否匹配,千古以来都是大难题。

  才能哪怕有,在雄心勃勃的情况下,把大好局面搞砸的也比比皆是。

  因为事物的发展,它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不是主导者。

  即便是皇帝,也无法言出法随地让每一个人吃饱饭。

  他只能集结大臣,根据实际情况商定最恰当的国策来推尽量让一些人家里有一口余粮。

  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三个时代,四位皇帝,其实都推行的是黄老治国的小政府。

  尤其是李世民,三令五申限制官僚对地方的干涉,尽量不让官员与民争利。

  李世民到李隆基这百年,大唐连盐这一块巨大的利润,都直接给到民间。

  直到后来唐肃宗李亨时期,第五琦推行榷盐法,大唐才开始垄断盐。

  (本章完)

第458章 决战在即

  最近一段时间,长安也有不同的声音。

  有人私下说,这一次宣召大将军回来,其实是一次权力的变更。

  大将军手握两州大军,已经超过京师兵力。

  万一谋反怎么办?

  当然,也有人说大将军是忠于汉室的,不会谋反。

  可反驳者却认为即便大将军不谋反,下面的人也会有异心。

  因为大将军接纳了太多扬州人士。

  荆州都还好说,毕竟朝堂上的许多元老派都是荆州过来的。

  扬州的并入,使得朝廷原本均衡的势力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更何况还有文钦、毌丘俭的加入。

  当然,还有人说大将军其实已经交出了兵权,接下来朝廷会另外派人去扬州。

  否则也不会将大将军以及诸多将领召回来。

  更有甚者说朝堂上已经有人掌握了大将军谋反的证据,这一次召集他和他的人回来,是为了将谋反者扼杀。

  而且皇帝想拿掉大将军的权力!

  这也是丞相的意思。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说法,在长安快速流传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话题。

  甚至有人还公然在长安的大街上讨论如果大将军在建业称帝,朝廷会如何应对。

  这些传闻,让刚搬迁到长安来的公卿旧贵们彻夜难眠。

  等到正月过后,刘禅的桌案上每天都会多一大堆关于如何整改扬州军政问题的奏疏。

  在这些奏疏里,官员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扬州军政的看法。

  例如户部尚书樊建就认为,现在河东战场离洛阳更近,更重要,应该调遣大将军回来主政河东。

  至于建业,另外派人过去就可以了。

  再例如,还有人提出现在朝廷对曹魏的进攻方向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从太行山进军,一部分是从荆州进军,还有一部分是从合肥进军。

  大将军可以调到荆州,扬州再另外派人过去。

  这些声音背后只有一个核心意思:限制李衡的权力。

  这些声音配上长安的流言蜚语,很快使整个气氛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

  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李衡离开了长安。

  跟他一起走的还有诸葛恪、文钦、毌丘俭那些人。

  没有任何一个人被留下来,这足以说明了长安与李衡的关系,并不是之前传闻的那样。

  这一次离开长安,诸葛亮亲自来送他。

  “你提的那些,我已经全部整理下来。”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道,“我很期待新政的全面实施,但以我的身体,恐怕未必能看到那一天。”

  “丞相……”

  李衡正要说什么,被诸葛亮打断:“朝中还有一批人不赞成你,我知道,我希望这一次,你不要再像过去那样。”

  “丞相的苦心,我能明白,未来的大汉,权力将会逐层分散下去,相互掣肘。”李衡感慨地说道,“这是对我们在内的所有官员的约束,这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

首节 上一节 449/4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拒卖秦可卿,召唤并州狼骑

下一篇:选我当御史,李世民你哭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