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632节

第1210章 撇清干系

  新周币畅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朱樉一直坚持保守的货币政策,并不敢随意开动铸币机来创造财富,再加上周地各种货物、技术的输出,新周币的信用自然是越来越坚挺。

  最后,开设金行的启动资金也是相当充裕。

  洛邑虽然几乎已经无铜可采,可工业对农业的巨大剪刀差的存在,贸易顺差当然也越来越大,三国仅以物抵销已经弥补不了其巨大缺口,只能投入部份硬通货来支付一部分债务。

  除了组织级贸易,小商人也为洛邑的金库贡献颇多,一个人的量虽然少,可架不住数量多啊。

  除去铸币和工业所需,国库里存下的金、铜一直处于增长之中,其储量足够作为洛邑金行的启动资金了。

  不到十天时间,雷厉风行的吕布威便完成了盘点家底、挑选人员、设计“金票”样式及纸张改进等诸多准备工作,洛邑金行随即在原国府商城的位置正式开张了。

  占尽地利的东市和西市日渐兴旺,逐渐取代商贸区成为洛邑城内的核心商圈。可其主要针对的是零售业,国府商城为核心的商贸区,也随之转变为主要是批发、仓储为主的商贸区。

  拥有大量仓储和完备防御设施的国府商城,只需要简单整修一番,便可胜任金行的总部各种所需,再加上周边既是大小商人的聚集地,办起相关业务来也再方便不过了。

  有国府信用背书,再加上一直以来良好的形象,洛邑金行一开张便获得了一众商人的极力拥护,开业当天便被闻讯而来的商人们挤得水泄不通。

  只不过这些商人还不是洛邑金行的首批客户,在没有正式开张之前,已经有一批“大客户”的名字登上了金行的帐户。

  作为洛邑金行唯一的股东,国府专门拔下十亿新周币作为其周转资金,另外还划出一座专用铸币坊和国库中价值二十亿的贵金属供其使用。

  吕布威本有意争取将铸币权归于金行,可朱樉考虑到每年铸币数量要与当年财富增长挂钩,而且也有限制金行权力过度扩张的考量。

  还是暂时放在自己手里放心点,只允许其铸造专用货币用于商贸,不进入日常流通。

  在金行的特殊币种里,铜币和钢币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面值千、万为单位的大额金银币,形状也有别于普通货币的圆形,而是以方形、条形等各种形状取而代之。

  更加规范的印制纸质支票也正式登上舞台,除了事先定制好的定额支票外,可由自己填写金额的空白支票也同时出现,只要存款达到一定数量便可免费领取。

  第一个领到支票本的便是朱樉,因为他现在也成洛邑金行的大客户之一,存款金额达到一亿七千多万。

  这个钱当然不是朱樉自己拿出来的,而是国府此前欠他的“债”。

  杨竹到洛邑后极力推动公私分明,所以此前朱樉投入的各种工坊、马匹、物资都进行全面核算,折算成钱币,以示公私两清,完成了第一轮的“公有制改造”。

  随后,专利保护制度又正式实施,洛邑诸子的智慧结晶也被折算成可量化的财富,享受从国府收益中分红的权利。洛邑大半的专利几乎都有朱樉的影子,这一算又是一大笔钱。

  按杨竹的意思,本来这些钱应该结算给各人,只不过按朱樉花钱的风格,国府根本就没有多少结余,自然也就无力支付了。

  诸子们大多“高风亮节”,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很多人也将该得的钱挂到国府帐上,有时反而是国府催着他们把钱拿回去而不得。

  趁着洛邑金行设立的机会,在杨竹的建议下,这种混乱的局面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国府对个人的欠债全部转化为各人在金行的存款,取不取,取多少是各人自己的事,国府总算可以完全撇清干系了。

  不仅如此,受此前事权分离的影响,朱樉还准备将薪资发放也交给金行来做,各部门负责核算,凡资金流动都有金行负责。

  只不过目前金行正在起步阶段,人员和制度都远没有完善,也就只好留待日后慢慢解决了。

  如此大的资源和制度倾斜,刚开张的洛邑金行便已拥有了充足的底气,不过最吸引商人们的还不是其底气,而是其贴心的服务项目。

  即使是吕布威,也没有意识到吸储对金行的重大意义,他第一阶段的目标主要还是放在商人身上,所以他推出的服务项目也完全是为商人量身打造。

  第一项便是金票异地兑换,商人们只要将钱存入洛邑金行,除了在洛邑和巩义可任意兑换外,还可以在韩、秦、楚三国共计四十多个分支点进行存取业务。

  当然,这么方便的事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根据不同的金额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虽然手续费并不低,可对商人们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诱惑,这个世道可不太平,带着大量钱财在路上遇到意外的机率相当大,即使不碰上盗匪,一个守门恶吏也可能让你血本无归。

  带上一张金票轻松上路,到了目的地再取出来,这简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虽然目前的兑换点还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渼洲,秦韩只有几座大邑,对于一般的商人来说已经足够了,更不要说吕布威还承诺日后会不断扩大兑换点的覆盖范围。

  第二项信用借贷也颇令人心动。

  只要在洛邑金行进行信用评估,根据资产情况甚至原来的外商爵位等级,便可获得一定的借贷额度。

  其利息比起各地贵族低了一半还多,而且对小商人来说,除了亲朋好友外,以前根本就没有地方借。

  这一下子,反而意外地增加了外商爵位的含金量,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认真收集各地情报,以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爵位等级,拿到更高的借贷额度。

  另外,洛邑金行还将逐步开通货物估价、拍卖、风险评估、各地物价信息、财物质押典当等多项商人急需的服务项目,行商环节所需要的一切,几乎都将被其纳入其中.

第1211章 告韩四陈

  正因为其全面贴心,新生的金行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到平静的湖面,因其而泛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开来,影响力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想。

  与其同时,另一项利器也初露锋芒,开始向天下展露出其无形而伟岸的力量。

  “他明明可以跟寡人讲的!他明明就可以跟寡人讲的!”

  韩伍的声音在空荡荡的宫殿中咆哮着,于芫、韩晁两人皆眼帘低垂,不敢接话,脸上却皆透着一丝忧色。

  “不是说好了谈判解决吗?”韩伍挥舞着手中的那张大纸,咬牙切齿地道:“谈判还没完,他这么搞得人尽皆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寡人就怕他了吗!”

  他手中拿的不是别的,正是昨天才发行的洛邑日报第五期的头版,版首的署名文章便是朱樉的《告韩四陈》,文中尽述周韩争端之始末,阐明周之立场和对亚加达信守约定的劝谏。

  其言论有理有节,而且也比较温和克制,但韩伍却觉得大失颜面,一看之后不由勃然大怒,立即召来于芫与韩晁表达自己的不满。

  于芫两头受气,只好设法进行调和:“君上,此事还需迅速了结,马上就要开春了,若影响到来年的各项计划,损失将不可估量。”

  站在韩相的立场上,他觉得朱樉确实有些过份,其坚持的相关解决办法根本就让亚加达难以下台。

  可不论从道家还是法家的角度看,他也对失信毁约之行深恶痛绝,更不要说这些东西早就有明文约定,并不是周人刻意为意之。

  立法在前,其后的违法之举自然应该依法处之,这无可非议。

  可韩伍却不这么想,保留颜面是他不容退却的底线,闻言不由寒着脸道:“国相这是让寡人低头屈服,而且是向周?”

  于芫也来气了,梗着脖子道:“能屈能伸大丈夫也!君上能为组织社稷委屈一次,再加一次又有何妨?五年,只要再有五年时间,亚加达基业可筑也。望君上三思!”

  韩伍略有触动,若不是当年那次向魏斯执圭称臣之耻,他还未必能下定决心任用于芫主持变法。现在旧耻未雪,又要添上新耻,这让他情何以堪。

  可亚加达目前的实力还远不能让他雪耻,甚至连自保也略有不足。

  他这个人向来优柔寡断、欺软怕硬,唯一不甘心恐怕还是要屈服的对象是远比自己弱小的周,若是换成齐魏的话,心理负担就要轻得多了。

  见韩伍犹豫不决,韩晁却添上了一把火:“不能就这么认了!周能制韩,韩又岂无反制手段?现在樉子搞得天下皆知,若就此屈服,恐遭天下人耻笑呀。”

  韩晁也算是个能言善辩之人,作为这次谈判的主要负责人,他完全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苏厉只管将条约摆出来就足以抵销他的任何言语技巧。

  他心里憋屈呀!

  “反制?”韩伍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盯着韩晁道:“我们该如何反制?”

  此前他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要给周一点颜色看看,可在于芫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忍了下来,寄希望于谈判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只不过现在朱樉都公开申明了,可供周旋的空间显然所剩无几,除非事态发生变化,才有可能逼迫其作出让步。

  于芫眉头大皱,心知事情恐怕会向自己最不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可他深知韩伍的为人,自己恐怕真的难以阻止了。

  韩晁对此却有过一番思考,甚至在谈判期间便多次拿出来威胁过苏厉,只不过对方完全不为所动罢了:“很简单,一个字,拖。”

  “拖?”韩伍有点不明白了,这事都拖了快一个月了,也没有拖出个更好的结果来,反而搞得天下皆知,再拖下去,又能有什么用呢?

  韩晁虽然是“主战派”,却并没有失去理智:“真要和周撕破脸皮,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可周之四面皆我韩土,我们实在有太多手段可以让他们稍作让步了。”

  韩宫中正在秘密商议反制措施之际,洛邑却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如果说洛邑金行的设立是在湖面投入一块大石,洛邑日报的发行则如沸腾的油锅中倒了一碗水。

  在吕布威紧锣密鼓地筹备金行诸事的同时,朱樉也对其主导舆论的点子颇为动心,向孔门和儒家几位“笔杆子”征求了一下意见后,竟获得了普遍赞同。

  洛邑没有学宫,也不开论战,文人学子便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只能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抒发自己的“高见”,早就憋得慌了。

  再加上周地以实业为尊,擅长应用技术者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纯粹的文人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要么在各部门做个抄抄写写的苦差,要么在教育组织会谋个教人识文断字的“杂务”,完全处于不务正业的境地。

  能识文断字者各部门都抢着要,生计倒是不愁,但毕竟属于类似附庸的中下层,无法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所以朱樉一提出要设立一个以笔为刀导引天下的部门,这些“怀才不遇”者哪还不拼命抓住。

  很快,一个以墨家辩士和孔门文学科贤人为班底的“编辑部”便成立了,朱樉负责后勤支持,教育文化部副部正言偃亲自挂帅为总编,一应准备工作迅速展开。

  考虑到可能并没有多少内容可供采用,朱樉最初是想先搞个“周刊”试试水,隔上三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发行一期。

  主要内容也只是用来宣传洛邑的各项政策,再加上一些时政要闻,科教文卫方面的东西。

  首刊完全是配合洛邑金行的开业进行的,四个版面中的两个都是相关介绍,剩下的两个版面中一个是当前一些新政策的宣传,另一个则是对报刊本身以及公开进行征稿的说明。

  与其说是一份报纸,倒不如说是一份宣传说明书。因为缺乏底气,只印刷了五千份,甚至还是免费发放。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效果竟然出奇的好,五千份迅速被领取一空.

第1212章 交流的欲望

  除了因为“客户”多了商人这一群体之外,各国士子更对上面的征稿说明大感兴趣。

  能够著书立说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所以大多数士子在此前的出版浪潮里,也就只能当当观众看热闹。

  想法倒是不缺,但要整理成书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一卷竹简都写不满的东西,你好意思拿给人看?更不要说洛邑通行的纸质书籍,以往几千上万的“巨作”也就薄薄的一小本。

  可对报纸这样的载体来说,几百字的一篇文章便足够了,太长了反而不好。这就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门槛,想想后世盛极一时的微博就能够理解了。

  上门询问稿件相关事项的士子,几乎把报社的门都要挤破了,当天就收到了数十份稿件,是夜更是全城无眠,不知有多少人挑灯奋笔疾书。

  前期准备的资料比较充足,又收到了不少稿件和建议,编辑部随即发现此前实在太过“保守”了:能够让他们发挥的东西还有很多嘛,每天一份也不愁没有内容可发。

  连夜加班后,周刊变成了日报,同时版面也增加到八个,除了将原来不定期发布的招募信息设立专版外,又增加了各国见闻、百家主张及时事评议的版块。

首节 上一节 632/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