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清话事人

大清话事人 第459节

  “谢大人提携。”

  船老大跪地,咚咚磕了几个响头。

  一路上巴结着,伺候亲爹一般,就是图的这点事。

  知府的亲随,也能算九品吧?

  到了扬州码头,胡御史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为何大家都要抢着外放。

  在京城,御史活的像个老百姓,没滋没味。

  在地方,就不一样了。

  几十号差役脸上挂着熟悉的谄笑,握着水火棍两侧列队欢迎。

  十几个身穿绸缎的商人,弯着腰等待。

  还有一群红缨顶戴,看他们弯腰的程度,就能大致判断出品级高低。

  其中有一个背着手的,没弯腰的,八成就是暂行知府事的本地同知。

  “快,快,府尊大人坐船靠岸。”

  “鞭炮,锣鼓热烈欢迎。”

  吹吹打打中,一脸倨傲的胡知府,前呼后拥,坐进了八抬绿呢大轿,在开道的锣鼓声中离开了码头。

  ……

  轿夫是水平很高,一路毫无颠簸,如履平地。

  大轿内,

  温暖如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银盘子里,放着各式新鲜瓜果。

  除了胡知府,竟还有一娇小憨美的丫鬟,不知算不算超载。

  “坐轿枯燥,奴家陪您松松筋骨,说说话儿。”

  “哎,好,好。”

  胡知府心怒放,握着小手亲切的询问了许多个人情况。

  丫鬟应对自如,一会憨娇,一会傻愣。

  小拳拳,锤的老胡的心兵荒马乱。

  只可惜,这是在轿子里,施展不开。

  当晚,她就去了江府。

  江春询问:“新任知府,是个什么成色?”

  丫鬟答道:“一个没吃过,没玩过,没见过的土老帽。老爷只要稍微使点劲,就能拿下他。”

  “会不会是扮猪吃老虎?”

  “奴婢以性命担保,这位胡知府的胃口不大。”

  江春笑了,挥挥手。

  丫鬟微微施礼,退出了书房,坐着小轿子走了。

  她乃是江家在扬州城外园子里的舞姬之一,生性聪颖,最擅观人、悦人!

  ……

  按照规矩,胡知府立即拜访了钦差大人。

  在臭烘烘的挖河工地上,他目瞪口呆,看到了脱去官靴,站在泥水里的钱峰。

  作为一个合格的官僚,他毫不犹豫,扑通跪在泥水中见礼。

  钱峰深一脚浅一脚的走来:

  “胡大人,你到任太晚了。本钦差将这一段河道交给你了。”

  于是,还没来得及享福的胡知府,就成为了一名工头。

  办公地点,是脏兮兮的一排窝棚。

  每天看见的都是喊着口号挖河的乡下曲辫子。

  然而,就算是这样艰苦而枯燥的日子,也没持续2天。

  又,又又出事了。

  “么得命,挖出东西了。”

  民夫们,呐喊着跑上岸,仿佛看到了鬼一样。

  胡知府揪住一个监工的胥吏:

  “你跑什么?”

  “大人,河里挖出了一尊大石像,石像背后有一行字。”

  “大惊小怪,挖出点东西算什么?扬州自古繁华,就算挖出唐朝古墓也不奇怪。对了,写的啥?”

  胥吏犹豫了半天,挤出一句:

  “小的不识字。”

  ……

  胡知府一头雾水,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为啥胥吏要强调不识字了。

  他不敢识字!

  弥勒佛石像背后,刻着六个字:弘历死而地分。

  轰,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脑袋里有18个疯婆娘在骂街。

  眼冒金星,耳鸣头晕,踉跄的坐在了泥水里。

  直到钦差钱峰赶到,脸色大变,随即喝令:

  “这是妖人所为,调集兵丁封锁这段河道,寻找目击人。”

  “将所有知道此事的民夫集中起来,不许接触外人。”

  然而,这是徒劳无功的。

  疏浚河道挖出了六字箴言石人的消息,风一般的传遍了扬州城。

  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有心人的推波助澜。

  说来好笑,白莲教扬州分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潘赛云的严令下,本地白莲教徒帮着李郁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佯动劫囚车,救援尤拔世。

  第二件,就是大肆宣传石像的事。

  对于白莲教徒来说,凡是能恶心朝廷的事,他们都很乐意干。

  而且这石像还是弥勒佛,怪亲切的。

  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巨大的阴谋。

  而始作俑者李郁,最近还和潘赛云打的火热。

  军火生意做的如火如荼,火绳枪、刀剑、甚至是清军制式霰弹炮都卖了不少。

  他只有一个目的,尽快促成“荆襄大暴动”。

  白莲教起义,好似明灯。

  而江南,就可以灯下黑。

  借助地方自保的名义,染指更多的权力。

  ……

  从布政使衙门收集的邸报来看,潘赛云所言非虚。

  鄂豫陕交界处,暴雪成灾。

  压垮房屋数千间,冻死牲畜、庄稼无算。

  当地的粮价已经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每斤200文。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个手艺人,每月挣2两左右,也就是2000文左右,只能买10斤白米。

  换成粗粮,再采些野菜,一起兑进去,能养活自己,还有一个妇孺。

  仅仅是饿不死,勉强活着。

  其余家庭成员只能走向死亡!

  而且,这还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

  在大清朝,没手艺,只有一膀子力气的百姓是大多数,这些人的境遇只会更可怕。

  或许会有人说,农户们拥有田地,不会太差。

首节 上一节 459/5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