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捡个小兕子公主 第247节
李丽质和豫章开车,那速度肯定是比不过靳言开车,这多半天的时间也没有走出多少路来。
“今天就到这里吧,咱们回去吧,该吃晚饭了,兕子她们估计都等着急了。”靳言笑着说道。
“要不咱们去前面那个村子借宿吧,我还没有晚上在外面借宿过呢。”李丽质说道。
她可不想回去,一来是好不容易出来一趟,自然要体会一下不一样的感觉,另一个就是回去之后,靳言就被小兕子给霸占了,李丽质和豫章都插不进去。
三个人举手表决,二比一,李丽质和豫章获胜,靳言只好回去跟红袖说了一下,让她去哄哄小公主,就说李承乾有危险,小公主也是通情达理的孩子,并不会一直要死缠着靳言不放的。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月光洒向大地,前面的小村子只亮着几盏微弱的火光,对于村民来说,火光也是一种奢侈品。
汽车引擎声彻底震惊了这个沉寂不知多少年的小村,村民们都走出家门,探出脑袋看着这个两眼放光的怪物,有些人已经开始招呼家眷要跑路了。
这个妖怪实在是太过稀奇古怪,两个大眼睛竟然会发出万丈光芒,那光芒就像两把利剑,直接插到他们村子里。
很多人都被吓得腿脚发软,已经忘了逃跑这件事了,或许在他们的认知当中,再怎么跑,也肯定跑不过妖怪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两个放光的大眼珠子,很快就来到了他们跟前,还伴有雷鸣之声,这是一个大妖啊。
大人们心里害怕,不敢上前,却有那初生牛犊不怕虎,有大胆的孩子挣脱大人的怀抱,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又伸手摸了又摸,惊奇的不行。
靳言打开车门,笑着跟他们打招呼,“你们好呀,都吃饭了没有啊?”
这一句后世经常用的打招呼用语,直接把这些大胆的孩子吓得缩了缩脖子,快速的跑开了。
李丽质和豫章也笑着下了车,从袖子里掏出一把糖来,直接向小孩子们撒去。
小孩子们顾不得害怕,纷纷低下身子去拾起来,有一个会吃,其他孩子很快就都学会了,糖塞进嘴里,甜甜的,他们从来就没有吃过这么甜的东西。
胆大的孩子又跑回来了,看着他们三人问道:“两个小娘子,郎君,你们来我们村干什么呀?”
李丽质笑着说道:“我们赶路错过了驿站,现在天色已晚,来你们这里借宿的,你能帮忙把你们里正喊来吗?”
“哦哦哦,你们稍等,我现在就去。”一个孩子撒腿就跑。
没过多久,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牵着那个孩子走了过来,上下打量了他们几眼,发现他们穿着不凡,微微颔首。
“三位贵人,小村贫瘠,再加上大旱,没有什么可招待的你们,还请委屈一下。”
靳言无所谓的摆了摆手,对豫章点了点头。豫章从袖子里掏出一吊钱塞进老者的手里。
“老丈,我们不白吃白住,钱虽然不多,也是我们的心意,还望不要推辞。”靳言笑着说道。
老者看着手中的铜钱发呆,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公子,这可使不得啊,万万使不得,粗茶淡饭罢了,用不了这么多银钱。”
农民是淳朴的,一顿饭而已,吃了也就吃了,给钱算怎么回事?
靳言上前一步,冲着老者抱了抱拳,笑着说道:“一粥一饭皆是恩情,您就安心收着吧。”
老者想要推辞,奈何没有靳言的力气大,只能作罢。
“好,那老朽就舔着脸收下了,恰巧我家大郎今日打了一只野兔,给贵人们打打牙祭吧。”
靳言搓了搓手,笑着说道:“那感情好啊,好久没吃到野味了,今天有口福了。”
李丽质想了想,又让豫章拿出一吊钱,这一次老者说什么都不要,只说都是乡间常见的东西,根本就不值钱。
这个小村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离着县城较远,足有几十里的路,在这个交通不便的时代,去一次县城成了一种奢望。
村子里大部分都是土房,稍微好一些的下半墙是用石头砌的墙体,里正家条件不错,也就是属于后者,下面是用石头砌成的。
就这都已经是十里八村数得上的了,这也是他们一家三代人努力的结果。
他家有十几口人,住的也是紧巴巴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虽然口粮不多,里正的儿子们会组织村民上山打猎,日子还算过得去。
里正让儿子在外面看着那个会放光的怪物,他带着靳言三人走进院子,院子里站满了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几个娃娃围着大人打闹。
“大儿媳,把那只野兔杀了,给贵人们尝尝鲜。”
一个妇人丢掉手里的活,应了一声起身去厨房忙活去了。
里正不仅是里正,他还是族长,威望极高,在这个村里,他说的话比李世民的圣旨好用。
“阿耶,我去帮忙!”二儿媳也动身去帮忙了。
里正满意的点了点头,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笑着说道:“贵人先进屋喝些茶水,一会就可以吃饭了。”.
第465章 这是最好的饭菜
靳言瞄了一眼黑乎乎的堂屋,摇了摇头说道:“咱们就在外边吧,外边凉快。”
“如此也好!”里正没有拒绝,灯烛需要花钱,买一次也挺费劲,非必要不点燃。
李丽质又从袖子里掏出了糖,对着院子里的孩子们招了招手,笑着说道:“来,给你们糖吃!”
这里很少有外人进来,猛然见到陌生人,小娃娃们还是怕生的,藏在大人身后,探着小脑袋看了又看。
李丽质莞尔一笑,那笑容让她看起来又好看,又慈祥,也笑的娃子们都不害怕了,他们相互看了几眼,才大着胆子走到李丽质身边。
李丽质每人给了两颗糖,剩下的就放到了里正家的小木桌上,自然而然的坐了下来,随口问道:“你们的日子过得还行吗?”
院里的大人们都有点拘束,偷偷的看了里正一眼,又偷偷的瞄了李丽质一眼,有里正在场,也轮不到他们说话.
里正愣了一下,很快就点了点头,他家姓马,家里的马大郎也是出门见过世面啊,但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小娘子。
“嗯,还凑合吧,我们马家村无一人饿死,也没有一个人外出逃荒。不过,距离秋收还有几个月,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余粮也所剩无几了。”里正摇摇头说道。
靳言深深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村已经算是很好的了,我们是从河南道过来的,那里有很多人都死在逃荒的路上了。”
听到靳言说的话,大家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古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不说远的地方,就是三五十里外的事他们都不知道。
“我的老天爷呀,灾害就这么严重了吗?”
“你们也不用担心,河南道大旱,朝廷不会坐视不管的,陛下已经派太子来河南道主持赈灾事宜,他们已经开始发放赈济粮,估计用不了多久,你们村也会发的。等大家熬过了这段时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李丽质崇拜的看着靳言,仔细听着他说的话,她有疼爱她的爹娘兄长,自幼被爱滋润着长大,又生活在都城,对于外面的事或在书上、或道听途说,这次出来,听到的、看到的印象深刻。
她自认没有爹娘兄长那样的本事,但身为嫡公主,总想为大唐做点什么,哪怕能为百姓的餐桌上添一道菜,添两个胡饼,也能活人无数。
责任心在这一刻充斥着李丽质的胸膛,并迅速蔓延着,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颤动,恨不得现在就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所以李世民喊她回去,她便回去了,她知道只有在长安才能做更多的事。
至于跟着李承乾去赈灾,她已经不想了,大唐能人辈出,就马周一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难怪靳言说马周有宰辅之才,没想到他看人比她阿耶都准,那个马周绝对是个人才,要不靳言也不会在刺史府大动干戈给他找医生看病了。
既然大唐有人才,那她也不用那么累了,以后只要把后世的资料源源不断的输送大唐,总有人回前仆后继的干出来的。
她现在就是要搞钱,搞很多的钱,她对未来规划的路,在这一刻清晰明亮。
院里的人激动的手舞足蹈,如果朝廷发放赈济粮,那么他们便不用背井离乡出去讨生活了,运气不好,那是会死人的。
“当真?”好几个都忍不住问道。
李丽质敛起表情,郑重的点点头,说道:“对,消息传的慢一些,相信过几天便有县衙的人通知你们去县城领取,安心等着便是。”
“好好好!”里正拍着大腿说了三声好,激动的眼圈微红,胡子一颤一颤的。
然后他朝着长安城的方向拱了拱手,激动地说道:“感谢陛下,感谢太子,感谢朝廷,没忘了咱们小老百姓。小郎君,你们是去长安吗?替俺们谢谢陛下和太子。”
里正也不管眼前的这三个人能不能见到皇帝,谢就完事了。
其实他心里清楚,能够跟着太子去赈灾的,那会是一般人吗,肯定是什么国公的儿子。
李丽质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要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经常见皇帝和太子,也不知道他们会是什么表情。
靳言笑着说道:“老人家,只要你们好好的活着,就是对陛下最好的感谢了。”
“好!我们一定好好活着,开垦更多的荒地,种出更多的粮食。”
里正可是经历过隋末战乱的人,他知道唯有家中存粮足够才能令人心安,要是战事再起,他就带着村民们去山中避祸,也有更多活命的机会。
靳言和李丽质可不知道里正的想法,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哭笑不得的。
里正的两个儿媳把冒着热气的兔肉端了出来,小娃子们咽了咽嘴里的唾沫,视线跟随陶盆而移动。
靳言也瞄了一眼,黄澄澄的汤底,上面飘着葱段,再无其他了。花椒等大料不用想了,这玩意价值堪比黄金,普通百姓一辈子都不可能看到的。
除了一盆兔肉,还有几个灰色的饼子,这肯定不是纯白面,里面还不知道掺了多少种面呢。
说实话这顿饭并不好吃,肉没有咸味,饼子有点拉嗓子,这是里正家里能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客人了。
“好吃!这兔肉口感紧实有嚼劲,可能时间太过仓促,如果再炖两刻钟会更加好吃。不过,胜在鲜美,两位大嫂有心了。”
大儿媳紧张的搓了搓手,不好意思的低着头说道:“贵人喜欢就好。”
李丽质把两个兔腿撕碎,对里正家的几个孩子招了招手,笑着说道:“来,这个给你们吃。”
里正摆手拒绝,他的拒绝无效,并不影响李丽质的决定。
“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点好的长得高高壮壮,以后才能做更多的事。老人家,我知道你是好心,但也不能拒绝我的好心。”
家里叔伯虽然常年打猎,打下来的猎物要卖到县城换成银钱,因此,小娃子们很少吃到肉食,大概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急头白脸吃一顿,那还是年景好的时候,如果不好,卖的钱都要买粮食.
第466章 非要体验农村生活
“你们都别愣着了,赶紧过来吃啊。”李丽质笑着催促道。
小娃子们看了看坐在一边没有吭声的祖父,里正看了靳言和李丽质一眼,见他们是真心实意的,就冲着孩子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等到自己祖父的应许,里正的孙子孙女都高兴坏了,跑到石桌边狼吞虎咽,一个个都差点咬到了舌头。
李丽质看的有点心酸,她们家里的孩子从来没有这样过,看来长安城里还长安城外还是差距很大的,于是又把几块好肉撕碎分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