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969节
既专业,又极端。
因此路老板出道至今的五部电影,除了《小偷家族》和《返老还童》获得了大力褒奖。
其余商业气息较为浓烈的《异域》、《塘山》它根本连评价的兴趣都没有,太不入眼。
包括这部《历史的天空》,又一次引来了《电影手册》的贬损,措辞非常严厉。
辛辣的评价,看得刘伊妃极为不满——
路宽的《历史的天空》是一部被“正义”绑架的电影,它沉溺于历史的悲情叙事,却牺牲了电影作为艺术的纯粹性。
影片以张纯如的视角切入金陵大屠杀,这本可以成为一部震撼人心的作者电影,但他却选择了一种近乎煽情的多线叙事,将历史档案、幸存者证词、国际友人抗争粗暴地拼贴在一起,形成一种道德说教的蒙太奇。
他曾以《返老还童》展现过对时间与记忆的诗意探索,但在本片却沦为历史的“复读机”。
影片的镜头语言毫无创新,而张纯如的“真相追寻”则被简化成一场情绪化的表演。
路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
他似乎害怕观众“看不懂”历史的残酷,于是用大量特写、慢镜头、煽情配乐强行制造共情,这种手法与好莱坞最廉价的“苦难奇观”无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本片的亮点之一,年轻演员Crystal的投入值得肯定,但角色本身缺乏真正的心理深度。
她在采访幸存者时的沉默凝视,以及书房崩溃撕稿的肢体语言,展现了一种近乎方法派的沉浸感。
如果路能像她一样克制,而非沉溺于道德宣泄,这部电影或许能成为真正的杰作。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天空》:这不是一部坏电影,却是一部“懒惰”的电影。
以上为本刊影评,另附笔者深切的思考和感慨:
这位被寄予厚望,被马丁·斯科塞斯、山田洋次、张一谋、斯皮尔伯格等人推崇,连伯格曼都认可的天才,似乎已经沉沦在庸俗的商业和政治叙事中。
这是可悲的。
我们何时才能见到下一个电影大师?
“谬论!除了夸我的地方都是谬论!”
刘主任如是说。
她看得有些累了,斜倚在凯宾斯基酒店套房的丝绒扶手椅上。
再翻页突然发现《视与听》的3.8分高分,和刚刚《电影手册》几乎不及格的2.9分形成巨大反差!
于是又兴致勃勃地字斟句酌地看起来,只要是夸洗衣机的,她都要从头看到尾,心里舒坦得紧。
只不过,《视与听》总编尼克詹姆斯亲自撰写的影评,仅一个标题就叫刘伊妃看得皱眉沉思起来。
孤独者?
小刘看了看署名总编的詹姆斯,总不好就这么草草地说他是个草包。
可这骇人听闻的标题是几个意思?
这位主编詹姆斯确实不是草包,相反是位电影评论界的领袖。
他在毕业于牛津大学,做了十年的《视与听》的总编。
在这十年里,他策划的每十年一次的“影史百大影片”成为电影界最具权威性的榜单之一,《视与听》也成为了电影界的圣经。
刘伊妃放下茶杯,觉得这位詹姆斯总编的视角有些独特。
从15岁起,越是走近他,小刘就越发能察觉到他身上那种莫名的疏离。
和整个世界的疏离。
一直到听过他口中的“别人的故事”,已经沉沦在爱河中的她,才隐隐地察觉到这种疏离的来源。
现在摆在眼前的这份影评,显然和她的有些第六感有些不谋而合。
一直渴望真正走进他内心,彻底看懂这个灵魂的少女,开始沉下心,细细地咀嚼这段给她带来灵感的文字。
——
《孤独者的史诗》——路宽电影中的存在主义困境与救赎。
路,这位来自东方的导演,在横空出世七年以来,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电影大师”的亚洲人。
我从2002年开始看他的电影,从《鼓手》到《天空》,昨夜写影评时才猛然惊觉!
我看到了一个把自己隐藏在胶片背后的、极致孤独的灵魂。
路的电影宇宙始终萦绕着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既是角色的个体命运,亦是时代洪流中无法回避的生存隐喻。
从《爆裂鼓手》中少年鼓手在近乎自毁的练习中对抗世俗平庸,到《小偷家族》里边缘人用偷窃构建的畸形温情,他的镜头始终凝视着那些被主流叙事抛弃的灵魂。
在其国际声誉崛起的《异域》与《返老还童》中,孤独更升华为一种哲学命题:
刘伊妃饰演的角色在机械怪兽与时空悖论中孤身突围,恰似库布里克式凝视下的人类困境;
而《返老还童》里逆生长的李明与露西的错位爱情,则通过过曝画面与倒转时钟的意象,将孤独凝固为时代的灼伤感。
他很孤独,也很会诠释自己的孤独。
路对孤独的视觉化呈现堪称教科书级别。
《异域》中,刘伊妃与收割者机器人对峙时的广角镜头,将她的渺小置于钢铁巨兽的阴影下;
《返老还童》养老院场景的对称构图,让衰老与童稚在同一画面中撕裂出生命的荒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塘山大地震》里,周讯饰演的角色在废墟中徒手挖掘时,电影用长达90秒的手持跟拍,让她的孤独与坚韧在摇晃的镜头中具象化。
这种技术精确性使得孤独不再是抽象情绪,而成为可触摸的影像实体。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要发问,为什么他的孤独如此深邃而锋利?
这种孤独不是简单的离群索居,而是一种近乎生理性的存在状态。
就像皮肤下多长了一层神经末梢,对世界的触碰都带着过载的痛感。
——
詹姆斯写到这里有些不能自抑地叩问,刘伊妃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的孤独,应该就是源于那个故事吧?(361章)
可这故事到底是谁的故事?
这故事又发生在什么时候?
难道他的道士身份都是虚妄,从小有着另一段扑朔迷离的际遇?
可这又不是小说和影视剧中的落难的“前朝皇子”的狗血桥段,如果真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何必如此讳莫如深?
刘伊妃这大半年以来沉醉在爱河中,从未如此郑重其事地去思考此中深意。
突然,她翻页的指尖悬停在半空!
左手瓷杯里的红茶漾出一圈细微的涟漪,刘伊妃瞳孔骤然收缩,像是被一颗记忆的子弹正中眉心,连呼吸都凝滞了几分。
她想到了飞机上的那个梦,那个有关曾文秀!有关野湖墓碑的梦!
那一天《天空》的北美剧组提前飞往柏林,她问过路宽汇合时间,得知他在金陵和政府人员谈首映式的安排。
聪慧的刘伊妃想到一个可能性——
他撒谎了,也许他是去那块座墓地了。
兜兜转转,归根结底,小刘根据对爱人的了解和已经掌握的信息,只能得出他和曾文秀的关系非常重要的结论。
至于他们到底是不是故事中的母子,这段故事又发生在何时,简直叫她有些抓耳挠腮地不得其解。
刘伊妃有些黑发搔更短的求知饥渴,仿佛答案就在眼前,却怎么也触摸不到。
她抬眼看了看落地窗外的柏林暮色,还没见到男友归来的身影。
于是继续往下看。
——
在这部看过这部《天空》以前,我眼中的这位路的创作,并不是宣泄,而是将孤独蒸馏成高纯度的艺术样本,供观众在黑暗的放映厅里集体体验。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电影中的一个又一个孤独的身影,仿佛就是他自己。
可在《历史的天空》里,似乎又很奇怪地让人看到了这孤独的消解——
或者是作者的重生。
尽管张纯如面对历史虚无时的孤军奋战,仍延续了导演标志性的悲怆基调,如她在耶鲁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冷色调灯光将她的身影压缩成档案堆中的一叶孤舟。
但影片结尾的电视辩论戏却罕见地迸发出集体抗争的力量。
拉贝面对金陵市民来信的潸然泪下、魏特琳自杀前默默祈祷的“金陵永生”’,乃至辩论现场观众的反应镜头,都暗示着孤独感的稀释。
这种转变或许源于路宽个人生活的蜕变,我们不得而知。
我从未想过自己十几年的影评人生涯,会在今天写就这样一段文字,这一期的《视与听》没有对电影的冷静观察与解构。
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导演本身,因为一部电影的角色、剧情、镜头,本就是他自己思想的外化和体现。
于是观众们惊奇地看到,路在《历史的天空》中的创作轨迹,仿佛一场与孤独的漫长和解。
早期作品中的人物总在对抗宿命般的孤绝,如《爆裂鼓手》的鲜血染红鼓面、《返老还童》的逆生长悖论,而《历史的天空》里张纯如最终与历史见证者们形成共鸣。
这恰似导演自身艺术生命的隐喻。
上一篇:刚被甩,和高冷校花领证了
下一篇:神级道士:1级1个传说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