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大时代 第1344节
方言看了下时间,还有二十多分钟就到起飞时间了。
两人赶紧上了飞机。
一进到飞机里,方言就闻到一股子皮革和汽油混合的气味,座椅是深绿色的人造革,椅背上套着白纱布套。
廖主任坐在前排,朝方言招手:
“方言,来坐这儿。”
“好!来了!”方言应了一声,和周秘书一起走了过去。
这时候方言发现飞机里只有二十几号人,也就是说,这是一趟包机?
要知道这款飞机标准布局可容纳64名乘客,国内改进型可以容纳更多。
二十几个人飞上海,显得机舱里空荡荡的。
当然也可能是这年头能坐飞机的人本来就少,这二十几号人,已经算是的多了。
方言没有问,直接走到廖主任身边坐了下来。
坐下后,方言才发现,旁边的空位上放着个藤编提箱。
这东西行李架放不下,只能放在下面。
看到方言的目光,廖主任说道:
“给上海的老朋友带的东西。”
“你的包也找个位置放吧!”
方言点点头,这时候周秘书说道:
“我来放吧!”
说完接过方言的包,然后放到了一旁的位置上。
“工作的事儿都安排妥当了吧?”廖主任对着方言问道。
“嗯。”方言点头。
廖主任对着方言笑了笑说道:
“那就没事儿了,一会儿就到上海了,不要紧张!”
方言倒不是紧张,主要是发现这会儿的安全带是两点式,刚才还有点没反应过来。
廖主任呵呵一笑,认为方言就是紧张。
据他所知,方言应该是没坐过飞机的。
他也不说话,拿起一张文件看了起来,方言瞄了一眼,发现是侨商在广州的合作项目。
就在方言他们那个仓库园区不远的地方。
做的是食品加工,专供香江这块,以赚取外汇。
八点四十,螺旋桨突然加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方言攥紧座椅扶手,看见窗外的地勤人员退到安全线外,举起绿色信号旗。
机身猛地一颤,在跑道上颠簸着向前滑行,窗外的候机楼渐渐变小,变成火柴盒大小。
没一会儿,飞机离开地面。
方言望向舷窗,1978年的首都方向,城墙已经缩成细灰线,护城河像条银丝带,缠绕着大片灰瓦白墙的四合院。
飞机爬升至3000米,云层在脚下铺成棉絮般的海洋。
阳光透过舷窗斜射进来,照在小桌板上的铝制餐具上,反射出细碎的光斑。
空乘推着铁皮餐车过来,给每人发了块压缩饼干和一小瓶橘子汽水,还有飞机的简介以及一份今天的报纸。
方言拿起一看,上面介绍:
伊尔- 18型客机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研制的四发涡轮螺旋桨短程客机,是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主力民航机型之一,广泛用于军用运输和政府专机任务。
原型机于1957年7月4日首飞成功,1959年投入苏联民航运营。
除苏联外,还出口到华夏、东欧、中东、非洲等30多个国家。
更详细的方言没看。
接着,方言又看了看今天新的报纸。
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中决定《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杂志复刊。这两份刊物在风暴期间被迫停刊了12年。
复刊后开始征集各种投稿。
方言点了点头,小老弟早就收到通知了,要让他写一份稿子投过去。
这两个杂志复刊后会迅速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阵地,小老弟这种头部作者应该会吃到不少时代红利。
另外还有今天上午,华同志在隔壁太阳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展开一系列的活动。
1978年太阳国的发展水平是比较不错的,在当时处于亚洲较为领先的地位,他们城市化率达到70%。
这年人均GDP达到600【美元】,而这会儿华夏人均GDP只有245元【人民币】。
他们借助老毛子援助以及自身努力实现了经济腾飞,从老毛子手里以成本价进口石油和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后高价卖给其他经互会成员国。
并且在老毛子帮助下,他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60年代,就已全面实现电气化,70年代末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机械化,95%的插秧、80%的收割以及所有农业灌溉都使用机械,并且还有老毛子援建的化肥厂,粮食年产量达 800万吨,能实现自给自足且部分出口。
而且当时朝鲜的社会保障十分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部免费,还向学生发放衣物等生活用品。
算起时间来,他们还有好几年的好日子。
另外,报纸上还写了,农林部上报请示报告。
详细是《关于成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请示报告》。
方言莫名想起了杂交水稻的事儿,1976年的时候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应用于生产,也就是说,袁老这会儿应该已经出成果了,不过好像也得了皮肤病……
看了一会儿报纸,方言开始无聊起来,看了看时间,发现还早。
窗外是云海,偶尔能看到云隙下面的华夏大好河山。
本来方言想去认识下同行的老同志们,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个都在睡觉。
方言只好闭目养神起来。
正午十一点,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盘旋。
方言从舷窗望下去,黄浦江像条浑浊的玉带,两岸的厂房烟囱林立,外滩的哥特式建筑群顶着尖顶,在阳光下显得有些陈旧。
飞机逐渐下降,随着机身剧烈的一顿颠簸,轮胎与跑道摩擦出刺耳的声响,窗外掠过成片的稻田,水牛在水田里慢吞吞地犁地。
飞机停稳过后,舱门打开,潮湿的空气涌进来,带着股江水的腥气。
廖主任戴上墨镜,指着远处的接机人群,对着飞机里的一众老伙计招呼:
“看,老陈来了。”
方言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位穿中山装的老者站在红旗轿车旁,手里挥着顶草帽,旁边站着几个穿蓝布衫的年轻人,胸前别着红色的党徽。
下了舷梯,脚踩在水泥地面上,方言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当当”的声音。
方言有些错愕,难道是有轨电车?
这时候老陈快步迎上来,握住廖主任的手直晃:
“老战友,可把你盼来了!先去锦江饭店洗把脸,中午给你们接风,弄了点上海的特产,尝尝咱们这儿的鲜货。”
“好好,还有其他人呢!”廖主任指了指身后。
然后老陈和熟悉的同志们一个个招呼。
方言一时认不出在场的其他领导,只得在一旁静静等候众人相互寒暄完毕。老陈热情地邀请大家动身,方言随着人群走向停车场,正午的阳光炽烈,将他的影子在地面拉得老长。
机场外的公路边,一溜黑色红旗轿车整齐停放。
方言被工作人员安排上了其中一辆车,车队缓缓启动,向市区驶去。
众人此次下榻的锦江饭店,由董竹君于 1929年创办。
1951年收归国有后,这里便成为上级直接管理的国宾馆,主要承担重要宾客的接待任务。
饭店坐落于市中心茂名南路 59号,毗邻繁华的淮海路,既交通便利,又因周边环境静谧,便于保障重要活动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锦江饭店见证了诸多重要外交时刻,在这里上级领导曾多次在此会见外宾,尼克松、西哈努克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与各省市的“第一招待所”如首都钓鱼台国宾馆、南京西康宾馆、广州珠岛宾馆等一样,锦江饭店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综合接待能力,成为上海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到了锦江饭店后,行李就被服务员送到了客房。
方言他们则是直接进入宴客厅。
在这里方言他们看到了很有上海特色的食物。
方言看了下,还好自己上辈子喜欢做吃的,要不然还真是认不全,这里有:
水晶肴肉,上海酱鸭,四喜烤麸,葱油海蜇,红烧肉,油爆虾,清蒸鲥鱼,腌笃鲜,青椒肉丝,竹笋鸽蛋汤,鸡火鳖汤,鲜肉月饼,酒酿丸子,还有五月初夏上海本地的草莓,樱桃,枇杷这些水果,都用搪瓷盘盛装配以牙签。
与同时期北方宴席多用面食不同,上海宴席更重水产与甜鲜。
服务员身着蓝布衫,佩戴白色围裙,等到方言他们落座后,就开始上酒了。
上一篇: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
下一篇:港片:吉米?请叫我李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