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394节
领导从高振东的发言里,总觉得他好像对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不少的想法,至少是有一定的标准或者下限要求在里面的,否则他没法把K-5的缺陷说得这么头头是道。
空军的同志听了,也觉得领导这个问题问得好,你把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搞没了,那是不是考虑给我们补点儿什么回来?
导研院的同志也打起了精神,搞红外空空弹的那帮同志,对这位高副总师可是推崇备至,评价很高。
没准儿今天,能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K-5仿制的工作是被他搞没了,但是有可能得到一个更好的项目也说不定啊。
高振东其实并没有太多准备,他只想著先把K-5弄下马,但是对于扶什么东西上马,其实没有通盘考虑。
但是防工委领导这个问题难不倒他,一来,雷达空空弹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心里是有数的。
二来,他是曾经把雷达空空弹放到一个未来体系内考虑过,因为这个弹能起到很多红外空空弹无法起到的作用。
细节虽然暂时还说不上来,但是要说到技战术要求这些东西,那就完全难不倒他。
“我觉得以现在的环境和技术能力,10公里范围内的事情,主要交给红外格斗弹就行了,在这个范围内,红外弹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雷达空空弹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在10公里范围之外,因为到了那个距离,红外弹就看不见了。”
日后常见的战斗机IRST(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那是有了战斗机庞大的机体作为后盾,或者是专用吊舱总体都为红外服务,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更大的孔径、更好的红外传感器才能做到几十公里。
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红外格斗弹的射程也就10来公里算及格,15公里算优秀。
第517章 回头搞个新的
“而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却能依托飞机本身这个平台,提供更远的搜索探测距离,以及更远的制导距离,当然,它对载机本身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个事情我们暂时略过,只讨论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自身可能获得的能力。”
高振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乃至可以预见的一定时间之内,我们能够获得的战斗机都是机头进气,这让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先天不足。
但现在,所有人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听了高振东对于雷达空空弹的判断,却是觉得有道理。
“嗯,10公里内交给红外弹,10公里外交给雷达弹,这个划分很明确,好像是可以带来不少的好处。”
“对对对,这样一来,雷达弹就可以不考虑格斗的事情,放弃一些这方面的需求,把有限的弹体资源都放到10公里外的事情上去。”
“那10公里外到底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呃……听高总说,听高总说,我还没想透。”
在等大家讨论过一段之后,高振东才开口:“在我的想法里,雷达空空弹主要是发挥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优势,从中远距离上对敌人发动打击。对于低机动目标,起到拦截作用,对于高机动目标,至少起到干扰其飞行姿态、破坏其接战状态的作用。”
在一开始雷达弹的性能还比较一般的时候,BVR作战就是这么的,雷达空空弹的性能并不能保证足够大的不可逃逸区,但是战术意义还是有的。
在高振东看来,以当前的技术环境,哪怕是搞出雷达空空弹来,也不可能达到二十一世纪的那种程度,所以当前雷达中距离空空弹的战术目标,还是不能指望一击毙命,应该将其纳入到整个空中作战的体系里面来。
“因此雷达空空弹重要的是看得远、飞得远,对于机动性没有红外格斗弹那么高,格斗弹的高机动性设计,可以基本抛掉,用于射程的提升。”
这一番话,让大家有了一些思考的空间,将雷达弹的任务定位转变一下,不贪大求全,而是只完成最重要的那个任务,这的确能让雷达空空弹的研制更加顺畅。
很多时候,做事情最忌讳的就是贪心,特别是在做应用研究的时候,什么都要,往往什么都搞不好。
空军的同志对于高振东的说法,理解相当的快,他们毕竟就是搞这个的。
“高总,你的意思是从中远距离开始,就用雷达空空弹为近距离格斗创造条件?中远距离的打击主要是破坏其状态,至于能不能击落,属于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这种不求击落的提法,初闻之时,感觉非常逆天,哪儿有空空导弹不把击落敌机作为主要诉求的?
高振东点点头:“对,要保证在中远距离能大概率击落敌机、尤其是战斗机这种高机动目标,代价非常大,技术要求很高,所以不妨退一步,只保证大概率击落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一类机动性不那么好的就行。”
这话其实说得挺讨打的,就前面刚毙掉的K-5,是既打不远、也打不掉,实际上高振东这个“退一步”的要求,对于K-5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你这是退一步?你这明明是上前好多步!
但是高振东明确提出,将中远程空空弹对高机动目标的打击要求降为骚扰,这的确是战术要求的降级。
装备的战术要求和实际性能,实际上是不搭界的,原因很简单,要求高,但是做不出来,也就只好凑合用。
参会的同志细想之下,觉得高振东这个思路条理非常的清晰,做不到的,干脆就抛弃掉,明确降低要求,这样在设计中就不用为了那些达不到的目标去花心思、付代价,不会影响到主要目标的实现。
防工委领导笑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嗯,有道理,振东,思路很清晰啊。”
空军的同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但是有一个问题,敌机做大过载机动可以摆脱中距离空空弹,在那之后,它是能很快恢复自己的接战姿态的。”
高振东笑著摇摇头:“不一定,至少高度就很难短时间恢复。”
空军的同志眼睛一亮,陷入了思考,其他同志却是一头雾水,高度嘛,不是飞上去就行么,而且在空中做大过载机动和高度有什么关系?
见其他人一脸不解,高振东解释道:“就算是战斗机,也是靠运动获得的升力来保证高度的,只要它的推重比不超过1,那么任何飞机做大过载机动,最好的办法都是往下飞,而不是往上窜,因为往下飞能利用到重力势能。就算是勉强往上窜,做大过载机动也是会损失大量能量的,这,就是格斗的机会了。关于这个情况,空军的同志可以证实。”
空军的同志这个时候已经大致想明白一点了,高兴的接过高振东的话:“对!就是这么个道理!在空中没有能量,是很难做出格斗动作的!10到30公里这个范围,战斗机格斗接战时间很快,一旦被破坏了接战姿态,短时间很难恢复过来。”
这,又是一篇战术战法的前瞻性文章啊!不行了不行了,高总工实在是给得太多,消化不过来啊。
导研院的同志对于弹的具体性能是比较了解的,也有自己的看法:“高总,现在的雷达空空弹是支持不了这种迎头打击的模式的。”
“K-5的确打不了迎头,可是我们已经不是在讨论K-5了,不再用K-5的那种方式,这个问题可以解决,用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利用载机雷达为导弹提供目标照射,打迎头是可以实现的。”
“这和K-5好像没什么区别啊?”在部分同志看来,这不都是载机雷达提供制导嘛。
“区别很大,半主动连续波,接收的是载机雷达波在目标上的反射回波,对于载机、目标、空空弹本身这三者的运动关系的要求,比K-5那个雷达架束要低得多。”
原理上很容易理解,窗户纸一捅破,大部分同志就反应过来了,是这么个理儿。
空军的同志看了看自己笔记本上记录,对高振东道:“高总工,你的想法,是做一个最大射程20到30公里,半主动连续波制导的导弹?”
高振东点点头:“对,我想过,从导弹本身的射程上来说,加大弹体之后,基本上这个射程是能够满足的,问题不大,所以最核心的弹本身的射程是能够解决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雷达上。”
“雷达?”大家有些没绕过弯来,这里都不是搞飞机的,即使用飞机的空军同志,一时间也想不到机头空间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高振东点点头:“对,雷达。我们的战斗机,都是机头进气的,这样的结构,对于高速有利,但是却会严重影响到雷达的布置,这才是我们研究雷达空空弹最大的障碍。”
大的就是好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想想战-5、战-6的机头空间,所有人都在心里摇了摇头。
只有防工委领导和空军的同志,神情并不低沉,而是眼光闪动,仿佛在思考著什么事情。
见大家都有些凝重的样子,但高振东不可能改变现有战斗机的装备情况、以及一定时间内的研发计划,只能从其他地方下手了,他准备玩儿个邪路,至少让大家有信心把雷达弹搞下去。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
嗯?包括有所想法的防工委和空军的同志,都看向了他,高振东同志果然还是这么靠得住啊,提得出问题就拿得出方案。
只会提问题的,肯定没有还能拿方案的来得受欢迎。就好像找领导汇报问题,最好带一个自己的解决方案,哪怕这个方案不靠谱,也比只会提问题来得要好。
“什么方案?你说。”防工委领导很有兴致,他相信高振东应该不知道他们知道的事情,所以对于高振东能另辟什么蹊径,很好奇。
“图-4特不是改装了几架,现在敌人根本不敢来了嘛?”
大家恍然大悟,机头空间不够是吧?找个机头空间够的!
“诶,这个想法不错啊,敌人的P-2V被打怕了,图-4特现在都闲著,拿来先做这个好像可以。”
“不可能吧?图-4特那个机动性,那个速度,参加空战?没那个能力啊知道吧。”
“不一定是参加空战,不论进攻还是防御的时候,还是有可能通过编队安排、航线配合跟得上的,没听见高总工说嘛,这东西不负责格斗,就是骚扰,它只需要离著几十公里,把导弹打出去,然后低速吊著照射就行。”
其实这种方式是不靠谱的,在没有相控阵之前,半主动雷达能同时制导的导弹数量是极为有限的,但是高振东的终极目的不仅在于此,因此他只是乐呵呵的看著同志们大开脑洞。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用图-4特,至少能支持住半主动雷达中距空空弹的研究,这东西可不是短时间能搞出来的,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第518章 这个会今天就开到这儿
A射B导暂时是搞不了了,那东西要空中数据链,如果说地上跑的高振东有信心现在就搞低速数据传输网的话,那飞这么快的玩意,暂时还不太具备条件,虽然空中飞的东西通视条件很好。
而且射的都好说,关键是没东西导,雷达不论是战斗机上的小雷达还是装到轰炸机上的大雷达,暂时都不具备引导多枚半主动雷达弹的能力,那是相控阵才能搞定的事情。
没有相控阵,最多也就是一个雷达利用时分技术或者频分技术,引导2-4枚导弹基本上也就是极限了,和引导一枚导弹没有本质的差别,至于码分,在这时候条件还不成熟。
就这,都还需要雷达实现一定程度的数码化,否则纯靠模拟电路实现引导多枚导弹,那个代价基本上不是机载雷达能承受得起的。
高振东也考虑过无线指令制导,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对导弹的要求不高,但是对制导系统要求很高,包括雷达、运算、指令传输在内的一整套系统,相对复杂,对于现阶段的战斗机来说,有点承受不起。
空空导弹终究是战斗机的武器,战斗机扛不动,那就失去了意义。
见大家越说越远,脑洞越开越大,高振东连忙把思路往回收,要不然这事儿就真的不靠谱了。
“同志们的想法都很好,我原本的想法,其实比较简单。”
有比较精的,有点儿听出来高振东的意思了——你们这想太远了,不太靠谱,我其实没想那么多。
大家停下话头,听高振东说他的“简单想法”。
“我原本的想法,就是把图-4特进一步改装,干脆把雷达架到天上!加上一些指挥装备,在天上指挥空军作战!至于半主动雷达空空弹,在我们的战斗机有更好的雷达之前,其研制试验任务,可以由这个特种改装机承担,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战斗机上的。”
觉得自己的话逻辑好像和前面的话不太自洽,高振东又补充道:“当然,这个半主动空空雷达弹在这种改装机上也不是没有作用,如果这个导弹的射程足够大,可以充分发挥这种飞机的雷达优势,远程打击敌人的重要空中节点。”
这后半句话,其实有点儿扯淡的意思,高振东说的这“空中指挥所”就是预警机,哪家预警机会前出跑去打人家预警机的?这种宝贝,从来都是远远的躲在后面的。
就算在高振东前世,那根射程好几百公里,长达6米,竖起来有两层楼高的“飞天电线杆”也是由石榴姐携带,和一票特种电子机都没啥关系。
但是大家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啊。他们的注意力,都被高振东说的这个“空中指挥所”给吸引过去了。
“把指挥所放到天上?这个想法有意思。”
“嗯,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一来,完全不受地形限制,通视条件好,对于低空入侵的目标也有搜索跟踪能力。”
“我看啊,站得高看得远尚在其次,这种方式关键是前线在哪里,雷达站就在哪里,指挥所就在哪里,非常具有主动性。”
“你们别光顾著高兴,这有个大问题没解决啊,地面杂波怎么办?我们的雷达,好像对地面杂波的处理能力是很弱的。”
地面杂波,雷达顽疾了,P-2V横行、K-5仿制下马,甚至高振东前世所知的,我国的第一型预警机的夭折,核心问题都在这里,也算是个老大难问题了。
这事情别说我们了,就连老毛子在这方面,也是一地鸡毛。
这的确是个问题,大家都停下了激动,只有空军的同志还在畅想,预警机这东西,实在是击中了他们的痛点。
这方面高振东略知皮毛,主要是当年网络对线的时候资料找来了,但是没全看懂,由于只是为了对线,又不是写毕业论文,就扔在一边没看了,代价太大,不值得。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