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393节
为此,他还在家里张罗了一顿,陈越红美滋滋的做了一大桌子,请高振东和王德柱两家人好好的庆贺了一番。
而另外一个高兴的,诶,对了,就是刘海中了。
“看看,我说什么来著,厂里又削高振东的权了吧,温水煮青蛙,徐徐图之,厂里有高人啊。”
这老小子的脑子总是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这种事情和高人能有什么联系。
对于这些,高振东并不清楚,从三轧厂调整了他与保卫相关的工作之后,到过年为止,他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就只参加了防工委的一场会议。
十七机部和十二机部的事情都很顺利,反而很少叫他过去参会,也没什么会可开。
防工委这边就不太一样了,有什么事儿比较喜欢拉上高振东,因为他什么边都沾点儿,材料、含能材料、自动控制、电子技术,好像都有他的份儿,什么都能掺和一下的样子,关键是掺和的结果一般都还不错。
这个会议,是高振东没想到的,论证仿制老毛子K-5雷达空空弹的工作方案,也就是高振东前世的雷电-1,这个时空因为红外空空弹的提前成功,被挤到了雷电-2。
而且其仿制工作,好像是也有了提前,可能和高振东这只蝴蝶多少有一点关系。
K-5是和6爷的前身,米格-19一起引进的,时间比较早了,58年引进的,真正决定并展开仿制,原本是在1961年的7月。
说实话,高振东对K-5这个导弹并不太有兴趣,知道一点但不多,主要是在他前世,这个弹实在太老,性能太差,只能说占坑是占住了,但是要说有多少存在感那是没有的。
这东西还真不能说我们仿得差,我们的同志在老毛子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材料供应的情况下还是按照原版的性能,基本仿制成功的。
这个弹的问题在于原版就是个垃圾,就连老毛子自己,都很快就退役了。
我们也是,停产很快,74年就停了,这个时候离它定型不过十年,这在那个时代是很少见的,在高技术武器匮乏的当年,但凡能有一点儿用,也不至于一点儿用都没有,在74年就停产了。
这东西冷门到什么程度,高振东前世,不是略微资深一点的军迷,根本不知道有雷电-1导弹的存在,还以为我们的空空导弹类似战斗机从战-5开始一样,是从雷电-2开始的。
负责这个东西的仿制前期工作的,同样是导研院,不过是由另外一支队伍在负责。
导研院负责红外弹的,高振东非常熟悉,他是雷电-1改的副总师嘛,而其他同志,除了院长总工这些打过一些交道之外,就不是那么熟悉了,导研院可不是小单位。
但是很明显,导研院的同志对他是比较熟悉的,没见过也至少听说过名字,会议开始之前,还专门过来和他这位导研院的技术顾问打了个招呼,道了一声新年好。
作为在雷电-1上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担任了改型副总师,而且还在京城工大上著《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高振东,在所有人看来,在空空导弹方面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会议很快开始,高振东坐在防工委领导旁边,听著导研院同志的汇报,包括另一边的防工委总工在内,表情如出一辙——不好看。
这个不好看,不针对导研院同志的工作,而是直指K-5导弹本身。
空军那边的同志,也是皱著眉头,这东西,啧啧啧。
如果说原本防工委、空军的同志在没有对比的前提下,并没有意识到老毛子这个垃圾有多差劲的话,那在雷电-1成功之后,这个问题就彻底的浮出水面了,哪怕两者的制导原理不同,理论上是用于两种不同场合的。
听完导研院的同志的汇报,高振东决定,不浪费大家时间了,这个恶人,就让自己来当吧。
在他根据现场的观察来看,甚至连导研院的同志自己,都对这东西有点儿嫌弃,颇有一点捏著鼻子作报告的感觉。
这种报告高振东前世听导师说过,明知道是一坨,还得硬著头皮做下去,做完之后简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报告刚做完,高振东一反常态,和以往喜欢先听同志们发言不同,高振东这次第一个要求发言。
这让其他同志大惊,这可不多见,高振东同志是习惯先听别的同志意见的,这回发言这么早这么主动,看来这个东西让他很难忍受啊。
高振东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觉得这个弹,暂时不要继续了,还是先慎重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做后面的工作吧。”
来了来了,那个熟悉的“高大炮”又来了。
“说说你的理由吧。”防工委领导的话是让阐述理由,可是语气和神情却是一副“赶紧毙掉这玩意,让同志们解放出来干点儿别的”的感觉。
高振东也不迟疑:“这个弹,它没有用武之地,从机动性来看,只能尾追大轰炸机这种东西,可是从它的射程来看,完全支撑不起啊。”
K-5采用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制导方式——雷达架束制导。
这种方式在后来的雷达空空弹上是完全绝迹了,原因很简单,难用啊。对了,花旗佬的AIM-7麻雀,最早的A型也是这个鸟样,结果和K-5差不多,甚至花旗佬反应更快一点,撤装的速度比老毛子还快。
雷达架束看起来原理上和激光架束制导差不多,载机发射一束雷达波指向目标,导弹通过弹尾的雷达接受装置探测这束雷达波,获得偏差量,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看起来导弹就好像骑著雷达波一路飞过去的一样,所以叫架束制导。
看起来挺好,但是有一个问题,雷达波的指向性,是根本无法和激光相比的,这就导致了这个导弹的悲剧。
它的制导方式和本身的机动性,都决定了它打不了高机动目标,只能打打轰炸机这类目标。
导研院的同志还是要挽救一下的,无论如何,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高总,这个弹在得到你搞的推进剂之后,最大射程已经从原本的4.5公里扩大到6公里了。”
K-5这个导弹的结构实在是非常罕见,说是空空导弹中为数不多的奇葩也不为过。
这东西由于采用了雷达架束的制导方式,在弹体尾部必须布置雷达信号接收装置,老毛子“能用就行”的习惯在这里起到了反作用,其火箭发动机和赤剑-73反坦克导弹一样——在弹体中后部,侧向喷口。
这就导致其一部分推力施加在侧向,虽然对称布置的喷口可以相互抵消这个侧向推力,保证导弹不会偏航,但是这部分推力是实打实的浪费掉了。
在这一点上,K-5还不如麻雀A。
雷电-1得到了新推进剂之后,自然也会考虑应用到雷电-2上面,只是雷电-2这个结构,不但是侧向喷口,而且还短粗一些,射程增加并不太多,至少是没有雷电-1的射程大。
但是这并不是K-5/雷电-2在射程上的致命伤,真正的致命伤,在制导方式带来的射程拉垮上。
高振东笑道:“可是制导射程还是那么多,3公里左右,对吧?”
导研院的同志很不好意思的点点头:“是的,雷达只能制导那么远。”
第516章 这个弹不搞了!
这才是这个导弹在射程上的硬伤,雷达不行,不管是最早配装的米格-17还是米格-19,机头进气导致的结构性问题,加上老毛子本身电子技术也比较拉垮,结合机头进气,更是让本不富裕的雷达性能更加雪上加霜。
米格-17挂K-5,搜索距离10km,跟踪距离不过3公里出头,至于实际可用的发射距离,呵呵,2.5公里,而米格-19和米格-17相差不会太大,两兄弟都是机头进气的,能有多大差别。
空军的同志本来听见射程加大了,还稍微放宽了一下心,结果一听这个结果,笑了:“就这点儿制导距离,还只能尾追打轰炸机这种目标,说实话,同志,都到这距离了,我宁愿一脚油门冲上去用机炮打。”
导研院的同志也没办法,这是实话,能够占领轰炸机尾后2.5公里左右的发射阵位,真不如冲上去打,反正轰炸机机动性差,这个位置咬尾,基本上没有反抗的余地。
空军的同志接著补了个刀:“而且这个射程,导弹本身又装不了几发,就算是想提前发射打乱敌机阵型都做不到,还不如大口径空对空火箭弹,至少那东西载弹量多不少,射程还比这个远,威力不小,乱射一通至少能把敌人吓个够呛。”
打乱敌轰炸机的阵型很重要,否则以现在的轰炸机浑身是刺的武器配置方式,有稳定阵型的前提下,相互掩护也会对进攻的战斗机造成很大威胁,S2的时候这就是一种经典的轰炸机自卫战术。
至于打乱敌战斗机阵型就不用讨论了,这东西根本打不了战斗机。
空军的同志说的是事实,但是“不如无控航空火箭弹”这个评价,还是让导研院的同志很沮丧,这东西原版就那个鸟样,再改也改不出花来。
防工委领导看到这个场面,连忙给导研院的同志减压:“这个不是你们的问题,你们不用在意,同志们是在讨论老毛子这个导弹的本身客观性能,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我们才好做决定嘛。”
领导这是指名道姓,“老毛子”的导弹不行,你们不用太不好意思。
这让导研院的同志好受了一些:“嗯,我明白,谢谢领导。”
领导又转过头对著高振东几位:“有什么问题,直接说,尽量暴露出来,不要带病论证。”
高振东点点头,他的话还没说完呢。
“嗯,好的。我看过这个弹的可用范围,射高要求高达2000米以上,说实话,这实在是太高了,已经失去作战的意义了。本来就只能打打中型以上的轰炸机了,结果2000米以下还不能用。”
K-5这个弹,一身的毛病都出在那个制导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上了,对地面杂波抗性极差,差到需要在2000米以上才能较为可靠的使用。
空军的同志道:“现在轰炸机一般都是飞中高空的,低空突防虽然能降低雷达发现距离,但是怕高炮打。”
高振东笑了笑:“但是随著地空导弹的发展,他们还敢呆在高空吗?”
空军的同志一下子就愣住了,不是因为哑口无言,而是高振东的话,给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对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嗯,自己回去得好好研究研究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研究战法,没准也能发篇研究文章什么的,不枉我大过年的来开这个会,是真来对了!
“太谢谢你了,高总工!”空军的同志把仿制K-5这个看起来已经很不靠谱的事情扔到了一边,先向高振东道了个谢。
高振东点头示意,然后道:“其实我觉得这个弹应该中止的最大原因,是它的作战范围,与现有的雷电-1严重重迭了。”
有的同志仔细对比了一下,也同意高振东的说法:“嗯,高总说得有道理,仿制K-5,就算用了新推进剂,射程最大不过6公里,实际射程不过3公里,这完全被覆盖在了红外空空格斗弹的作战范围内。”
“的确的确,而且这个K-5,还得一直用雷达照射著目标,没有红外空空弹发射后不管的能力,都3公里了还要照射目标,实在是不太好评价,正如空军同志说的,这距离了,尾后咬尾了轰炸机,还不如冲上去用机炮打。”
空军的同志也对这些说法表示了肯定:“还有最大的问题,是3公里距离内还要保持对敌机的照射,无法自由机动,非常容易受到敌机尾炮的攻击。”
这时候的轰炸机基本上都是带尾炮的,就是为了抵御战斗机咬尾,而一架必须保持基本不机动的战斗机,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机最大的依仗:高机动性。
2.5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可不是什么安全距离,中大型轰炸机普遍装备的20毫米以上机炮是能够得著的,哪怕直射弹道够不到,曲射弹道也是能吓一跳的,特别是战斗机无法自由机动的时候。
在K-5的射程范围内,它是真的没有雷电-1好用,至少雷电-1击落P-2V的距离,可比K-5那点儿可怜的射程大多了,这可是实战战例。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结果:这东西,还是不搞算了,实在是没有用处。
如果说原本搞K-5的仿制品,是在无弹可用的情况下的不得已为之,那现在有了射程完全覆盖、性能更加优秀、作战方式更为灵活的雷电-1之后,仿制K-5的必要性已经完全丧失。
都不是什么装备即落后了,而是仿制即落后,等不到装备那时候。
而高振东则在K-5的棺材板上,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这个时候再仿制K-5,无疑是一种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仿制不止是牵扯到仿制的投入,而且仿制成功了之后,生产出一堆这玩意,也是挺抽象的一件事情。
要说这东西没用到何种地步,实际上看空军的战例就知道了。
高振东前世看到的资料里,从60年代到70年代,空军战例不少,但是从来没听说和K-5仿制品有什么关系的,别说战果了,就连背景介绍里,都基本不会提我们的战斗机挂了导弹,因为我们就不挂这个玩意。
对此心知肚明的高振东,没有机会阻止也就罢了,现在有了这个机会,自然不可能让它再继续下去。
“最后一个我建议终止仿制的原因,是这个弹唯一的技术点,就在那个雷达制导上,但是那个雷达制导的方式,完全没有发展潜力,反而弊端很大,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是一种注定要被淘汰的技术。仿制它,并不会为我们带来技术和经验上的提升和积累。”
得,技术性能差、战术性能不行,现在连经验都不能积累了,那还搞个屁啊。
最终如高振东所愿,没太耽搁大家时间,这个会并没有开太久,就初步定了下来。
仿制K-5这个事儿,不搞了,导研院的同志可以暂时停止相关工作,等到上报并得到批复之后,就正式终止。
会议初步决议做出来之后,防工委领导转向高振东:“你说K-5用的制导方式、作战范围这些都有问题,那你觉得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需要哪些性能?照顾哪些方面?”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