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369节
想到这里,高振东高兴得难以自抑,冲过去把娄晓娥从被窝里往外拉。
“哈哈,睡什么睡,起来High!”
兴奋之中,连前世宿舍里的口头禅都说出来了。
按说以他的成果,影响到人的生死可能远超这个数量,但是那些不同,要么间接影响,要么查无实证,要么难以量化。
而这个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系统认证,直面生死,逆转乾坤。
所以高振东兴奋得难以自抑,就很好理解了。
娄晓娥虽然莫名其妙,但是看见高振东高兴成这样,也来劲了,High就High,家里酒菜又不是没有,明天又是星期天,不上班的。
元旦嘛,四舍五入约等于“大过年的”。
干点儿离谱事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重要的是两口子开心。
人这一辈子,总要随自己心意,干点儿心血来潮的事情才好。
娄晓娥爬起来温酒热菜,两口子大半夜的,居然叮咣五四的开起小灶来了,可把院子里有些邻居折腾够呛。
有的是因为好奇害死猫,有的是因为香味勾了魂,至于有的同志嘛,那啥,工作压力大啊。
61年元旦,是星期天,头天喝高兴了的两口子,哪儿也没去,就蹲家里,各干各的,至于回娄晓娥娘家,那是过年的事情,公历元旦就无所谓了。
娄晓娥看著书,突发奇想:“振东,你说以前这些古方验方,现在还有用没有?”
高振东想了想:“只要对症,应该还是有用的吧,再说了,这些古方的重点在加减,根据症状调整用药和用量,这才是医生厉害的地方,别说传统医学了,就是现代医学,不也是这么个道理嘛。”
娄晓娥有些不懂:“你说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我怎么分不大清?”
高振东不太懂,但是和自家媳妇随便吹吹还是没问题的:“我觉得中医偏传统医学,西医偏现代医学,我也就这么一说,不见得对。中医也可以现代,西医也有传统,其实中医西医和传统现代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相互之间是交叉融合的。”
说实话,前世在网上,这个话题算是经典的引战话题,高振东一般都是避而远之,所以了解并不多。
说完,他又补充道:“你看书学习的重点,也别光放在古方验方上面,凡是有效的,就是好的,中医西医,用药手术,针灸推拿,能用就行啊。”
“嗯,是这么回事儿。你说,能不能把一些指征很明确的的病症给挑出来,把常见的治疗手段给对应上去,这样一来,有一点医疗知识的人也能做一下处理,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该说不说,娄晓娥上了医科,用词都不一样了,“指征”,专业!
“不考虑变化了?这样会不会显得技术不到家?”
娄晓娥想了想:“听学校老师说,现在缺医生呢,不是技术到不到家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从概率学上来说,常见病里,疑难杂症总是少数,如果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就是好事情。”
高振东心里乐了,好家伙,上个学是不一样啊,不用自己引,自己就往那个方向走了。
“那吃错药了怎么办?”
娄晓娥歪歪头:“明确指征,严格对应,不用虎狼之药,总体上来说还是相对能接受的,我感觉好处比坏处大。至少作为工作手册总没问题吧?帮助人们做判断、出主意,具体的主意,还得是人来拿。你就是换一个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如果学艺不精也一样存在这些问题啊。”
嘿,想得还挺全,头头是道的。
在高振东看来,娄晓娥的说法没什么问题,在这个时候,医疗方面的主要矛盾,一边是建国不过十年、群众还没提上来的体质以及流行病,一边是严重匮乏的基层医疗工作者和医疗条件。
这个时候,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而且这个知识,还得深入浅出、便于学习、容易掌握、针对性强、实用为王。
高振东带著一种看小白兔跳进坑里的神情:“你真想搞这个事情?”
娄晓娥眼里闪著光:“嗯,想搞!你不是给我买了这么多书在这里嘛,我一个人看太浪费了,如果能有办法把其中最常用的部分凝练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这是不是更有意义?”
娄晓娥知道高振东干的都是大事,在她心里,她也得干点儿什么,才跟得上高振东的脚步,不说干多大的事情,至少得做起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叫“门当户对”。
高振东心里乐开了花:“这事儿可辛苦,而且是个长期的事情。”
娄晓娥鼓鼓嘴:“不怕,我这学一共要上三年,等参加工作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呢。你就让我做呗~~~~~~”
一边说,她一边摇了两下高振东的胳膊,此时不撒娇,更待何时?
高振东笑了:“别别别,我又不是不让你做,我是先把这其中要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先给你说说,免得做到一半你又打退堂鼓了。”
“嗯,听见了听见了,我现在就可以做准备了。”
以她现在的能力,上面这些事情其实做起来还很吃力,甚至说还做不到,一个才上了半年大学的医科生,想做这种事情有点儿天方夜谭了。
总结就是,还得学,而且是努力的学。
但是没关系,高振东是挂逼啊。
就让我的来支持你的梦想,守护此时弱小的你吧!总有一天,你终将翱翔于九天之上!
艹,什么中二台词,高振东在心里吐槽自己,热血漫还是要少看啊。
“我有空的时候,也抽时间帮你找找资料,挑选一下内容,收集收集整理整理,至少你可以把精力放到判断和分析上,能省不少事儿。”高振东主动请缨。
娄晓娥有些犹豫:“会不会耽误你工作?你做的可都是大事。”
高振东刮了刮她的鼻梁:“傻了吧?怕啥,我难道就不休息的?这种事情,对我来说正好休息。”
当一个人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吹什么烂牛逼都会有人信,哪怕再不合理,特别是娄晓娥对高振东有严重的粉丝滤镜的前提下。
嗯,对对对,这种事情,对振东来说就是休息!
其他学医的同学: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些什么鬼话?
娄晓娥更放心了,这事儿,能成!
在她看来,高振东哪怕不是这个专业的,可他脑子比自己好使多了,凡是科学工作方面,他肯定比自己强,有他帮忙,大事成也!
只能说,论证过程错了,但答案是对的,这方面高振东不比她这个专业人员强,但是高振东他开了啊!
高振东也放下心来,他直接抄书交给娄晓娥,然后说是自己搜集整理的初步成果,就显得师出有名,顺理成章了。
至于这些初步成果的完成度高得离谱这个事情,就不需要解释了,咋滴,还不许搜集整理的时候,思考得比较深入了?
这个事情,娄晓娥不会问。
至于外人对娄晓娥为什么动作这么快有疑问的话,别问,问就是我家晓娥是天才!我高振东是天才,有个天才媳妇儿很奇怪?
高振东又打了一针预防针:“这个事情可能要花很多年时间,你要有心理准备噢。”
“不怕,我有信心,也有准备。大不了,像你出那套小孩儿的科普书那样,我分卷出呗,哈哈。”娄晓娥嘻嘻哈哈的,非常乐观。
高振东那套科普书,已经全部抄完了,类似的还有装备加速试验评价的那本书也是,几章几章的也差不多都提供给防工委那边了,只是这本书娄晓娥就不知道了。
娄晓娥也不傻,有高振东珠玉在前,她只需有样学样就行了。
她在高振东脸上“吧唧”一声亲了一口,算是对高振东全力支持自己的奖励。
高振东:你这是在奖励我?说!你为什么要奖励你自己?
娄晓娥放开高振东,拿了一个本子,提起毛笔,在上面写下了几个字。
——《简明医生工作手册》。
小楷字迹娟秀,娄晓娥自己看得美滋滋的。虽然成果需要很久很久才看得到,但是不耽误她先整个封面嘛。
看著这几个字,高振东一阵恍惚,他仿佛又看到了前世那本红色塑料皮的大部头。
《赤脚医生手册》,启动!
第486章 光电增量编码器
周一,61年上班的第一天,高振东就接到十二机部的电话。
旋转编码器这玩意吧,不太好进口,干脆,咱们自己干吧,你说的,要搞找你,这不,我们这边配套厂都选好了。
高振东对此还是比较喜闻乐见的,甚至他都不用去找资料,因为旋转编码器这玩意吧,他拆过!
就在高振东放下电话一个小时左右,来人就来到了三分厂门口。
他们是从其他城市赶过来的,早上刚到的京城。
倒也不远,常山光阳电子厂,虽然也是部直管的,但是规模和地位都和1274、1218这种厂子不一样,级别要整整低一级。
要不是他们在常山,那赶过来的速度可没这么快,这年头的交通可不是那么太便利。
领头的和三轧厂的厂长一个姓,也姓杨,不过他是总工而不是厂长。
一名光阳厂的年轻技术员一边等在门口,一边看著认真检查证件的三分厂内保人员,小声的对杨总道:“杨总,这地方怎么检查这么严?我们去其他厂子,就没见过几个这么麻烦的。”
“小点声,人家这是京城大厂,有规定的,不知道的别瞎打听。要没部里的介绍信,我估计我们今天就别想进这个大门。”杨总对年轻人轻声道。
内保人员此时已经检查完了几个人的证件,很客气的对几人道:“几位同志久等了,高总工已经提前打过招呼了,各位请跟我来。”
别的厂的内保可能有不太客气的,但是三轧厂的例外,特别是三分厂,谁也不知道过来找人的是哪路神仙大佛,客气点总没错。
而他这话听在光阳厂的同志耳朵里,又是另外一番感受。
都打过招呼了还查这么严,这四九城里果然不一样。
一边跟著内保的同志往里走,杨总工一边叮嘱厂里的人:“你们进去了说话什么的注意一点,别看这个地方是个分厂,可人家级别和我们厂一样的。这位高总工又是部里非常重视的专家,这次抽出时间专门指导我们搞新产品,你们要注意礼貌。”
技术人员里年轻同志多,想来高总工这种比较上年纪的同志,还是不太喜欢太跳脱的,杨总工如是想。
三分厂的同志带他们到高振东办公室门口,就停住了,请他们自行进去,制度上有规定,高总工的办公室不能随便进。
几个人带著一点点忐忑走进办公室,看见沙发上坐了一位年轻人,个子高大,面带笑容。
可能也是来找高总工的,也可能是高总工的助手,这种专家,工作就是忙。
杨总一边想,一边开口打招呼:“同志你好,我们是十二机部常山光阳电子厂的,受部里指派,来找高振东高总工,请问他在嘛?”
接下来的事情,让光阳厂的同志瞠目结舌。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