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303节
蔡总笑道:“嘁,多大个事儿,那就再上一台,干别的事情就是。”
相对弹道导弹的成本来说,单台DJS-60DJ的价格还真就算不了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张总也乐了:“是是是,你那儿燃料节约下来的钱,给我增加计算机绰绰有余。”
偏二甲肼的产率,按照高振东的建议,顺利的提高到70%多,再加上常温存储所需条件大大降低,整个系统在燃料和火箭发动机这个方向上节约下来的钱,还真不老少。
两人哈哈大笑,蔡总叹道:“老张,你还真别说,你那个师弟,帮的忙那真是又多又大,自研弹的技术水平,比我们原本预计的,那是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啊。”
战略弹道导弹一开始,打的主意就是仿制弹是用来练手的,真正投入使用的,是从自研弹开始。
高振东前世,直接仿制的第一型弹道导弹“战鼓一号”,仿制成功之后,就转技术储备了,根本没有服役,服役的是从“战鼓二号”,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进。
毕竟我们又不傻,老毛子提供的原型弹,本来就是已经过时的东西,射程近、使用麻烦、精度差,就算仿制成功了,造一堆出来也没什么意义。
特别是那个射程,600来公里,真不知道用来打谁了,也就够用来打打棒子和脏三的,只能打它两的话,还真没什么出息。
这和日后的短程导弹不同,日后的短程导弹,大量的是装常规弹头的,而这时候的弹道导弹金贵,至少是要上裂变弹头的。
两人正聊得开心呢,负责导弹总体的总师金总也拿著一份科技情报通报进来了。
一进来就开心的招呼张总:“老张,我看了这次的情报通报,结合这次反舰导弹的战例,发现了一点儿有意思的东西,可能对你有用啊。”
张总扬了扬手中的材料:“我也正看著呢,不过还没看完,金总,您发现什么了?”
金总翻开手中的材料,指著其中几行:“‘仿制的争先一号反舰导弹,利用新的惯性导航原理,取消了惯性平台,降低了系统重量,减少了成本,大大提升装备的可维护性’,老张,你是搞这个的,伱看看是不是很有意思?”
张总还没看到这儿呢,一看金总指的地方,脸色就是一变,然后脑袋里疯狂运转起来。
想了半天,他颇有点儿惭愧的道:“金总,说实话,我是想不出他们用什么技术手段解决的这个问题,但是可以肯定,取消惯性平台,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好处不少。”
按说自己应该是这方面最顶级的技术人员了,可是没想到却比不上搞战术导弹的同志,甚至连思路都想不出来,这让他不由自主的生出了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来。
金总也不在意他的惭愧:“你也不用不好意思,搞技术嘛,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只能证明搞反舰导弹的同志很努力,但是并不代表你就不努力了。这样,通过防工委那边问问吧。”
作为国之重器,镇国之宝,他们无疑是具有最高优先级的,所以防工委那边动作也很快。
收到请求密电之后,马上就向反舰导弹研究所那边发文询问。
反舰导弹研究所也很爽快,马上就把相关的资料加密到了防工委,而且还给出了技术来源。
这种材料,照例防工委领导是要过下目的,专业的东西他可能不太明白,但是人的名字他还是很认识的。
“高振东”三个字映入眼帘,他呆了半晌,特么这儿也有他?
他这才想起来,有次开会的时候,高振东和他聊天的时候说过一嘴,反舰导弹的“捷联惯导”他是给帮了忙的。
当时他并不知道捷联惯导具体是干什么使的,不过现在看来,无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要不然大漠那边不会专门问这个事情。
看看反舰导弹研究所给出的资料上“十七机部第三轧钢厂”几个字,总觉得有些哭笑不得,这看起来还真是有趣。
至于调动高振东?他没这个想法,现在一切都很好,那就不要去多事,没准就是三轧厂那个环境最适合高振东呢。
大漠这边很快就收到了防工委的加密数据包,金总、张总两人兴致勃勃的在计算机上看了起来。
这一看,张总就跟被掐住脖子的鸡一样,“这,这,这”的说不出话来。
金总笑道:“怎么?见猎心喜成这样儿了?”他只以为张总是看到捷联惯导的全部资料,高兴坏了。
谁知道张总指著材料上一个人名字道:“金总,你不是说没有人能全知全能么?但是这个人,至少是有点儿那么个意思了。太令人惊讶了!”
金总被他这个说法给震住了:“你开玩笑吧?”
张总晃了晃脑袋:“也不是说什么都知道吧,但是脑袋里面奇思妙想非常多,这人是我大学的师弟,你看他是轧钢厂的人,就知道他在金属材料方面应该是有造诣的吧?”
金总点点头:“嗯,能看出来,不过这上面说捷联惯导也来自于他提出的技术原理,这就很惊人了,至少跨界的跨度是很大的。”
张总摇摇头:“岂止啊,别的保密的东西我不知道,但是和我们有关的,我知道有一堆东西都是他提出来的。”
“一堆?”金总看向张总的目光像在看疯子,不会使用量词就不要用嘛。
张总却毫不在意:“你猜我正在搞的星光制导是谁提出来的?”
第403章 果然可以优化
张总能问出这个问题来,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就是这位高同志?”
“对,就是他。除了星光制导,还有燃料使用常温存储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的高产率工艺、火箭发动机喉衬、燃气舵材料、DJS-60DJ等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金总张大了嘴:“这是个研究所吧,而且还是那种综合性的研究所,你说这是一个人?”
从金总的角度来说,除了这,没有别的解释了,不是综合性的大型研究院所,怎么可能做得到。
这里面材料、化工、电子、计算机、自控都涉及了,如果说每跨一界就需要一条腿的话,这位同志属章鱼成精吧?
金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条章鱼同时抓住几条船的形象来,憋住,不能笑,这太对不起有如此重大贡献的同志了。
张总摇摇头:“不是,他倒是一个研究室的主任,不过这个研究室只偏向于材料这一个方向,其他都是他自己倒腾的。不过他主要是提出原理和技术路线,具体的实现还是别人来完成的。”
“那也正常,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来完成这么多事情的。”
说完转念一想,正常个毛线,这事情压根就不正常好吧。
能提出原理和技术路线,别人照著他提出的方向搞下去,还都能搞出成果来,这本身就已经说明这个人在他涉及的方向上有很深的造诣。
虽然看起来都是空口说白话,但是信口开河与深思熟虑那是两个概念。
话说回来,正不正常,反正防工委那边是不可能骗人的,捷联惯导这个事情,最早肯定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这不会有问题。
“那老张,辛苦你一下,你跑一趟京城吧,看你样子,你对捷联惯导肯定是有兴趣的,既然如此,你去这个技术的源头那边打听打听,也是应该的,反正你们都是熟人。”
“行,我这就去准备,争取尽快过去。”
——
海河口市,这是个以语言艺术闻名的城市。
1761研究所里,俞允成正在处理前期碲汞镉晶体生长的试验数据。
从6月份,他到京城找高振东获得碲汞镉晶体制造工艺以来,差不多两个月过去了。
回来之后,改造原有摇摆炉为加压再结晶炉就花了一定的时间,而且因为人手和相关设备问题,一次还只能改一台。
等到正式开始碲汞镉晶体的试制,已经是7月份的事情了。
好在俞允成改造炉子的时候,留了个心眼,可以一次性同时再结晶一批样品。
就在他处理数据的时候,课题组的一位同志拿著新的数据过来找他了。
“俞工,20天这两支的检验结果出来了。”
碲汞镉晶体的加压再结晶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说是晶体生长,真的是一点儿不假,其时间跨度真的是到了植物生长那个程度。
如果从完整过程的时间跨度来看,其时长要比高振东前世的时候,约翰牛的那个生菜首相的在位时间长。
俞允成也是按照高振东的要求,每5天从结晶炉中取出两支石英反应管来,检测退火时长、或者说叫再结晶时长对于晶体结构的影响。
这对于俞允成来说,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毕竟从加压炉子里取管子可不是拿著个夹子伸进去夹出来就好的。
要考虑一个是压力的基本恒定,一个是温度的基本恒定。
俞允成和自己所里的同志,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机构,简单来说样品类似潜水艇潜水员从海底出舱,或者航天员在太空出舱前,先进入过渡舱室,然后封闭主舱,保证主舱环境不变,再打开过渡舱和外界的通道,取出样品。
花了差不多一个月才开始晶体生长试验,主要原因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这玩意在正式的生产设备上是大可不必的,但是试验设备之所以价格昂贵,除了生产数量少、不确定性高、性能要求更高之外,类似这种额外的要求多也是一个原因。
好在在这个系统里,压力只是为了保证反应管不炸管,不是最终产物的影响因素,对于压力控制精度要求并不高。
同时高总也说了,温度控制的精度要求也不高。
这两个“不高”,总算让俞允成他们在改造的时候得心应手了很多,这也让俞允成再次感叹高总工对工艺选取的精准。
这第一批碲汞镉晶体开始生长之后,每五天就会取出两支石英反应管来,检测其中再结晶的碲汞镉晶体的生长情况。
“我看看!”正在处理数据的俞允成一把拿过数据来。
一边看数据,俞允成一边和自己手上的前几次取出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
“晶体结构一直在持续改善,看来高总工的理论出发点是正确的,这个东西的生长,时间的确短不了。”
送数据的同志笑道:“别的都还好,就是这个时间实在太长了,而且还在一直改善,也不知道到什么程度是个头。”
俞允成随口回答:“高总工也说了,这个时间是有优化的空间的,关键是取得一个晶体结构改善程度和再结晶时长之间的平衡。现在我们在做的这一系列试验,不就是在为这个做准备嘛。”
晶体结构改善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必要再继续了,再结晶炉可是要耗电的。
说完,他在纸上算了几下:“嗯,虽然结构改善程度和再结晶时长呈正相关,不过结合5、10、15这三天的数据来看,其相关性并不是线性的,时间越长,改善程度越低,难怪高主任说有优化空间。”
他想了想,问做试验的同志:“第二台炉子投样也有5天了,这一批取出来的样品结果呢?出来没有?”
“出来了。”试验人员递给他另外一份数据。
第一台炉子改造完成投运,并且证实改造卓有成效之后,负责此事的同志就投入了其他炉子的改造之中,有了第一台的现成经验,第二台就快多了,差不多两个周就投运了。
按照俞允成的想法,至少需要改造三台炉子出来,验证生产工艺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这第二台也开始产生试验数据了,现在就看和第一台印证得怎么样。
仔细的在草稿纸上算了一遍,俞允成面露喜色。
“这第二台的晶体生长结构情况,和第一台的重复性很好啊,改善程度和时间的比例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完全不相干的两台设备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那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个工艺的一致性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为量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