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275节

  首个4Kbit的DRAM,8μm的NMOS。

  首个16Kbit的DRAM,5μm的NMOS。

  大名鼎鼎的8086/8088,3μm的NMOS。

  彻底巩固了Intel数十年基业的80286,1.5μm的CMOS。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在这个应用方向上选择了MOS技术,那就不得不说MOS的优点了。

  这玩意工艺简单!比双极型简单得多,不是一星半点那种!

  抛开复杂的技术原理等等不说,简单总结,以PMOS和双扩散外延双极型为例,要达到差不多同样的效果,两者工艺差别非常巨大。

  PMOS外延次数1次,工艺步数最多45步,高温工艺2步,光刻最多5次。

  而双扩散外延双极型的这些数字,分别是4次以上、130步、10步、8次。

  工序更少、工艺更简单、良品率更高

  对于量产来说,这些特么可都是钱呐!

  而且对于现在的高振东来说,工艺步数越少,就意味著成功率越高。

  两者用到的基础技术实际上是差不多的,最大的区别是在电晶体的工作原理上,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技术难度上,有了高振东当知识的搬运工,更晚、更先进的MOS甚至要比双极型要低。

  MOS技术还有一个非常逆天、非常反直觉的地方。

  在同代次内,更改MOS电路的设计,对于MOS的工艺没有任何影响,MOS电路的性能的改变,是通过改变MOS场效应管的几何设计来实现的。

  双极型在这种情况下是要通过改变诸如扩散源、扩散时间、扩散温度等工艺参数来实现电路性能的改变,但是MOS电路就不,它的工艺是不变的。

  而且这种改变几何设计就能改变性能的特点,带来了MOS集成电路的另外一个好处——更便于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半自动或者自动化设计。

  除了上面这些好处之外,双极型半导体本身,有一个最大的缺陷注定了它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走不远。

  ——它做不小!但是MOS可以!

  这个情况的原因很多。

  一来,MOS管子的面积天生就比双极型要小。

  二来,双极型电晶体需要隔离PN结或者隔离井,MOS不需要。

  第三,MOS天生就提供了两层互连,这让它的内部布线更为方便。

  MOS的这么多优点,又带来了一些系统级别的衍生好处,诸如系统性能更高、设计可预测性更好、可靠性和维护性更好等等。

  有趣的是,实际上MOS场效应管概念的提出,要比双极型管子早,之所以普及更晚,是受工艺的制约。

  这就好像汽车,电动车的概念比蒸汽车、内燃车更早,那是十九世纪末期的事情,但是真正大规模实用,都特么二十一世纪了。

  但是工艺这个问题,对高振东来说,问题就不是太大了,他能抄啊!

  思前想后,高振东下定了决心:直接跨一大步,就搞MOS!

  至于双极型的,就留给其他厂所的同志去搞吧,我直接带1274厂起飞!

  为了国内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他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和风险,穿都穿了,在这种为了国家、社会层面的巨大利益,该搏一把、该承担责任的时候还畏首畏尾,那就没意思了。

  对于60年代初这个时间段来说,高振东没穿,没人搞MOS,高振东穿了,还是没人搞MOS,那高振东特么不白穿了嘛。

  高振东下定了决心,开始落实这个事情。

  他给1274厂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已经确定了集成电路工艺研究调整的方向,然后开始根据集成电路工程工艺这本书里的内容,编制MOS技术的工艺设计指导文件。

  设计指导文件,指导1274厂怎么设计MOS技术的各道工艺的,而不是直接把工艺写出来,也没法写出来,这个不是高振东要负责的事情。

  对于1274厂来说,有了这个工艺设计指导文件,他们就能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工艺设计,这样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都更好。

  相当于高振东告诉1274厂,为了实现MOS工艺,你们应该做到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的要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中间的一些重要参数怎么计算。

  至于具体到每一步,那就是1274厂根据这个指导文件去搞了。

  之所以先写这个,主要是为了1274厂的同志们著想,从双极型电晶体转向MOS,虽然实际上用到的技术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从表象上来看,这是一次彻底的大转向。

  这种转向,对于不了解MOS工艺情况的1274厂同志来说,极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高振东干脆先把MOS工艺的设计指导文件搞出来,诶,你们看看,这两个东西名字不同,原理不同,但是具体到使用的各步骤的技术上,那其实差不多。

  很简单的,你们直接上,试一试,没问题的啦。

  这样就有利于1274的同志更快的进入状态,毕竟突然接触一个一无所知的新技术就要上马,与直接拿到这种新技术的所有关键点再进行深化,那对于他们来说感官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1274这边,接到高振东电话之后,吕厂长和鲁总工放下了心里的最后一丝担忧,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三极管的生产中去了。

  既然集成电路工艺的事情有高总工那边在负责调整,那这边就不用担心,先只管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好。

  虽然国内在开始转向使用DJS-60D,可是对于1274厂来说,晶体三极管的生产任务依然繁重。

  国内是在改用60D了,可是出口还是用的59,就这一项,就注定了1274厂任务拉满,能产多少产多少。

  更别说国内群众对于电子产品的需求了。

  偏的不说,一台收音机就需要电晶体4到9个不等,扣除DJS-59所需,根本就不够好吧。

  总之,一切都挺好。

第371章 这个飞机不好打

  防工委,领导拿著一份长剑厂呈送的报告,眼里满是喜悦,就是那种小孩子拿到了自己最心仪的玩具的神情。

  就好像男孩子拿到了电动连发软弹枪,女孩子拿到了海洋公园的毛绒玩具。当然,也许有女孩子拿到了软弹枪也挺高兴的,哈哈。

  毫无疑问,这就是高振东和长剑厂一起捣鼓的一次性火箭筒了的报告了。

  最让他高兴的,是一个以前从来没有看到的数字。

  那就是这个一次性火箭筒,塑料筒子的完成版,整套系统的全重。

  ——3.8kg。

  这大概只是高振东前世的旗舰级游戏笔记本的重量,还不能算上电源,算上电源,可就比这个火箭筒重不少了。

  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领导非常清楚这个重量意味著什么。

  老毛子的AK-47,空枪加上空弹匣重量是4.3kg。

  我们仿制的产品,经过改进要轻一些,不过除了最后出现的短突版本之外,其他版本的重量也都在4kg以上。

  这个重量对于我们的步兵来说,作战前一人带上1发是轻轻松松,特殊情况下,比如短途突击,一人带上2发也不是不行。

  一个班差不多20发大威力火箭弹,领导想想都觉得开心。

  小鬼子,吃我80毫米大炸弹啦!

  这个火箭弹的威力放到这个时候,妥妥的大威力。

  如果和这个时候列装的老40火比的话,老40火发射器重2.8kg,火箭弹重1.85kg。

  按照正副射手各带3发火箭弹,其他同志也极限协助携带2发计算的话,10人步兵班总共可以携带22发火箭弹。

  看起来好像比20发要多一点点,但是代价是什么?

  占用了2个人的编制,这两个人基本上就是伺候这一把火箭筒了,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实际上只有8个人。

  而且全班实际上的伴随攻坚火力输出只有一个点,如果这个点出了意外,或者需要多个战斗组同时多路穿插进攻的时候,麻烦可就来了,不够分啊。

  而这个一次性的就不一样了,人人都是攻坚火力手,摸出来就能打,这对于敌人来说就是大大的噩耗了。

  再往后一看,哟,这射程,比上次汇报的还多了30米,嘿,这小子,上次居然还打了埋伏。

  就是这个战斗部有点儿奇怪,报了两个上来。

  一个和上次一样600mm静破甲,但是另外一个却不进反退,只有550mm了,这可不是高振东的风格。

  再仔细一看,前者是聚能破甲战斗部,后者却多了两个字儿。

  ——聚能破甲杀伤战斗部。

  看来是高振东又发现了什么新东西,顺手给加进去,弄了个新玩意儿出来,性能各有千秋,不好决策,干脆都报上来让这边选择的吧。

  他马上把外面的通信员给叫了进来,手上写了一个单子:“你马上通知这些同志,后天开个会。”

  这里面也有长剑厂的人,所以时间被放在后天。

  这么好的东西,干脆让他们来再做一次汇报,让大家都高兴高兴,上次他们汇报的时候,汇报内容里面掺杂了个用途特殊的东西,所以汇报一是范围小,二是还是半成品。

  而这次这个看来就是上次汇报之后,他们回去正式立项的完成品了,还真是个大惊喜,可以叫上更多的人,专门针对这个火箭筒正儿八经的开个会了。

  等通信员出门之后,他收起了愉快的心情,皱著眉头看著手上另外一份文件。

  这是关于一份对面使用花旗佬的P-2V电子侦察机多次串扰我方,对我方内陆腹地进行侦察的报告。

  其活动之猖獗,范围之广泛,地点之敏感,非常触目惊心。

  别的不说,就说一点,这玩意曾经多次飞到京城一带活动,就知道情况有多么严重了。

  这个东西是少见的同时装备了喷气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动机的机型,粗听起来并不出名,从飞行特性上,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先进的地方,飞不快,也飞不高。

  这和日后的U-2、SR-71这些相比,好像应该很好对付。

  可是这货有个另外的本事,反其道而行之。

  它飞不很高,但是能飞很低,这就很难办了。

  飞得低,本来就会导致发现距离被压缩,加上它飞得低,这年头战斗机上本来就没有靠谱的雷达,就算有部分机型有,比如用轰炸机改装的专用机型,但这时候的雷达对于地面杂波的处理能力非常有限,很难稳定的搜索和跟踪这东西。

首节 上一节 275/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