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274节

  对于高振东来说,这本书不是自己的运气,而是自家媳妇的。

  星期一早上,刚到办公室的高振东,就被机要室叫去接了个纪要通话,长剑厂骆总的来电。

  “高总,新的一批筒子我们已经试验过了,成绩非常好!”

  这几天的高振东,一听到“成绩很好”几个字,就浑身舒坦。

  “是嘛?哈哈,多少分啊?”

  “什么?多少分?”高振东这句横飞八万里的回答,一下子就把骆总给彻底整不会了。

  高振东这才反应过来,说正事儿呢:“啊,啊,没啥,没啥,我是说,结果怎么样?”

  怎么感觉高总怪怪的,骆总心想,不过还是拿著手中的试验报告,一一向高振东说明。

  “高总,你对推进剂和火箭发动机的调整和改动非常有效,同时尾翼从六叶加到八叶之后,风偏进一步缩小了。加上其他方面的提升,现在火箭弹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180米了。”

  这个结果让高振东心情非常愉快,射程提升了20%,这就很不得了了,这意味著能取敌性命的距离,又提升了30米,同时意味著战士们距离危险,远离了30米。

  不过高振东并没有被喜讯冲昏头脑,而是非常冷静的问道:“是个别现象还是平均距离,平均距离的话,数据的波动幅度大吗?”

  骆总笑道:“放心吧高总,最小距离,哈哈哈,而且弹道一致性很好。”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弹道一致性不好,哪怕最小距离180,也不如稳定的150,因为这样打起来没个谱,打不中目标,距离再远又有什么用。

  高振东这才放下心来:“哈哈,这才好,这才好。这个数据是打了多少发的数据?”

  89筒子定型的时候,各种试验打了500多发,现在这个虽然还不到那个阶段,但是打少了也说明不了问题。

  从这里,也能看出这玩意有多便宜,导弹定型,打个10发15发也就算严谨了,换成它,一口气打出去这么多。

  骆总心中一边感叹高总仔细和严谨,幸亏自己这边工作也做得扎实:“不少,这是打了50发的数据。”

  50发,那没事儿了,这个数量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其他情况怎么样?”打了这么多发,很明显测试的数据不止这一点。

  “都挺好。首先是这次测试的重点之一,瞄准镜,还是瞄得挺准的,但是风偏修正分划区没什么用,主要原因是在有效射程内,风偏很小,4级风以下不影响精度。”

  这个风偏修正分划区,是照抄89筒子的,结果因为这玩意有效射程比89筒子要小,反而在其有效射程内不怎么用得上了。

  高振东笑道:“好好的找机会再校正校正,留著吧,战士们可以不用,但我们不能没有嘛,大风天也一样是要打仗的。”

  至于这个找机会再校正,是因为这个时候,风偏修正的校正,那是要看天的,老天爷不赏脸,没那么大风,你就搞不了这个事情。

  没办法,日后那种最大最齐全的风洞群的富裕仗,现在还打不起。

  180米4级风,是为普通战士准备的,保证这个条件下他们稍加训练就能打准。而风偏修正区,就是为精英战士准备的了,有了这个,他们能在更加恶劣的条件下也能有较高的命中率。

  骆总笑著答应下来,继续说测试数据的事情。

  “钢筒子的一致性很好,这个你应该从刚才的数据猜得出来,不过这次我们也用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塑料筒子试了试。”

  “情况怎么样?”高振东很关心这个,毕竟塑料筒子才是完全体。

  “挺好的,我们拿了3个来做试验,每个塑料筒的第一次射击,和钢筒子基本上都是落在同一个数据区间,可以认为是一致的。高总,你这个塑料筒子搞得好啊,轻便,性能也不差,量产之后价格还便宜。”骆总对于塑料筒子赞不绝口。

  不过高振东却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第一次射击?你们复装了?”

  骆总笑了:“就知道高总一听就明白,没错,第一次射击之后,我们看著筒子的外观还可以,反正火箭弹做得多嘛,我们就试著每个都复装了打了几次。”

  这个事情高振东还是能料到的,89筒单从那个塑料筒子本身,是能承受多次射击的,小道消息传说是10次以下。

  之所以搞成一次性,主要还是这东西便宜,而且制定其技战术指标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是一次性的,复装非常麻烦并且没有必要。

  没想到长剑厂的同志,顺手也搞了这么个测试。

  “情况怎么样?”对于这个的结果,高振东也很有兴趣,虽然并不准备搞成可以复装的,但是从这个结果是能看出筒子的相关性能的。

  骆总对此仿佛也很满意:“很不错,每个筒子至少能承受三次复装发射而弹道性能没有太大变化,这筒子是真结实啊,做完试验之后,同志们也很喜欢,拿回厂里锯开当花盆使了,哈哈。”

  高振东有点哭笑不得,炮弹壳做花瓶,全国男人几十年的浪漫,真特么一点儿都没变啊。

  “那剩下的两个完整品你们可别打了,留著有用。”高振东是知道总数的,连忙叮嘱道。

  骆总在电话那头精神一振:“高总,你这是准备?”

  “你把所有的测试结果,好好的收拾收拾整理整理,正儿八经的分析分析,搞成一个报告,加上那两枚塑料筒子的试制弹,送到京城来我签个字,报到防工委去,给他们报个喜。”

  骆总一听,这个可以,反坦克导弹还在搞的过程中,先来个小的给添点喜气。

  其实他这个想法也不见得对,从生产数量和能发挥的作用来看,这玩意一点都不小。

  在这个步兵作战还是短兵相接的背景下,这种射程150米以上的直射攻坚火力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山地作战、巷战这种没法闪电战、同时炮兵支援火力严重受限的作战环境下。

  不论怎么说,反正骆总是觉得这个事情能做,特别是有高总出面背书的情况下:“那好,我马上就准备这个事情,大家兴致都很高,组织他们打个突击战,报告应该很快就成型了。”

  说到这里,高振东想起自己还做了个小改动:“对了,我改的那个战斗部,试验情况怎么样?”

  骆总那边却是有些迟疑:“那个啊,穿深有所下降,大概5%~8%的样子吧,等效550mm的穿深没有问题。”

  他虽然有些担心,可是高振东闻言却是非常高兴:“太好了!伱把这个改进后的战斗部的情况也写进报告里,让防工委和使用方代表选择使用哪一种战斗部。”

  “高总,这个穿深下降了,他们还会选这个?”这玩意越改穿深越小,他都不好意思说是改进型战斗部。

  高振东笑道:“你放进去就行了,说不定他们真会选的,哈哈。”

  被高振东搞得一头雾水的骆总闻言,也只好答应下来。

  高总工总是能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在这方面,自己照做就行。

  其实那个改进并不大,主要是在战斗部的部分区域,加上了一些预制破片,反人员的。

  但是对于专职反坦克的聚能破甲战斗部来说,一般来说是没有破片的。

  聚能破甲战斗部的穿甲机理非常复杂,这看起来不起眼的预制破片,有可能大大的降低战斗部的穿深,最恶劣的情况下,降低的幅度高达50%,对于一个反坦克战斗部来说,就完全得不偿失了。

  恰好,高振东前世就曾经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相信很多军迷也有这个迷惑:为什么破甲战斗部不顺手加个破片套,把反人员的能力再提升一下?

  于是他就去找答案了,答案不太好找,但是赞美因特网,还是能找到的,这个答案他还记得很清晰。

  所以高振东是知道怎么在这个问题上做取舍和求平衡的,这些破片加在哪儿才能将穿甲能力的影响降到最小,是有讲究的。

  考虑到对于现在的坦克来说,600的穿深实在是能力过于溢出了,所以高振东决定做一个改进型的战斗部来,适当降低溢出的穿深,换取更强的反人员杀伤力。

  所以当他听到破甲能力只降低了5%~8%的时候,才笑得那么开心。

  在获得了破片之后,550mm的静破甲,在这个时代,依然是独步天下的,没有它撬不开的罐头。

  聚能破甲、冲击波、高温、破片四面俱到,值得!

第370章 MOS

  60年的高考,是没有查分这一说的,反正就是考完,等著结果就行,录取通知书大概是在8月开始发。

  而且以娄晓娥的情况,这年头的第一批是铁定录取不了的,所以时间还要更往后一点,这一批的特点是“可以录取机密专业”。

  所以娄晓娥和高振东两人并不急,该干嘛还是干嘛,高振东上班,娄晓娥操持家务。

  ——

  办公室里,高振东正在思考著1274厂的事情。

  由于技术发展的原因,这个时候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并没有完全成形。

  1274厂的集成电路工艺,还是走的58年提出的PN结隔离的双极型半导体的路子,这也是1274厂自身能力的极限,甚至都已经有点超出了极限了。

  这就让高振东陷入了纠结,是继续让1274厂走双极型半导体,还是干脆直接上MOS技术?

  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甚至双极型半导体比起MOS半导体来,有不少地方是有明显优势的。

  比如三级管开关速度更快,可以达到的频率更高,设计阶段成本更低,内部元件精度更高等等。

  对于高振东来说,他要的是可以在计算机技术方向上能发挥更大作用、具有更大潜力的半导体技术。

  所以即使集成电路在这个阶段有超小型组装、膜集成电路等其他路线,高振东也没有考虑这些路线,这些路线有其特殊用途,并不是没有前途,可是在计算机这个方向上,它们在可以预见的时间段内,没有任何前途。

  唯一的问题就是在现阶段,用双极型?还是大跨一步,直接考虑MOS?

  双极型在集成逻辑门电路方面,在现阶段有其优势。

  思来想去,高振东还是决定大跨一步,走MOS。

  双极型的速度是更快,但是这个时候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其他技术支撑不上也没用,对于计算机来说,早期MOS能达到的数十MHz的速度已经完全足够了。

  80年代的80286也不过20MHz,在60年代,双极型更快的开关速度对于高振东的需求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双极型内部元件精度虽然高一些,但是作为数字电路来说,只要能满足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想的状态转移即可,元件精度高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不是模拟电路,要求大不相同。

  再说了,双极型的元件精度高,也只是相对MOS来说的,真实差距甚至连五十步笑百步都算不上。

  要说在集成电路设计阶段成本低,在这个阶段就是个伪命题,人力成本在这时候不怎么算的。

  MOS还有一个毛病是某个芯片一旦定型后,修改困难,修改成本很高。

  但对于高振东要做的事情来说,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

  作为大规模使用的芯片,不论是逻辑门集成电路还是CPU、DRAM,都是定型了就不会随便修改,会大量量产的东西,所以这一点在这方面根本就不是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高振东清楚的知道,打从CPU和半导体存储器一开始,就没有双极型什么事儿,双极型做集成逻辑门电路是不错,但是用来做CPU和半导体存储器,根本用不上。

  或者说,在这方面,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出发,人们都从来没有青睐过双极型半导体。

  Intel 4004,10μm的PMOS。

  8008,10μm的PMOS。

首节 上一节 274/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何大清离家,去帮人养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