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706节
姜昆一拍大腿,把事情和盘托出。
原来是时隔一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就又要轰轰烈烈的办起来。
办春晚,那就少不了春晚的几个台柱子。
挑起这次春晚大梁的导演邓在军最先想到的,就是把小品带到春晚舞台上的陈佩斯和朱时茂,这俩人最受观众们的喜爱。
可惜彼时的陈佩斯,和拍出《城南旧事》的吴贻弓导演搞在了一起,正专注于电影《少爷的磨难》的创作与拍摄。
时间刚好和春晚撞在一块儿,这就无法参与这次春晚了。
没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双剑合璧,邓在军又立马盯上马季和姜昆这对儿师徒。
结果马季正闹脾气。
因为前年春晚上传出“马季偷摩托车”这样的新闻,传遍全国,都在说马季偷摩托车的事情,让他蒙受了不白之冤,因此,春晚的邀约马季果断拒绝了。
他的腕儿够大,可以不搭理春晚,但是姜昆就不行了。
一向给师傅充当绿叶儿的他,这回可成了邓在军的救命稻草,必须给邓在军挑起大梁,拿出个响当当的节目。
于是姜昆便有了创作的压力。
“我在家是怎么写,怎么觉得不行,实在写不出个能搬上春晚的相声。”
姜昆倾诉说,“后来是我师父看不下去了,给我指点说,您写出过《五官争功》,脑袋里的东西多,功夫也深,我这才过来,和您请教请教。”
“和我请教?”
江弦无语。
您这相声界响当当的人物,来和我请教怎么写相声,这算怎么个事儿?
后世相声的基本盘就两面大旗:姜昆和郭德纲。
俩人地位高低不好评说。
但就培养出的人才来说,似乎姜昆更胜一筹。
毕竟人家发掘了赵本山,捧出了贾凌,一个是全国人民都看过他的小品,一个是全国人民都看过她减肥。
郭德纲呢?徒弟走了一堆,剩下的几个岳云鹏、张云雷,都奔着娱乐圈发展去了,就目前来说应该已经糊的差不多了,反倒是出走的曹云金自立门户发展的不错。
“我哪会写相声,您开玩笑。”
“您就别谦虚了。”
姜昆抹了把头上的汗,“您那《五官争功》我又不是没看过,哎呦,多少年难见这么好一本子,没有对生活的观察,绝对写不出来。”
“我那不也是机缘巧合么。”江弦笑了笑。
姜昆见江弦还是不想掺和,春晚压力又那么大,拿不出压轴级别的表演,他心里那叫一个着急,干脆作个揖,央求的语气。
“江弦同志.我也是真没招儿了,您就帮我这一次,这以后上刀山、下火海,随便您吩咐。”
“哎呦,我不是不帮你”
江弦也是无奈。
不过他也渐渐回想起春晚上有过这么一段儿说姜昆写不出相声,去找作家谌容帮忙,结果谌容的儿子梁左给他拉了过去。
对,梁左!
《虎口遐想》!
他一寻思,很快想明白。
在原本的轨迹中,这一切是这样发生的。
可现在,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因为那部《五官争功》,扇动了蝴蝶的翅膀,导致姜昆求助的对象从作家谌容变成了他。
这下怎么办?
江弦有点儿迷糊。
让姜昆再去找梁左?
可梁左这边儿,因为他创办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还把梁左喊了过去,梁左正写着《编辑部的故事》呢,哪还有心思创作《虎口遐想》?
得,《虎口遐想》这事儿让他这个穿越者全都搅和完了。
想明白这一切,江弦就觉得,自己这个穿越者应该担起这个责,他当然不能让87年的春晚上缺了《虎口遐想》这么一出经典。
看着一脸真挚的姜昆,江弦松了口,“承蒙您这么看得起,那得了,我就替你写上这么一出吧。”
“真的?您替我写?”
姜昆那叫一个喜出望外。
原本的计划只是和江弦取取经,没想到还有意外惊喜,江弦直接答应替他把本子写出来了。
“您大概得写个多长时间?”姜昆打听道。
“你很着急?”
“不急不急。”
姜昆摆摆手,“害,说起来不好意思,我现在是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的第五任团长,过段时间,团里定了要去广州演出,您等我回来再拿给我就行。”
“你要去多久?”
“哟,这个不好说,光去的火车就要坐两天三夜,还要在广州附近表演一段时间。”
“那你多会过去?”
“明天。”
“行。”
江弦点点头,“明天你走之前,来我这儿一趟,把稿子取走。”
“明天?!”
姜昆一脸的难以置信。
“有这么快?”
“应该没问题,我试试。”
“.”
姜昆带着一脸的感激和怀疑离开了。
感激是因为江弦愿意插手帮忙,这行为真是特别仗义。
怀疑则是因为江弦说他明天就能来把稿子带走这件事。
不怪姜昆,任谁听了可能都不会相信。
一晚上就能写出一部相声剧本?
吹牛逼呢?
另一边,江弦本着“至少算是多刷一次进度”这种想法,替姜昆写起了相声《虎口遐想》。
这相声他虽然相当熟悉,但也做不到倒背如流的地步,只好寄托于自主合成。
非常幸运,他以【青年工人】和【老虎洞】两条灵感,成功合成出这出相声《虎口遐想》。
这部相声,绝对的经典,既洋得地道,又土得掉渣,两者结合还不露痕迹。
另外,相声里既考虑了荒诞派、无主题、心理结构、情绪情节,还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西方要素拉满,描写的却是中国的事情、中国的人物、中国普通人的社会心理,还用的是京城口语。
整篇相声被安排在一个相对来说是荒诞的环境中,就是那种所谓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但并非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
一青工游园不慎落入虎口。
故事由此展开。
翌日,姜昆又十分忐忑的来到江弦住处,对方似乎刚刚睡醒,正给闺女梳着头发。
“这是您闺女啊。”
“是,叫叔叔。”
“叔叔~”
“真伶俐。”姜昆看着江年年也是喜欢的不行,“我们家那也是闺女。”
“哦,是么。”
江弦故作意外。
其实他知道的多,他闺女叫姜珊,79年出生在京城,有姜昆这么一爹,那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表演天赋,4岁能弹奏钢琴,后面又学习声乐,登上了央视节目的舞台演唱,非常有声乐天赋。
姜昆也很重视培养,给她请的声乐老师里,一个叫杭天祺,唱《黄土高坡》的那个,另一个就更熟悉了,叶赫那拉英子,那英。
后来姜珊在歌唱方面迅速成长,初中时期就发行了专辑,上了央视元旦晚会,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了小童星。
有了这样的基础,姜珊肯定是要继续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追求自己的明星梦。
结果姜昆不同意,直接给她送去了国外留学,父女俩就闹掰了,后面姜昆又领回家一孤儿认了儿子,传闻说是他私生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江弦同志,我那相声,您写了么.”打了几句招呼,姜昆就问起了相声的事情。
他还急着赶火车,没那么多的时间。
“写了,已经写好了,我拿给你。”江弦也很痛快,把一份薄薄的稿子交到姜昆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