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700节
“行了,都别说了。”
“这样吧,我给你们提个主意。”
一听江弦要提个主意,刚才还纠结余华问题的众人,目光一下子都朝他看过来。
“怎么说?”
“什么说法啊?”
江弦喝一口水,沉声道:“你们现在的想法,无非就是找一个大伙都擅长、都经历过、都熟悉的领域,对吧?”
“是啊。”其他人异口同声。
“那有一个事情,我看你们谁都不会觉得陌生啊,怎么都没想到呢?”
“什么事儿?”众人都是一脸疑惑看向江弦。
“你们都写过稿子,都给刊物投过稿子吧?”
江弦点一支烟,不待众人回过味来,紧接着道:“你们之中很多人,或者说所有人,也都有过在刊物里担当编辑的经验,这些刊物或大或小,或许算不上名刊,但这方面的经历肯定都有吧。”
一语点破梦中人。
刘震云夹在手指上的香烟微微颤抖,“您是说写编辑部?”
“对了。”
江弦接着提醒,“我们‘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现在刚成立,恐怕上面批的经费也不足以拍摄什么制作成本高的大作品,最好是拍一些场景简单的电视。
我在国外看过一种电视剧,一个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固定场景进行。
老外管这种电视叫情景喜剧,是从戏剧演化过来的,这种戏剧一般是室内戏,不用外景,一个人、几个人,在一个小戏园子里演,很多人坐那儿看,边看边笑,边看边演边笑,后来发明了电视,把笑声作为后期添上去,观摩笑声。
这种形式的电视剧,制作成本比较低。
我觉得我们就可以借鉴过来,拍一个‘编辑部’里的故事,在编辑部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场景里做‘道场’,主演就是几名编辑,让他们之间碰撞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
一番话说完,一屋子“海马”的编剧眼睛变亮的同时,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在座的哪一个不是文学界里有名有姓的角色?
都是些一出道便被评为惊才艳艳、被视作文坛新星的角色!
结果这么一群人,凑一块儿冥思苦想一个星期,愣是一个屁没憋出来。
结果人江弦坐下才五分钟,就给了他们一个思路,而且这个思路,在很多人看来非常有创作的空间。
差距啊!
本以为自己已经算是天才了,已经是文学界的人物了。
结果真碰着江弦才能明白,这跟人家差的不只是一星半点儿,是一道巨大的鸿沟。
天才算什么?
天才都只是见他的门槛!
“我觉得江主任说的这个点子可行。”
冯晓刚第一个插话进来,“我知道江主任说的这个情景喜剧,这种形式的电视剧在国外特别受欢迎,一般一集三十分钟,然后一般有四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主角、反主角、爱恋者还有哥儿们,当然了,也能变通。”
“咱们熟悉编辑部,观众们不熟啊,照我看,剧情上得紧凑一些,一开头就得吸引人,就得抓住观众的眼球。”王硕分析说。
刘震云跟着开口,“讲编辑部里的事儿,但是不能真讲编辑部里的事儿,咱得给他变一变,是,人物、角色,这都可以是编辑部里的,但是故事得是老百姓的,得是老百姓们熟悉的事,得戏剧化。”
余华想了想,“投稿审稿肯定没劲儿啊,照我看,就设定成一部刊物快办不下去,里头的编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海马”众编剧七嘴八舌,一个《编辑部的故事》框架就大概出现。
江弦挠挠鼻子。
提醒的事儿他是干了。
眼看着这群人已经在往那部剧上靠拢。
他不免有些期待。
也不知道能不能写出他几集没看过的?
第507章 《人间指南》
在江弦的提醒下,“海马”众人思路刷一下打开。
时间短,任务重,干脆拿咱们最熟悉的文字工作者开涮得了。
一帮人也不愧是京城名笔,各自天马行空。
主要是以人物入手,先定了个主角:
这个人是年轻人,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其貌不扬,但是浑身上下充满冷幽默的喜感,然后有前卫思想,乐于接受新事物,属于“创新”派。
“叫啥啊?”
“李冬宝吧。”
王硕瞅了眼外面儿大雪纷飞的天气,“这会儿正好是冬天,好不容易侃了这么个主要角色,宝贝疙瘩一样,干脆就叫冬宝。”
“成。”
“冬宝,嗯,这名儿好。”
侃出来个李冬宝,又思维发散。
“有了男主角,还应该有个和他关系暧昧的女主角儿。”
“对,李冬宝这样的角色,就应该有一个追求对象。”
“来了、来了!”江弦坐在一边儿激动起来。
“冬宝,干嘛呢?”“想戈玲儿呢。”一提起这句双汇火腿肠经典广告里的两句广告词,李东宝和戈玲这对国民CP,能触动多少人的DNA。
“这个女孩儿可不能俗。”
冯骥才巨人般的身体微微前倾,构想说:“这个女孩儿得有代表性,得代表咱们的进步女青年。”
“对,这个女孩精灵古怪,也不能太顺从于这个李冬宝,要和他若即若离,这样处理的话,两人之间的这种暧昧关系也是一大看点.”
代表年轻男女的两个角色讨论出来,“海马”的编剧们又把年龄再上升一个层次。
“要有一个迂腐、懦弱的传统知识分子。”
刘恒设想说,“这个人,对待工作确实一丝不苟,但是极其抠门,而且胆小怕事,缺少担当,在这部剧里充当一个和稀泥的角色。”
“迂腐的知识分子有了,那还应该有一个投机分子。”
王硕手上夹着一支烟,“这个人聪明圆滑,有经济头脑,见着空子就想钻,见着梯子就想往上爬,精明又狡诈。”
“可以可以。”
江弦也是惊了。
一群编辑们就这么坐在一块儿一侃,剧里几个角色就都有了:
杂志社里最有想法的年轻男记者李冬宝。
时髦有个性的年轻女编辑戈玲。
不得罪人喜欢和稀泥的中年男编辑刘书友。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圆滑奸诈的中年男编辑余德利。
还有一个牛大姐。
这个角色是大伙儿一块儿想出来的。
哪个单位还没个快人快语、嫉恶如仇,言必要“政治正确”,堪称三观最正的老女同志?
这种人思想守旧,动不动就爱上纲上线,是每间办公室里的复联主任,是当下典型又无处不在的“马列老太太”。
最后再带上一个扫地僧一样角色:
陈主编。
陈主编平日低调,是风平浪静的扫地角色,但又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拿出重要一击。
“成了。”
刘震云激动说,“就这么六个核心角色,这几个人物碰撞到一块儿,绝对够演上个十几台大戏了。”
“但是我要提一嘴。”
江弦怕他们跑偏,又跟大学老师似得出来画画范围,“情景喜剧,所以咱们弄得这一出是喜剧,那就绝对不能苦大仇深,也不能曲高和寡,怎么说呢?要介于雅俗之间,要给在雅俗之间左右为难的文学艺术各得其所。”
“要给在雅俗之间左右为难的文学艺术各得其所?”
众人听了江弦这话,都是浑身一激灵。
不愧是江弦啊!
瞧瞧这话说的多漂亮!多有思想!
人就是随便脱口而出的一句,漂亮的都跟格言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