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603节
不得已,文联只好搬去原《红旗》杂志社的大院里,搭起了几排抗震棚,作为文联和作协的临时的办公用房。
也就是熟悉的沙滩北街2号。
作协下属的几个主要的报刊社,像作家出版社、文艺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诗刊社也都跟着搬了进来办公。
当然了,挤在这么个连厕所都没的破院子里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木板房冬冷夏热,还经常断水断电。
因此79年文代会的时候,文联就向上面申请修建一座新的文联大楼。
几经努力,终于得到批复,在东三环边的农展馆南里10号落成一座新的文联大楼。
“那边儿环境好,我去看过了,16层的主楼特气派,办公面积得有个小两万平米,北侧和东北侧还分别盖了个剧场式大礼堂和一座五层楼高的招待所,内置食堂,功能一应俱全。”王濛在电话里说。
“王老师”
江弦回过味儿来,“你这是什么坏消息,你这不是两个好消息么?”
“也可以这么理解。”
王濛笑了笑,“虽说是16层的大楼,但也是僧多肉少,你也知道咱们文联单位多,什么音协、美协、杂协、民协、曲协还有新成立的书法家协会,那么多单位,都想进这楼里。
咱们作协呢,这次一共争取到了楼里的四层半,上面大概分了下,意思是作家出版社用4楼,《文艺报》用6楼,咱们《人民文学》《人民文摘》和《诗刊》合用5楼。”
“那还有半层呢?”
“哦,7楼和1楼还有两间办公室,这个就别惦记了。”
王濛道:“这次让《人民文摘》搬过去,也是对刊物的一点儿补偿,你可要知道,作协机关和文联机关这次都没搬,还要坚守在抗震栅里。”
江弦一合计。
可不是么?
作协一共争取了四层半,都分给了作协的二级单位。
“这是怎么弄的?”
“是唐达成同志说了,四个主要报刊社,虽说都是作协的二级单位,但都是作协的门面,是文学工作的一线,所以尽早换到个好的工作环境里,至于主机关,还是在抗震棚再坚持一段时间,而且”
“而且什么?”
“唉,你想啊,主机关还待在抗震棚里,以后跟上面申请再盖楼是不是会容易一些?
要是主机关搬进去,咱们这些二级机关以后再申请盖楼,上面谁搭理你?这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
唐达成去年年底的会议上,刚刚接任了光未然在作协内的职务,位高权重。
江弦记得这位也是个偏左派,《人民文摘》停刊的事儿有他一份。
不过仅限于文学理念不同,人家这做工作的态度和方法还是值得尊敬的。
没记错的话,这位一直到辞职,始终坚守在抗震棚里工作。
而且之前江弦和巴金一同建设现代文学馆,也有他出的一份功劳。
“另外呢。”
王濛又开口道:“我有个想法,这次复刊,我觉得《人民文摘》就没必要再以《人民文学》的副刊发行了,还是分家出去,更适合刊物未来的发展。”
“分家?”
江弦对此早有预料,“嗯,王老师,我听您的。”
“那啥,江弦,你别多心。”
王濛轻咳一声,“我给你透个口风,乔木同志最近有意派我上文化部那边儿工作,《人民文学》我恐怕主持不了多久了,这个主编的位子,我看除了你恐怕没人能接替了.”
“王老师,您多想了,主编不主编的,我不惦记,我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江弦赶忙表态。
虽然有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但也有话说了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他求生欲极强,心里对30出头的《人民文学》主编惦记的要命,但该客气两句还是得客气两句。
而且王濛的新工作,江弦比谁都清楚啊。
那可是.
一时间竟然有种养孩子终于养出了头的感觉。
终于盼到了!
等王濛一就职,别说文学界了,放眼文艺界,电影、歌曲、戏剧.
还有谁的靠山能大的过他江弦?
只要不作死,这文艺界他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江弦完全没在怕的。
因为王濛比他还能折腾。
说起来这事儿还挺有意思。
这年头禁跳交谊舞。
而王濛这个酷爱交谊舞的作家,据说一上任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让交谊舞解禁。
翠花胡同。
《人民文摘》编辑部。
“唉,你说搬啥啊?”
“我去看了,那楼盖得是挺气派,就是偏,都跑东三环去了。”
“我觉得不搬就挺好的,在这儿工作多舒服,上面儿就不能整点儿实际的。”
“恐怕他们也没想到咱们这儿有这么舒服。”
“.”
编辑们叽叽喳喳的收拾着东西。
“唉,在这儿工作了这么久,这一下要搬走,怪不适应。”朱伟跟江弦唏嘘说。
江弦笑了笑,“这院子可是我家,让你们白用了这么久,怎么的,还赖上了?”
“我这不是舍不得么.”朱伟一脸尴尬。
“行了。”
江弦严肃道:“跟你说个事儿,最近中日围棋擂台赛不是关注度挺高的么?”
“您也看围棋啊?唉,您说说,这咋又让这个小林光一赢了一把,还是执白中盘胜的,不是都说钱宇平是少年英俊,是中国围棋的希望么?怎么我看小林光一赢得比上一场对邵震中八段还轻松。”
“钱宇平还年轻嘛。”
提起这个名字,江弦也是一阵可惜。
后世中国围棋界有句令人感慨不已的话:
“如果钱宇平还在,以李昌镐为首的一批韩国棋手就不会如此猖狂了。”
钱大最巅峰的时期,李昌镐才刚刚崭露头角,两人都是超级“钝刀”。
可惜钱大心病难了,过早凋零,终成中国围棋界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名棋手。
“就看下一场曹大元九段能不能拦住这个小林光一了。”朱伟满眼希冀,“这可是国手了。”
江弦怕他期待太高,给他泼一盆冷水过去。
“恐怕没那么容易,小林光一可是有十段头衔的超一流棋手。”
解释一下,日本所谓的“十段”,其实是个头衔,并不是真实段位,和咱们国内的“棋圣”头衔类似,通过挑战围棋头衔战的“十段战”来获得。
“对了,您刚才说啥来着。”
聊了半天围棋,朱伟才想起江弦是要给自己吩咐任务。
“我是说,最近擂台赛关注度这么高,你去跟作家们约一下有关围棋的小说,另外呢,咱们每期再发文介绍一下棋手们的人物传记,杂志的发行量不就更高了?这就叫蹭流量。”
“哟,您提醒的好!”
朱伟一拍大腿,“这样,我回头就去弄,下一期咱就发。”
“嗯。”
江弦此举,当然不光是为了蹭热度。
如今国内棋坛被小林光一杀得哀嚎一片,恨不得束手投降,这气氛要是烧到“前线”的棋手们那儿,那岂不是太打击士气?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江弦这时候当然要团结起棋迷们,为棋手们鼓劲儿助威。
不光让朱伟去约稿,他自己也以身入局。
用了近几个月积攒的自主合成次数,以【围棋】和【梦境】两条灵感,合成出了一篇与围棋有关且写的荡气回肠的一部小说。
“主编,这院子以后空下来,你有什么打算?”郑渊洁冲着越搬越空的四合院问道。
“怎么了,你的《童话大王》惦记上了?”江弦打趣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