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39节
马原是他最欣赏的作家了。
私底下,他将马原推崇备至,恨不得将马原看作国内文学的第一人。
但此刻,听到马原这番对江弦的评价,听到马原将江弦的地位排的这样高。
谢翔心里一下子被什么堵住了似得。
马原虽然没有直说。
但绝对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水平还比不过江弦。
这就让谢翔有点难受。
经常看乒乓球的可能会理解他这种感觉,孙y莎的粉丝会允许她说自己不如哪个球员么?当然不会。
她要是真说了,粉丝们也不会信,还要搞点阴谋论。
“他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写得真好,写得确实好。”
马原终于谈到小说:
“我从来没见过江弦这个人,我们两个素未谋面,更不认识,没打过电话,也没有过书信往来。”
“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江弦这个人,是不是用某种方式窥视过我的生活,他完全写出了我的感觉,这个人完全写出了我的人生。”
“我今年31岁。”
“十几年前,我十八岁的时候,中学毕业,我离开家,响应号召,去了辽宁一个叫锦县的公社插队。”
“不是旅行,但是胜过一切旅行。”
“那真的完全是江弦所写的那样。”
马原脸上带着一抹怀念:
“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能让我联想起熟悉的人,哪怕走上整整一天,我也一点都不觉得累。”
“十八岁的我,完全就是他写的那样,好奇而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执着,坚定不移的去远方,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那一路,时喜时悲、犹犹豫豫、困惑不已、自暴自弃.最后接受现实,然后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逐渐坦然。”
“我二十八岁那年,从辽宁大学毕业,毕业以后,我又选择了一个远方,直接进了藏地。”
“我特别喜欢藏地的生活,我觉得在那里学到的东西远比我写出来的东西要多得多,藏地缺氧,严重缺氧,缺生命所有的元素,但是藏地最不缺的东西是欢乐,一年里有一百多天是过节”
马原说起藏地就收不住闸,好在他还是想多聊聊《十八岁》这篇小说,很快掰回话题。
“我特别喜欢28岁的这次旅行,我的小说都是在写28岁的这次旅行,没有写过18岁的那次,因为我写不出来了。”
“18岁的我没有能力写出那样的小说,28岁的我又没有18岁的心境去写出那样的小说。”
“江弦这个人神就神在这里。”
“他这篇小说在我看来和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写的那一句同样深刻——‘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回顾。’”
李陀认同的点头。
“我在给这篇小说写评论的时候写了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在18岁的时候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28岁时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他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想,这段话或许就是对你,也是对江弦这篇小说最完美的注解。”
马原认真的点点头,“你这句评论写的不错,我得收回刚才我对你的评价,你这个人还是懂一点小说的。”
“哼。”
李陀冷笑一声,“那我还得谢谢江弦呗?多亏了他的小说,才让我在你这儿找回一点面子。”
马原没有吭声。
李陀猜测,或许在这货的心里,他还真就是这么想的。
不过李陀也不在乎了。
今天多亏有江弦这篇小说,让他出来和马原比划比划拳脚。
不然这货也不可能忽然收敛了这么多。
“行了。”李陀指指面前《冈底斯的诱惑》,“马原同志,你这篇稿子就先放在我这儿,我想办法帮你发出去。”
“好。”
马原没什么意见。
江湖上常说,马原信任别人的表现,就是能够把小说的原稿交给对方。
愿意把稿子留给李陀,说明和李陀聊了一会,他已经能够信任他了。
“多谢您帮忙了陀爷。”谢翔一个劲儿的感谢。
这会儿他也不说什么马原天下第一的话了。
这还咋说?
在马原自己那儿,人都没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
至少还把江弦放在了前面。
那他谢翔哪还好意思说这种话出来。
李陀这个人是真够讲义气,说帮马原发稿子,他就真的下力气研究。
他先是把国内最近的文学期刊都读了一遍,打算感受感受各大刊物的宽松程度,这是李陀每个月都要做的工作。
不过读着读着,李陀竟然有了别的意外收获。
他惊讶的发现,江弦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竟然已经收获了大量的评论文章。
或许是很长一段时间,江弦在国内文坛销声匿迹。
时隔这么久,虽然《花城》此前已经发表过《漂流者》和《饥饿游戏》,但都不算是首发,是从国外转载。
这次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真正的首次发行。
国内整个评论界几乎都将目光对准了这篇小说。
最吸引李陀的,是《上海文学》这部国内顶尖畅销刊物上,评论家李劼给江弦所写的评论文章《江弦带我做了一个十八岁的梦——读‘十八岁’》。
“江弦已经走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
开篇,李劼便以这样一句评价高度称赞了江弦,在他看来:
“《十八岁》这篇小说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就是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让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感觉仿佛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又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在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和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
李劼这个人在后世可能很少有人听说了。
这个人不是什么无名小卒。
他现如今在上海的名气,差不多相当于二十年后的韩寒。
他是上海第一才子老师,苏童、王安忆、格非这些在上海颇有名气的作家,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他的小弟。
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仅有木心能和他相提并论,木心擅长语词、文体,李劼厉害在思想、审美。
他的评论文章,被很多作家认为文学评论甚至要比作品本身还更精彩。
可惜这个人尤其喜欢在zz方面作死,经常讲一些惊掉人下巴的话出来,因此在后世已经被排挤的基本没了什么声音,被边缘化了,很多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不知道他,甚至没听过他的名字。
这倒也不替他叫冤,这货的确是作死,这里不过多评价这人,总之在当下,李劼的这篇评论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为《十八岁》这篇小说添了抹彩。
除了李劼,还有大量在文坛之中备受关注的作家、评论家发文。
王濛在《人民文学》发表评论,谈《十八岁》这篇小说,称赞小说写出了“青年人走向生活的单纯、困惑、挫折、尴尬和随遇而安”。
雷达在《文艺报》发评论,说“这篇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关于成长的启示录,引发了读者对成长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
最有意思的是,还有一名十六岁来自京城
“这篇故事,对于十六岁的我,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我也幻想过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多么精彩纷呈,我也曾想能早日脱离机械化的学习生活,但这篇故事所呈现的残酷无情的世界,让我怀疑我是否有勇气在不久后踏入成人世界的门槛。”
[“你上哪?”
“随便上哪。”
“你到什么地方去?”
“开过去看吧。”]
“我不知道未来的路有多少转弯,也不知道前途的风景是否合意,只有我走过去才知道。”
十六岁的学生写的真诚而真挚,也让李陀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大部分的评论家,都是站在高于18岁的年纪来思考这篇小说。
这名十六岁的学生,却是以低于18岁的视角阅读。
这就让李陀觉得《丑小鸭》的编辑们真有些别出心裁。
给文学界提供了更多阅读《十八岁》的视角。
这样铺天盖地的阵仗,只是《十八岁》这篇小说在国内火爆的冰山一角。
京城,燕京饭店。
这里今天由《花城》举办了一场作品讨论会,讨论内容即是江弦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