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35节
三毛是台省年轻人最喜欢的作家。
林海音则是台省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据说林海音热情好客,她家的客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文人做客,可以说她家的客厅,就是半个台省的文坛。
坐上车子,从机场再去爱荷华市有大概半个多小时,一路闲聊。
“看完你的小说之后我就想见你了。”
陈映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你那篇理论文章真是惊才艳艳。”
寻根文学是一种乡土小说的文化追寻,而陈映真的乡土文学又是继承自鲁迅的一种文学风格,所以陈映真感觉和江弦的话题特别多,非常聊得来。
聂华苓也开口道:
“陈先生,你都不知道现在江弦先生在国内有多受追捧。
王濛先生给我写信说,他看过《百年孤独》以后,感到一种莫大的绝望,他觉得国内目前的文学水平和世界文学之间还存在悬殊。
可是看过江弦的小说以后,他又觉得这种差距不是不可超越的。”
“了不起的年轻人。”
这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这么轮番夸奖着江弦,搞得他还有点不好意思。
“您过奖了。”
江弦自谦一句,随后道:“之前都是书信往来,不方便沟通,可以的话,我还是想多问问国际写作计划的事情。”
“想问什么?你尽管问。”
“我们参加这个写作计划,有什么需要完成的么?或者说,有什么义务?”江弦道。
聂华苓之前在信里介绍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她的目的是让大家听到主流以外的声音,所以邀请来的作家往往都是来自主流以外的弱势国家或者说第三世界国家。
比如,巴勒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南非,包括中国和台省、香港等地区。
来之前,江弦大概知道这个计划并不会强制要求参与者做什么事情。
但就这么白吃白喝人家聂华苓的东西,他也不太好意思。
“我们的写作计划确实有一项义务。”
聂华苓说,“每个参加者都要参加一场讲演,我们按照地区和体制意识形态分组,到时候会安排你和茹志鹃女士、陈映真先生同一组。”
第356章 逃窜
到丹佛的时候,对了一次表,朝前拨一个小时,到了塞德莱比茨,又朝前拨了一点,最后到爱荷华,又拨快一点。
江弦看了眼时间,他们是下午五点抵达爱荷华市的,爱荷华河上夕阳彤光闪烁。
气温也挺高,比旧金山起码热了十度。
江弦一行人被安排住进一栋名为“五月花”的公寓。
接待人员一见面,就立马朝着江弦报出一堆数目字:
房间号码;信箱号码、需要左转几次,向右转几次,再转到某某号码;电话号码,打本地前面需要拨几,打外地前面需要拨几;星期几是收垃圾的日子,星期几的晚上有电影;使用洗衣机需要塞多少分币
江弦默默把这些记下来,将来一段时间在这里生活,这些数字都用得上。
“您记下来了?”接待人员问。
江弦点点头,“收垃圾的时候需要分类么?”
“分类?”
接待人员摇了摇头,同时也感到一阵不可思议。
要知道,好些个第一次过来参加写作计划的作家,都要她解释老半天时间才能明白这些数字的用处,而江弦只是听一遍就明白了?!
还有垃圾分类?
这是什么高素质举动?
接待人员不知道的是,这些美国的生活方式,对别人来说可能真的很陌生、很先进,一时半会真的听不懂,但对江弦来说,其实就是之前玩剩下那一套,简单听一下,就基本大概理解。
坐上电梯,“五月花”公寓其实是一栋爱荷华大学的宿舍楼,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都集中住在八楼。
一人分配一间卧室,每两间卧室共用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套洗澡间和一个工作室。
出于对朱琳这名孕妇的照顾,聂华苓特意分了两间卧室给江弦,也就是包下一个单元。
江弦没有拒绝她的好意,一来他家里来的人多,总不能四个人挤在一间卧室里,二来也避免了要和外人共用卫生间、厨房和浴室的麻烦。
“呀,挺好,还给咱们配了冰箱。”饶月梅转了一圈,对分配的住处还算满意。
“这个按钮是干啥的?”朱母看着排水水斗旁边儿一个电钮问。
江弦过去查看了一下。
“排水水斗的刀片,能把剩菜、骨头这些东西打碎冲到下水道。”
“这个呢?”饶月梅又指着厨房上面的罩子问。
“这是抽油烟机,烧菜的时候有油烟能从这儿吸出去。”
“是么?难怪人家灶边儿这么干净呢。”
“对了妈,这煤气跟咱们用的也不一样,他们这个灶壳里都留有一星火苗,把煤气开开火就着了,不用额外划火柴。”
“这么方便啊!”
公寓的生活几乎和现代化生活没啥区别。
也就是没有电脑、wifi,不然江弦真觉得自己回到现代了。
“不对啊江弦。”
饶月梅这时候后知后觉,“你又没来过美国,你怎么知道这些?”
朱琳和朱母也都觉得奇怪,这些在她们看来非常陌生的家庭用具,怎么江弦会了解的那么清楚?
“.你们忘了,我去过日本,在那里见过。”江弦编出个理由。
好在这个时候聂华苓也来了,邀请他们去她的家里吃晚饭。
江弦他们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冰箱里空无一物,这个时候去采购什么东西也来不及。
聂华苓家距离“五月花”公寓不远,是一座小山山腰上的洋房,古朴雅致,木板的阳台正对着郁葱的树林和爱荷华河。
“这块儿的房子有对外出租的么?”江弦冲聂华苓问。
聂华苓意外,“这我不知道,怎么了?你想在这儿租房子?”
“有这个想法,毕竟我们在国内住的都是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我怕我爱人她们住不习惯这种公寓楼。”江弦说。
喜欢玩《彩虹六号》的玩家可能有这种体会,好多墙面都是木质墙体。
这其实来源于现实。
美国的平民基本不用混凝土建房子,房子大多是木材框架,外墙再覆盖一些石膏板、石棉板或纸面板。
在后世,经常能看到一些老外一拳把墙砸个洞的表情包。
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事儿。
毕竟这样建的房子太脆了。
“中国人喜欢有个小院子,而且自己有房子住,环境也稍微安静些,既方便我夫人休息,平时我创作也能在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
“我知道了,回头我会帮你打听。”
聂华苓点点头,又问,“江弦,你有足够的钱么?”
聂华苓自筹给每位作家提供四千美元的经费,这笔钱基本只够解决作家们在写作计划期间吃饭花销,江弦要租房子的话,那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钱?你先帮我问一下吧,钱的问题我会想办法解决。”江弦神秘说。
进到聂华苓家里,她的丈夫安格尔也起床了,陪众人聊起了天。
安格尔是个美国诗人,和聂华苓一起发起的国际写作计划。
在聂华苓家里墙上,挂着安格尔年轻时候的照片,还有他出
朱琳受到启发,“这样装饰家里真好看,回去以后我也把那些你的评论文章收集起来挂在墙上。”
聂华苓这时候解释说,“我丈夫身体不好,最近一直在生病,所以没去接你们。”
朱琳母亲刘医生一听到了她擅长的领域,连忙关心,“安格尔先生怎么了?”
“医生说他的风湿从肩膀转移到了耳朵上。”
“那确实应该多注意休息。”
“这该死的病害得我一直头疼。”
安格尔沮丧的说,“我下午刚打了五针,然后一直睡到了现在。”
陈映真和茹志鹃他们也来了聂华苓家里。
王安忆特地穿了一件连衣裙。
安格尔眼前一亮,“这么漂亮的连衣裙国内的女孩也可以穿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