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1978合成系文豪

1978合成系文豪 第422节

  最后逼得央视没办法。

  领导们一商量,做出一决定:

  对春晚的信件,单独设立一个收发室。

  消息传到江弦耳朵里头,他也是哭笑不得。

  这也是单开一页族谱了吧?

  这年头节奏慢,过年过不完似得,从小年开始慢慢铺垫,除夕达到高潮,直至初七余韵缠绕,中间再干点儿别的,等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这年才算是慢慢完事。

  对了,这会儿年假也没7天,整个就3天,大多数人还都是国企职工,3天也放不了,中间还得三班倒.但3天也够用了,7天大可不必,毕竟这会儿不用996,也没多少人在外地打工,更不用刺激消费。

  江弦刚把年过完,就收到一封聂华苓的来信。

  他还挺意外的,拒绝了聂华苓,人家居然还给他回信一封,可谓是给足面子。

  拆开一看。

  “尊敬的江弦先生:

  来信敬悉,迟复为歉。

  对您没办法访美一事,我感到深深的遗憾,我和我的爱人都十分的想见你这位出色的青年作家一面,前不久,我托人从国内寄来你的作品,读了几篇.”

  信前面的内容是聂华苓简短的问候,以及她对江弦婉拒自己邀请的遗憾,后面则是她对江弦一些作品的评论。

  最多的篇幅给了江弦最新创作的《最后一个匈奴》。

  “从这部作品里,我仿佛看到一位向我走来略带忧郁色彩的行吟诗人,一位周旋于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且长袖善舞的舞者,一位善于讲‘庄严的谎话’(巴尔扎克语)的人。

  我甚至生出一种冲动,很想要当面请教江先生:

  我不明白,匈奴这个曾经震撼过东西方世界的伟大游牧民族,怎么说声没有了,就从历史进程中消失了?”

  在信的后面,聂华苓再一次真诚的对江弦发出邀请。

  她再一次解释了“国际写作计划”,表示在这个期间,没有人会约束,你可以写作也可以不写作,参加活动也可以,抽烟喝酒也可以,开各种派对也可以,一切都是自由的。

  并且,聂华苓提出,她非常欢迎江弦带几位家人一同前往美国,如有需要,她会托朋友为朱琳办理孕妇所需的特殊签证。

  届时,朱琳可以在美国当地进行生产,毕竟这边的医疗条件要更好一些,聂华苓在当地颇有声望,医院里也有认识的朋友。

  看到最后,江弦还真有点心动。

  没办法,聂华苓的话他没法反驳。

  江弦也知道,这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地上天国,只有另个人间。

  但要说医疗。

  这会儿国内确实没法比。

  放下这封信。

  聂华苓的真诚,以及她提出的条件,的的确确的吸引到了江弦。

  如果真按聂华苓这次说的这样。

  那么。

  一来,江弦不会错过这次“国际写作计划”的机会。

  二来,朱琳也能接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江弦还纠结着呢。

  王濛已经来到了景山东胡同。

  初春的空气带着一丝冷冽,王濛熟门熟路的抵达江弦家门口,抬首望了望,大步走了进去。

  他也收到了聂华苓的信,聂华苓说了江弦的事情,希望他能帮忙说服江弦。

  王濛算是被吓了一跳。

  “国际写作计划”名额有多宝贵?

  国内从前几年才开始有机会参加,如今一共才参加了3年。

  每年都是聂华苓在作协的帮助下,千挑万选出国内最优秀的几个作家前往美国。

  去的人都是什么级别?

  萧乾、丁凌、艾青、陈白尘

  哪个不是文坛的泰斗、元老。

  这么珍贵一个机会,如今落到江弦身上,他还不想去?

  王濛急匆匆的跨过垂花门。

  “王濛老师?过年好!”

  “江弦,你咋还拒绝聂华苓女士了?”

  王濛也马上注意到,自己的语气有些像兴师问罪,他也是关心则乱,马上换个语气。

  “咳咳,我是说,关于‘国际写作计划’这件事,你再多考虑考虑、沟通沟通,不要直接拒绝,毕竟这可是个好机会,是很多作家都想争取的事情,要不是你今年拿了茅盾文学奖,说不定都落不到你头上。”

  江弦笑了笑,“王老师,这事儿就不用你当说客了,聂华苓女士的真诚我是看在眼里的,她又给我写了信,这一次我可要好好考虑考虑。”

  “.”

  王濛听完点点头,他也理解江弦,毕竟他是有家庭的人了,家庭和事业要均衡开。

  “行,那我就放心了。”

  “王老师,进屋喝杯茶。”

  “不了不了。”

  “哎呀,客气啥。”

  “咳,我听说,央视那台春晚,你给他们当了顾问?”

  “就提了一点小建议。”

  王濛笑了笑,“可不止是一点小建议吧?黄一鹤导演对你是赞不绝口啊,听说连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名儿都是你给提的。”

  “我也就顺口提了那么一嘴。”江弦自谦一句。

  王濛又和江弦聊了聊去《人民文学》任职的事情,年后很快就要完成接任,到时候又是一堆忙的。

  “要说你去美国,我比谁都舍不得,这可正是我用你的时候,但是我还是要劝你去,开开眼界,这对你好。”

  “嗯。”

  等王濛告辞,江弦和家里说了下“国际写作计划”的事情。

  饶月梅一听激动起来。

  “啥玩意?去美国?哎呦,我可听不懂洋鬼子说话,他爹,你会么?”

  江国庆轻咳一声,“我们那会都是学俄语的。”

  “就问你会不会英语,你不会就不会,还不忘给自己贴金。”

  饶月梅吐槽一句,又问了江弦一些详细情况,越听越激动。

  这年头,没介绍信,寸步难行。

  出个京城都费劲。

  饶月梅这是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还能有机会出一趟国。

  “我支持。”江国庆开口道:“你和儿子,还有朱琳,你们仨都去,我就不去了。”

  “你不去?”

  “我去了,家里这鸟啊、狗啊、猫啊不都得饿死,再说了,过去那边主要是照顾朱琳,我们男人去了也没啥作用,倒不如把这个机会让给老刘,你们俩能轮流照顾着点咱儿媳妇。”

  江国庆说的那叫个大义凛然。

  江弦却从他脸上捕捉到那么一丝多年已婚人士的狂喜。

  “爸,你一个人在家可别乱来。”江弦小声提醒。

  流氓罪今年可是大罪。

  “我有啥乱来的?”江国庆傻了眼。

  “咳,我就说那么一嘴。”江弦敷衍道。

  话虽这么说,但他还蛮相信老江同志人品。

  毕竟老江同志也没什么不良爱好,平时唯一的不良爱好就是打牌。

  很快3月。

  王硕的烤鸭店生意不太理想。

  闲着没事儿,他买来一册新发行的1983年第二期《十月》读了起来。

  上面一篇江弦的创作谈很快引起他的关注。

  ——《江弦谈‘匈奴’背后的故事》

  文章里,江弦先讲了,自己和路遥、陈忠实在《延河》编辑王观胜的宿舍里,听王观胜惋惜说,陕北缺少一篇宏大叙事的史诗。

首节 上一节 422/7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男神,你人设崩了!

下一篇:从箭术开始修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