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401节
他买了两斤最贵的西红柿,吃了一顿西红柿鸡蛋面。
除此以外,自己这个当学生,既然拿了茅奖,也应该去给各位老师说上一声才对。
这天一大早就出去。
朱琳疑惑。
“干嘛去?”
“爆金币。”
江弦先是去一趟沈从文家。
因为住的不算远,就在前门东大街3号,也就是新侨饭店后面的社会科学院宿舍。
沈从文两年前搬到了这处新居,条件比东堂子胡同的那处屋子改善不少。
这几年,沈从文在国内的地位和知名度也渐渐得到了提升。
他的散文选和小说选,又终于有了重新出版的机会。
“您和师母住在一块儿,这下吃饭方便多了吧。”江弦调侃道。
记得之前,沈从文可是和他夫人张兆和分居住,每天东家食而西家宿,每天吃一顿饭那是相当的辛苦。
沈从文笑了笑。
“吃饭是小事,不过我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于出版了,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沈从文创作了15年之久。
如今终于被出版,甚至被出版到了海外。
说到海外就得提一嘴,这会儿连沈从文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国外有多火。
他现在基本是在海外最有名的国内作家。
“江弦来了?”张兆和这时候推门回来。
“张先生。”江弦站起身打个招呼。
“别拘着。”
张兆和见到江弦还是挺高兴的,“我听《人民文学》的朋友说,你的作品拿了茅盾文学奖,恭喜你啊!”
“也是比较幸运,说不定换几个评委,就没我什么事儿了。”江弦自谦着说。
“这怎么能算幸运呢?”张兆和笑着说,“你沈老师以前就常常和我夸你有才华,说他都不如你,说你改他的边城,改的太好了,他一辈子都感激你。”
“哎呀,这”
江弦露出一脸腼腆,“我在沈老师这儿也学了很多,当初写《芙蓉镇》的时候,沈老师给了我很多意见。”
这是实话,因为江弦写的《芙蓉镇》并不是原版,他在原作的基础上做了改动。
沈从文给他的帮助也不止这一次,后来写《长安的荔枝》,江弦收集灵感也没少麻烦他。
“江弦,知道你得奖以后,我写了一幅字,本来打算亲自去送给你,今天刚好你过来。”沈从文说。
“哟,这多不好意思!”
“字呢?”
沈从文不只是作家,书法也相当有水平,而且他是中国书法协会成员。
还是那句话,有时候不知道哪个文人字写得好,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书法家这个称号是对一个文人的侮辱。
江弦还没爆呢,沈从文就自己给了,整的他也不好意思再要什么。
“沈老师,您真是客气。”他迫不及待的从沈从文那儿接过他那幅字。
展开一看,写的是:
“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沈从文。”
笔路遒劲,酣畅淋漓,沉着痛快,略带章草笔意。
“真好、真好。”
江弦喜欢的不行。
他把这幅字收好,准备回头裱起来,放在自个儿书桌前面。
张兆和又拉着江弦,在他家吃了顿饭。
寒暄之间,不免问起江弦以后的打算。
江弦就老老实实的透露,过段时间要去《人民文学》,完事儿有可能要去一趟美国,不过具体还没敲定。
“去美国?”
沈从文扶了扶眼镜,“挺好,可以去发达的国家增长增长见识,也能去感受感受他们的文化。”
沈从文又讲,自己去年刚被邀请去了一趟美国讲学。
“哟,您也去了?”
江弦一琢磨。
这怎么好像人人都去过美国,就他还没去过。
拿了一幅字,江弦又要了一本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才告辞。
从前门拐出来,往木樨地去拜访曹禺。
开门的依旧是曹禺的女儿万方。
“万师姐。”江弦和她打了个招呼。
“江江弦,你来了。”万方回了一声。
万方看向江弦的目光还带着点恍惚。
记得曾几何时,江弦第一次来她家的时候,她在江弦面前还端着几分自傲。
毕竟在她家里,年轻优秀才俊如过江之鲫,江弦无非也就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甚至在江弦给她批改的文章以后,她还冲他发了顿火,对江弦提出的意见毫不在意。
到了现在。
万方再也没办法在江弦面前端出一丝的自傲。
这个年轻人已经成长到了她要仰视的程度。
甚至在他面前,万方会不自主的生出一种拘束感。
这种感觉往往是她跟着父亲去见一些文坛知名前辈时才会有的。
“听说你拿了茅奖,恭喜你。”她小声的给江弦道了句贺。
“谢谢。”
江弦不轻不重的回了一句。
这种态度就让万方有点失落。
让她忍不住想起之前和江弦闹出嫌隙的那件事。
之前她是有机会和江弦相处融洽的。
可惜这个机会被她亲自断送掉了。
江弦哪知道万方心里想这么多东西,他也并不关心这个,毕恭毕敬的和曹禺打了声招呼。
“曹老师!”
“江先生。”
曹禺站起身迎他,他出身大户人家,待客之道相当的周全。
“万方,倒茶。”
“哎。”
万方利利索索去了。
在曹禺的招待下,江弦在沙发上坐下,问候了一下曹禺的身体,马上便谈到茅奖的事情。
“我听说你获奖了。”
“也是比较幸运,我的长篇小说写作的比较多,比别人有优势。”
“那这优势也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曹禺说,“茅公在世的时候,我就听他谈过,说像你这样愿意弯下腰耕耘长篇小说的作家,应该得到鼓励和嘉奖,长篇的创作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
如今你真的拿到了这个奖,我想茅公也会为你感到高兴。”
万方给俩人倒了茶,曹禺又提到了《天下第一楼》最近在上海演出的盛况,听剧组的人写信反馈,可以说是轰动整个上海的戏迷。
“你带的什么东西?”曹禺注意到江弦带过来的字。
江弦正愁没个切入点呢,闻言嘿嘿一笑,将字展开,“刚从沈从文先生那边过来,这不他听说我得奖了么,就给我写了一幅字。”
曹禺仔细的看了看,忍不住点头赞叹,“沈先生的字写的是很漂亮,相当的有水平。”
江弦点点头,有意无意道:“听说曹老师的书法也是一绝,可是一直还没有机会见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