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92节
大冬天,南方也没暖气,观众们一个个坐在影厅里,呵着气跺着脚,守着银屏上面“拷贝尚未送到”的字样。
等候的耐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的消失,各种难听的骂声不断在观影厅内部回荡。
“小刘!”
“小刘!”
影院经理没了办法,亲自跑去送片员的家里。
“小刘啊,身体怎么样呢?观众们都等着看电影呢,你可不能不去拿啊。”影院的经理连说带劝,语气那叫一个卑微。
送片员小刘反倒一脸领导模样。
任经理好说歹说,毫不在意。
甚至忍不住道:
“领导,真不是我说,这么火的片子,你们上面这些人为什么就不能多订一点拷贝?
是,你们是省了钱了,创收了,可是我们下面这些送片的呢?
我俩腿都快跑出火星子来了!
你们是完全不考虑我们的死活。
非要我们这些下面的人跑断腿。”
送片员小刘宣泄一通,最后脸一扭,“现在这个情况,反正我是不干了,这比《庐山恋》那会儿都累。”
“拿出一点服务群众的精神嘛。”
影院经理强颜欢笑着求他,不时用手绢擦擦脑袋,大冬天给他急的满头大汗。
“再说了,订购的事儿那也不是我定下来的,小刘,你要知道,我也就是咱们影院的经理,哪有这个资格决定拷贝订购数量,那是更上面的领导算出来的。”
说起这个事,就别说小刘了,影院经理现在也是一肚子气。
“上面那帮人系唔系痴线嘅?”(上面那帮人是不是脑子有病?)
他忍不住要破口大骂。
《少林寺》这样一看就会热播的电影,怎么才买这么少的拷贝?
够谁看?
就不能多买点拷贝?
类似于新星电影院的问题,如今在广州许许多多的电影院和城市发生着。
大家的矛盾都需要一个宣泄口。
为什么《少林寺》的播出会这么紧张?
一讨论,最后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广东影院代表。
要是你当初多订购一点,哪怕多一盘拷贝,我们下面这些人也不至于累成这样!
世上当然没有不透风的墙。
这样的骂声、指责声,很快就传到了广东影院代表的耳朵里。
他听完也是一阵委屈。
妈的,我当初都那么大方的写了个34了,除了辽宁,也就他写的最多。
结果呢,他想到《少林寺》会火,却完全没预料到这部功夫片能火成这样。
他看着那些满纸指责声的来信,坐不住了,踱了三圈,最后一顿。
“进京!”
坐着当天的票,他风尘仆仆赶到京城,赶到中影公司。
却刚好碰上好几张熟悉的面孔。
像是浙江的代表、江苏的代表还有辽宁的代表。
大家的来意,不用问,几乎是默契的统一:
加订拷贝!
“你们辽宁买了那么多还不够看?”有人问。
“不够呐,下面的影院都闹腾,说拷贝太少,干不下去。妈呀,你都不知道俺们那噶嗒,多少小伙这会儿就迷这个《少林寺》,一天看一遍都不腻。”
其他代表同时叹一口气。
怎么不知道?
都是一样的情况。
河南的代表这时候也发言了,他们那是少林寺的所在省份,也是《少林寺》的观影重灾区,因为他们人多。
“一票难求啊!”
“我们那儿现在有种渠道:砖头换票,一块儿砖头换一张《少林寺》的电影票。”
“结果为了看这片子,有家影院附近的公厕,没几分钟就被影迷给拆光了,砖头都拿去换了票。”
河南代表说的那叫一个痛心疾首。
其他省的代表,一寻思,这要有个人正蹲在里头拉屎可完了。
设身处地的想想,自己蹲在坑上,手里攥着纸,露着腚,使着劲儿。
这时候影迷们冲过来把厕所一拆。
眨眼间,周围全空了。
这特么得对人家造成多大的精神伤害?
一边说着,一群代表冲进中影,找着中影的负责人。
对方也愣住了。
这是诸侯勤王?
还是你们要反了我们中影?
好在代表们马上说明来意。
“我们要加拷贝!”
“加拷贝?”
中影的人愣了几秒,“什么片子?加多少拷贝?”
这时候国企工作效率低就体现出来了,《少林寺》火成这样,中影的人都意识不到各地代表要加印哪部影片。
“《少林寺》!我们河南加5个,不,7个,不.10个!”
“我们也加购10个!要快!今天就带走!”
“.”
代表们菜市场买菜似得,乱成一团。
中影的人急了,摆摆手。
“我们也没那么多啊,一时间我们哪能弄这么多拷贝出来?”
“再说了,你们想加购就加购啊?”
“还得电影局的领导签字呢。”
事情闹到电影局,电影局的领导也懵了。
这会儿不看票房,看拷贝数量,一般来讲,卖100个拷贝这电影算保本,卖200个拷贝这电影算小爆,卖300个拷贝这电影就是大火,卖400个拷贝,那就是值得反复纪念和研究的神作。
当初《少林寺》的拷贝订购数一共是299个,后来加了一个凑了300。
电影局本来都觉得这成绩已经很不错了,给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电影事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如今再一看,加印的话,那就是绝对超过400的拷贝销售数量。
这是,名垂青史啊!
《少林寺》拷贝加班加点的往出印,电影在院线热度继续高涨。
而随着《少林寺》的热映,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从无人问津,一下子跃居为了人人都要观摩一番的圣地。
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做梦都想看上少林寺一眼。
这时候比较流行离家出走。
学校里头经常会听说,初三四班的王小波跑了,一班的刘小文也跑了。
不出半个月,这些人又都回来了,在前往河南嵩山的路上被中途拦截。
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都摸准了这些孩子出走的规律。
不用问,绝对是往河南去的,直接去路上截。
1982年第11期的《大众电影》上刊登了一封中学生的来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