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55节
“你从哪装回来的?”
“刚才开会时候在桌上拿的。”
“呀,你真是,这多不好,让人家领导啥的看见。”朱琳抓了一把,放在手里开始嗑。
江弦满脸无所谓。
“没事儿,他们都装了,李陀同志装的最多。”
“唉,你们这些文化人,怎么还干这种事儿。”
“怎么不能干了?孔乙己不是说了嘛,读书人的事儿,那不能叫偷。”
朱琳乐了,笑的花枝乱颤。
江珂就看的酸溜溜的,觉得这两口子打情骂俏,给她塞了一嘴狗粮。
“哥,你啥时候安排我去拍戏?”江珂瞅准时机,搂住江弦的胳膊,撒娇卖萌。
江弦把她扒拉开,“你当电影厂是咱家开的,我还能安排你去拍戏?那就是北影厂的厂长来了,也安排不了。”
江珂惆怅起来。
“哥,我都听我们老师说了,我好些个师兄师姐,毕业了就是当待业青年,你说我要是毕业了,当了待业青年怎么办?”
“那你就上前门卖大碗茶去。”
“哥~~~”
江珂气的小脸红扑扑的,又朝着朱琳投怀送抱。
“嫂子,你看我哥~~~”
朱琳无奈苦笑。
“珂儿,演戏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嫂子,我知道,我在戏曲学校每天可用功了,老师都说我有天分。”
江弦就笑着看江珂和朱琳掰扯,江珂是他亲妹妹,他当然不能不管,这会儿也是有意想磨磨江珂这性子。
江珂住过来也有好处,到了晚上,朱琳就没那么好意思积极的讨要公粮了。
这天,江弦来到《电影创作》,拉了个屎,看了会儿稿子,就准备自己给自己下班。
这时候梁晓声神秘兮兮找过来,跟他说有人找他。
“谁啊?”
“这人啊,主编您也认识。”梁晓声笑嘻嘻的回答。
江弦抬头往门外看去,瞥见一个年轻人,小眼睛,发际线很高,不戴眼镜。
“小龙同志?”
江弦笑了起来,“你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拍了《甄嬛传》的那位郑小龙,之前他给《电影创作》投过稿,来北影厂改过稿子,江弦还给他审稿来着。
“江主编。”年轻的郑晓龙笑着和江弦打一招呼,眼神清澈中带着愚蠢,完全菜鸟模样。
江弦给他倒一杯水,“坐,坐,别拘着,就当来自己家。”
等郑小龙坐下,江弦才问,“应该毕业了吧?现在在哪高就?”
郑小龙腼腆笑笑。
“央视。”
“哟,大单位啊。”
“不算不算,就是个小部门,叫电视艺术中心,离得不远,就在海淀皂君庙那边儿。”
“嗷,皂君庙。”
寒暄一阵儿,江弦才问,“找我是来递个稿子?”
“不是、不是。”
郑小龙摆了摆手,“害,您可能不知道,我们电视艺术中心,跟央视的电视剧部、电视剧团还有几个部门,现在主管电视剧这一块儿。
台里现在有个任务,要拍《红楼梦》。”
“拍《红楼梦》?哟,这可是大事儿,这是咱四大名著呐。”
“可不嘛。”
郑小龙继续说,“任务交到了王扶林导演手里,导演他不放心,戴临风台长也不放心,您想啊,这《红楼梦》全国多少人看过,多少人喜欢啊,这《红楼梦》要是拍不好,那得向全国人民谢罪啊。”
“是啊。”
“所以么,台里跟王扶林导演这么一合计,您猜怎么着?打算弄一顾问团,把社会上知名的这些红学家,全都弄进顾问团里,像是周洋、曹禺、吴组缃、钟惦棐哦,还有沈从文同志。”
“沈老师也在啊.”
“沈从文先生是古代服饰这一块儿的专家。”郑小龙解释道。
看过87版《红楼梦》,可能会有人发现,演员的衣服特别合身,不像很多别的古装剧一样,衣服看起来扁扁的、软塌塌的,像是个唱戏的,只能远观,不能近看。
这其实得归功于沈从文,他是古代服饰这一块儿的专家,
87版《红楼梦》的服装,仔细去看,上到皇宫妃子,下到贩夫走卒,甚至厨娘杂役,服饰不但合乎身份,看起来就是量体裁衣,异常精美。
郑小龙和江弦说了这么一大通,江弦还是不太明白他的来意。
“小龙,你今天找我到底是为了?”
“江主编,我们台里是想问问您的意见,您愿不愿意加入我们这个《红楼梦》电视剧的顾问团。”
“我来当顾问?”江弦完全意外,“我又不是什么知名的红学家,更不懂古代服饰。”
“是陈荒煤同志给我们推荐的您。”郑小龙解释说,“荒煤同志说,您对《红楼梦》的研究很深,吴组缃同志也给我们推荐了你。”
“.”
江弦很快反应过来,怪不得那天陈荒煤非要考考他,原来是在这儿等着。
“原来如此。”
他哭笑不得,这事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还挺感兴趣,到时候去看看林妹妹也不错。
“既然荒煤同志都推荐我了,我就加入这个顾问团吧。”
“您答应了?”
郑小龙高兴起来,又吞吞吐吐道:
“不过江弦同志,我得先告诉您,我们这个顾问团啊,应该不给支付多少报酬,一个专家大概是15块。”
“15块?”
江弦无奈的笑笑,这电视剧部门真是个破落户,不过他也不是冲着这个来的。
“15块就15块吧。”
郑小龙仍是一脸尴尬:
“我还得给您说一嘴。
我们没现金,每人用一个景泰蓝花瓶作抵,您看行么。”
第312章 “奶油小生”
“花瓶?花瓶就花瓶吧。”江弦表情微妙。
郑小龙这三两句话,一股子寒碜味儿扑面而来。
也是难为这帮搞电视剧的了。
虽说国内现在电影行业预算也都比较紧张,但相比之下,电视剧行业还真是个臭弟弟。
至少给专家一个人一个景泰蓝花瓶作抵这话,没哪家电影厂能说得出口。
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至中期,电视机在国内开始普及,与此同时,国内电视剧行业从无到有开始发展。
各大电影厂哪能看得起他们。
觉得这完全就是一草台班子。
用的机器是各电影厂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工作人员数量加起来不到一百个,筹拍个片子连钱都要不着得四处化缘,最悲催的是,人电影厂好歹有个厂,拍电视剧这帮人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
创作集体、艺术处、导演室都分设在廉价的招待所和仓库里,被人家拍电影的戏称为“八大处”。
结果谁能想得到,到了80年代末期,中国电视剧一跃成为了中国大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彻底把中国电影踩在了脚底下。
然后报道的时候就成了:中国电视业从一开始就是得天独厚的,受到dang和政府的充分重视与特殊关爱
这时候拍电影这帮人还真急了,联名向上级反映:你们也太特么偏心了,你看我们电影行业都成什么样了,当初为啥不制约着点电视剧的发展呢?
脸都不要了!
视电视剧为制约电影的元凶,甚至要求出台政策限制电视剧的发展,但从来都不考虑考虑自己的问题。
江弦把这事儿答应下来,又拖着郑小龙打听了会儿《红楼梦》的事情,毕竟具体的拍摄,他也就只知道个陈晓旭。
记得王扶林嫌弃陈晓旭不够漂亮,结果几亿观众都对她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