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54节
他又给江弦介绍了几位江弦比较陌生的同志。
《灵与肉》张贤亮。
《丹凤眼》陈建功。
《小贩世家》陆文夫。
这几位无疑都是极耀眼的,张贤亮的《灵与肉》就不提了,改编后的《牧马人》轰动国内票房。
陈建功这会儿还是燕大中文系的学生。
江弦最喜欢的是陆文夫,他的那部《美食家》写的简直叫个享受。
聊了一会儿,大家慢慢熟络起来。
蒋子龙看着他们激动的神色,感慨说:“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江弦去年写的都是长篇,今年没拿几个奖。”
他这么一说,一旁有几位编辑纷纷点头。
相较于前两届的锋芒毕露,今年的江弦显然黯淡不少。
“那你们是不知道。”
王濛笑了笑,语气里带着一股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幸灾乐祸。
“今年江弦是自己只拿了一个奖,除了他,还有三个奖和他有大关联。”
“还有三个奖?”其他人一头雾水。
王濛掰着手指头解释:“《受戒》、《本次列车终点》、《午餐半小时》,这可都是江弦编辑出的作品。”
此话一出,众人全部傻眼。
按照惯例和规定,编辑和作者共享奖项的荣誉。
要是这么一算,这小子今年是又拿了四个奖啊!
巨大的冲击让众人陷入一阵失语的状态,尤其是各大文学期刊的编辑,看着江弦那叫一个难受。
往年你刺激其他作者,今年你改来刺激我们?
还是入口处小范围的躁动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了过去,是一位特殊的作家姗姗来迟。
史铁生穿戴的整整齐齐,坐在轮椅上,被他父亲推入场内。
座位不好进去,好些作家都热心的过去帮忙。
“铁生!”江弦打个招呼。
“江老师!”史铁生看到他,明显很激动的样子。
“等会聊。”江弦笑笑,时间差不多,他坐进自己的位置,在第五排。
本届颁奖阵容又一次升级,时任上面主席的“树哥”出席了本次颁奖,这份荣誉是空前的。
比较的遗憾是,茅盾同志住院,未能出席今年的颁奖。
“树哥”坐在中间的位子,对文艺工作做了一番讲话。
讲话结束便是授奖。
坐在位子上的作家们窃窃私语,关于江弦一人编发三部获奖作品的事情一点点的流传开。
把与会者惊得俱是说不出话来。
这小子是变着法的出风头啊!
颁奖很快结束,授奖仪式也就到了尾声。
江弦熟练的等待起下午的座谈会,刚想上个厕所,忽却被光未然喊住。
“胡同志要接见你,赶快跟我走吧。”
“谁?”
“胡同志。”
江弦木在原地,感到一阵不可思议,既紧张又兴奋。
他不是第一次见“树哥”了,两年前文代会上就曾经和“树哥”说过几句话,那时候他还是个青涩的小作家,“树哥”更多的关注是在写了《伤痕》的卢新华身上。
不过这次不一样,这次是点名接见他。
捏了把汗,跟着光未然过去,一路进到会厅。
树哥坐在沙发上,见他进来便站起来迎接,江弦赶忙和他握一握手。
“胡同志!”
“江弦同志,你好啊。”
树哥还是很随和的,寒暄过几句,就风趣的问江弦有没有入dang。
“写了那么多文章,怎么不写申请书?”
第248章 小说的合成方向
面对这一问,江弦稍作思索,很快就想出个合适的回答。
“写文章是爱好,可以随意施展,写申请书是神圣而重要的事情,我不敢随意动笔,还要仔细斟酌。”
听到他这个回答,几人哈哈笑了起来,包括一旁的胡桥木、光未然、冯沐、严文井,都笑了。
没想到这个小家伙年纪虽然不大,脑袋还蛮机灵。
“坐下聊。”冯沐说。
服务员走过来,拎着暖壶给江弦倒了一杯茶水。
江弦端起来喝了一口。
茶叶虽然一般,不过茶包不要钱。
听说海子里喝茶,水免费,茶包要钱,不管你是何方神圣,想喝茶,先交上两毛钱再说。
至于抽烟,那更需自备,绝无公烟可享。
这是困难那几年,5豪定下来的一条“铁规”,一直这么延续了下来,谁也不敢违背。
不少同志第一次去开会,都不知道带茶包钱,摸遍了全身口袋,怎么也掏不出两毛钱,非常尴尬,不是记账就是别人代付。
王濛就讲过,自己有次开会没带钱,还是别人代付的。
江弦坐着静静听冯沐这几个人说话。
他讲起话来斯斯文文,性情如此,也很少骂人,但是写过一首粗口诗。
那是听说白酒价格连续飞涨,“茅台”一下飙升4倍以后,还有人吃喝挥霍,便狠狠的写了一句:
滚他妈的蛋!
冯沐说,“文学馆的事情都已经听说了,也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直想和巴金同志聊聊,可惜他居住在上海,身体又不好,就不让他来回折腾了。
江弦啊,你来讲一讲,这个文学馆的事情是想怎么做啊?”
江弦当即把文学馆想法的形成讲了一遍。
他着重的讲了巴金同志一开始的想法,然后说自己如何被巴金同志感动,以及听完巴金想法后的内心所感,还有第二天带着一篇倡议书和一万块稿费去巴金住所,和他老人家一拍即合。
冯沐说:“巴金同志的想法是对的,这是对我们自己文学的肯定,在过去,我们的文学遭到了否定,可我们现代的文学绝对不是毒草、废品,不应该被一笔勾销,做这件事很有意义。
你一个年轻人,响应巴金同志去做这件事情,很有魄力。”
“谈不上有魄力,我只是比较早的听说了巴金老爷子的这个想法。”
冯沐点点头,“不用因为自己年轻就妄自菲薄,他说得好,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
来,讲一讲你对这个文学馆的想法。”
“那我就大胆的说一说。”
“你说。”
“我年纪小,很多见解比较浅薄,大部分想法也是从巴金同志那里听来的。”
江弦一开口就给自己定下调子,“我们这个文学馆,应该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阵地来建设。
就拿日本来举例,我上次随团访问日本,看了他们的文学馆。
他们有一座相当完备的近代文学馆,其中收纳了日本近代优秀的文学创作者资料,每个礼拜,馆里都会举办活动,吸引日本的小孩子过来领略他们那些文学工作者的风采。
我们还注意到,日本甚至有为一些专门的作家建造的文学馆,可以见得,我们的这座邻邦,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热情积极的做着文化传承方面的事情。
而我们国家,从‘5,4’以来,文学作品精彩纷呈、浩渺如烟,我们在改开的同时,难道不也应该注重起对这段文化的传承?”
时间短暂,江弦不好说的太深,简洁而快速的介绍,也不着急给出评判,只道:
“你继续说。”
江弦顿了顿,讲道:“巴金同志说的过一句话,西方社会对于我们的文化是陌生的,对于中国人心灵的美丽也是陌生的,有了这样一个文学馆,以后全世界的人都能来到京城,见识中国人民美好的心灵。
这对我们的文学也大有裨益,我们多少的作家,写作总带着一股小家子气。”
“小家子气?”
“这种小家子气的来源,是因为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作家的见识、阅读都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