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1978合成系文豪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12节

  她正在收拾行李,宿舍里散乱着书籍纸张,江弦问她之后的打算。

  “我自然是回上海去,文讲所这边儿结束了,我得回《儿童时代》了,组织关系也被调回去了。”

  江弦不想放人,他在《京城文艺》当编委期间,要是能从手里抓出来个王安忆,这就是成绩,这就是工作能力的体现。

  沉吟片刻,忽然提议,“不如你来《京城文艺》当编辑吧?《儿童时代》还是太埋没你了。”

  “我来《京城文艺》?!”

  王安忆脸上闪烁起巨大的不可思议,《京城文艺》这部国内顶尖的刊物就这么朝自己抛出橄榄枝!

  “安忆同志?”

  江弦喊了一声,王安忆才从这极大的幸福中回过神来,语无伦次,激动不已,“江弦同志,我、我真的能去《京城文艺》么?”

  “我和你妈妈茹志鹃也算是有交情,伱的优异我又是一直都看在眼里,作为《京城文艺》的编委,我当然有责任吸收你进入我们的队伍。

  当然了,这件事要尊重你的意见,也要尊重你妈妈的意见,嗯,毕竟你们家还在上海,你好好考虑一下,和家里商量一下,尽快拿定一个主意通知我。”

  “嗯,我知道了。”王安忆答应一声。

  江弦和她告辞,收拾好放在文讲所的东西,磨磨蹭蹭又在dang校里头转了一圈,最后提着包坐上18路离开了左家庄。

  另一边,王安忆还沉浸在江弦刚才的话里,这几个月的一幕幕都在眼前闪过。

  曾几何时,她的作品在《江苏文艺》上刊登一次,都让她激动不已。

  没想到这次文讲所的学习,她不仅在《京城文艺》上连发数篇作品,还收到了《京城文艺》这部顶尖刊物抛出的橄榄枝。

  “妈妈。”王安忆迫不及待的打通了上海家中的电话,甚至没问候家里的状况,直接全盘交代出了这件事情。

  茹志鹃静静的听她讲完,“安忆,能听到我说话么?”

  “能。”

  “好了,我接下来说的每一个字你都仔细听好。

  我支持你留在京城,能进入《京城文艺》这样的顶尖刊物,这样的机会对你来说是宝贵的。

  更珍贵的是,江弦愿意给你提供写作上的指点。

  你要知道,江弦如今在文坛已经有了自己的地位,他对于先锋派文学的理解超越了当下的所有作家。

  这样的人物愿意提携帮助你,哪怕一句话的点拨,都能让你的写作少走很多弯路,很多迷茫的问题豁然开朗,这是可以改变你写作生涯的一件事情,你一定要好好把握住啊。”

  茹志鹃殷殷叮嘱,王安忆在母亲的分析下,才终于明白过来,这对自己是一场怎样重要的机遇,“我知道了妈妈,我会在京城努力进步。”

  茹志鹃说到最后,语气带了些不舍,“你也不是第一次离开家了,妈妈还是有点放不下你,回头我抽空去京城看一趟你,顺便去拜访下江作家,亲自感谢他对你的帮助,你也要好好感谢人家,你知道吗?”

  “你放心吧,我知道的。”

  茹志鹃又想起什么,“对了,江弦最近是不是又写了篇小说?”

  “叫《草房子》,发表在《儿童文学》。”

  茹志鹃笑了笑,“那我这几天刚好给他写个文学评论,递给《文艺报》。”

  又说了几句,电话挂断。

  这头那头,母女俩都是充满感恩。

  (万字合3章。)

  (月末最后一天就提前发了。)

  (求个月票呀!差一点够2000了。)

第218章 灵感【血】

  9月末,《京城文艺》迎来巨大转变。

  不仅是刊物名称变化,由《京城文艺》变为了《京城文学》。刊物的主要负责人也发生了变化,原本负责人杨沫调走,继任负责人是王濛。

  章德宁心情那叫个复杂。

  当初就是她编辑刊发了王濛的作品,也编辑刊发了江弦的小说,现在他俩一个是主要负责人,一个是编委,都是她的领导。

  她来找了一趟江弦,和他说明来意。

  “我给你送稿酬单。”

  此前给江弦出版的《1978-1980江弦短篇小说集选》已经发行了三个月,作品集首印三十万册,上市一个月后卖光,之后便是继续加印、加印。

  这倒是出乎江弦的预料。

  “《人民文学》那边的评选集也选录入了我这几篇小说,我还以为会对这册作品集的销量造成影响。”

  章德宁想了想,“那边的全国优秀小说评选集,一来定价比较贵,二来文章由多位作家组成,销量取决于你们的共同影响力,当然不会对你个人的作品集造成多大冲击。”

  顿了顿,她继续讲说:截止到目前,《1978-1980江弦短篇小说集选》单行本的总印量已经突破了百万,达到了一百三十万册的惊人数字。

  《京城文学》没有提前预支付过江弦印数稿酬,所以这次是将发行三个月的一百三十万册单行本印数稿酬悉数支付给他。

  作品集的基础稿酬是一千八百块,印数稿酬是按照万册2%来算。

  章德宁递来一张稿费单,江弦瞥了一眼,上面明晃晃的数字闪的人眼花。

  4802块。

  嚯。

  这可不是仨瓜俩枣了,绝对算是一笔大数目了,算是江弦写作生涯迄今为止收到最大的几笔稿酬,有这四千八百块,江弦又能跻身进四个万元户的行列里去。

  “印数稿酬就是香啊!”江弦忍不住感慨。

  作品的销量和作家收入一挂钩,的确是能刺激作家们的积极性,不过要是能换成版税,那钱来的恐怕会更多。

  “这四千八可不全是伱的。”

  章德宁在一旁提醒:“现在这不是个税开征了么?你这收入水平,算是税率表里头收入额3001-6000的第4级了,得扣除20%呢。”

  江弦再一算,4800这么一扣,超过3000的部分扣20%,超过1500的扣10%这么算下来,得纳入将近600块,这么下来,4800就只剩个4200块左右了。

  这真是又爽又心疼。

  爽的是自己收入的级别。

  这会儿征收的起点算是非常高了,月收入800元以上才纳入征税范围,这会儿工人一个月工资六七十,可以说国内99%的人都不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之内。

  等于说,江弦的月收入击败了全国百分之99%的用户。

  缴个税的人没那么多,哪怕在后世,征收点5000元/月,全国也只有大概七千万人需要缴纳个税。

  当然了,缴这么多,他肯定心疼。

  章德宁看出他的小心思,悄摸给他支了一招。

  “你不是已经结婚了么,以后投稿的时候,你就署上你和你爱人俩人的名字,相当于你们联合创作,到时候发稿酬的时候,两个作者一人一半,这不就.”

  好家伙!

  江弦吓了一跳,快速的看了眼四周。

  “德宁老师,乱出什么馊主意啊。”

  心疼归心疼,纳税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他可不敢在这上面抖机灵。

  收好稿酬单,章德宁又从包里取出一小份手稿,江弦接过来扫了一眼:

  “午餐半小时,史铁生。”

  “这是铁生同志的手稿?”

  “不是。”

  章德宁摇摇头,“铁生同志的稿子习惯写在一个硬皮笔记本上,这是我从他那个笔记本上抄写下来的。”

  江弦简单的读了一遍,这是一部很短的短篇,几分钟就能读完。

  主人公是车间里一个瘫痪的小伙子,应该就是史铁生自己,因为他这会儿就在街道工厂做工。

  小说讲的很简单,在车间吃午饭的时候,有人说老家有个傻丫头被一辆“尊贵”的轿车撞死了,赔了一千块。

  于是其他人也开始幻想让那车撞上一次,撞完以后给自己找个正式工作、或是到车主家做保姆、或是涨工资、或是把知青儿子转回来.

  这文章让江弦想起后世沸沸扬扬的撕葱打人那事,打了对方一顿,最后撕葱赔了两百万和解,于是有不少人的新年愿望是:在新的一年里被撕葱打上一顿。

  他把稿子放回桌上。

  “怎么样?能发么?”章德宁一脸期盼的问。

  江弦琢磨一会儿,“虽然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不过我觉得,发表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绝对是一篇好小说,看完以后能激发深刻的思考,这一点有点像契科夫。

  等章德宁告辞,江弦看了几遍这篇稿子,随后琢磨起他脑海中那篇待合成的小说。

  需要【送茧工】和【血】两条灵感,目前就只有【血】这一条灵感待收集,目前进度(820/1000)

  一开始,江弦还以为收集方式是献血。

  这年代还是有偿的,200毫升一般给三十块钱,加上白糖票2斤,纪念袋、感谢信,以及一个红本本,上书他老人家语录:“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不过马上他就发现【血】这灵感的进度自己便在稳步增长着。

首节 上一节 212/7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男神,你人设崩了!

下一篇:从箭术开始修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