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95节
王安忆问了一句,也不顾刚从食堂拎回来的包子、豆浆了,她这会儿根本没啥吃东西的心情。
“当然没问题。”江弦表示自己并不介意。
王安忆便捧起这份稿子,字迹圆鼓鼓的,向着一边儿斜,第一行写着作品名:
《草房子》
“草房子?好奇怪的书名”王安忆抬头瞥了江弦一眼。
又看向第一段。
“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
──他将永远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只顷刻间,王安忆便被这个故事抓了进去。
江弦坐在一旁,喝了口王安忆给他倒的茶水,站起身瞥了眼窗外楼下的篮球场,没打扰她,悄声离开了这间屋子。
这篇《草房子》,便是随机灵感【乡村孩子】+【小学时光】所合成出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发生在油麻地,是一个虚构的村落,村子里的房子全都是草房子这种特殊建筑,所以书名叫草房子。
小说是以小男孩桑桑为主视角,写了五个小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看似寻常又催人泪下的成长历程。
因为是类似《芙蓉镇》的那种穿插式叙事形式,所以《草房子》里的每个角色都写的很打动人。
说起来,这小说的原作者曹文轩,这会儿还在燕大任教,是刘震云、梁左、陈建功这些人的老师。
不过他很年轻,才26岁,从燕大毕业以后就被燕大留下任教了,要知道他的学生陈建功今年都31了。
嗯,他和郑渊洁这位“童话大王”还有一番宿怨,一直互相不对付,把他俩人放到相声界,就好比一个是姜昆,另一个是缸子。
天渐渐暗下去了,王安忆仍捧着《草房子》,专注的读着,一口饭没吃、一滴水没喝。
8月出头,正是京城天气最热的时候,桌上的包子和豆浆都馊了。
她已经读到了江弦这篇稿子的最后一个章节“药寮”。
桑桑得了病,快要死去,他妹妹柳柳忽然变得乖巧。
“妈妈为什么总哭?”
桑桑说:“因为我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就你一个人去吗?”
“就我一个人。”
“我和你一起去,你带我吗?”
“那个地方,只有我能去。”
“那你能把你的鸽子带去吗?”
“我带不走它们。”
“那你给细马哥哥了?”
“我和他已经说好了。”
“那我能去看你吗?”
“不能。”
“长大了,也不能吗?”
“长大了,也不能。”
“那个地方好吗?”
“我不知道。”
“那个地方也有城吗?”
“可能有的。”
“城是什么样子?”
“城城也是一个地方,这地方密密麻麻地有很多很多房子,有一条一条的街,没有田野,只有房子和街.”
柳柳想像着城的样子,说:“我想看到城。”
王安忆眼眶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模糊了,尤其是看到桑桑背着妹妹柳柳爬上了县城城墙,她眼泪瞬间汪在了眼睛里。
翻完最后一页,看完最后一行,王安忆心中想的只有一个词
——纯美。
她呆坐在没有开灯的房间,萦绕在小说的氛围里,久久走不出。
这哪里是一篇儿童文学?
一篇儿童文学,能让她这个成年人止不住的红了眼眶?
可说它不是儿童文学,它讲的又全都是小孩子的事情。
桑桑,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好的孩子。
王安忆自小就看过很多小说,作家们为了追求艺术性,总是要写一个惊绝的结局,给读者留下几分怅然与回想。
所以最后一个章节,看到桑桑得了病快要病死的时候,王安忆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直到看到江弦写了一个圆满的好结局,她才终于松下了那口气,甚至在心底对江弦这个作者一阵感恩戴德。
“写的真好。”
王安忆揉揉眼眶,此刻,她真是迫不及待的想听听金近老师对这篇小说的评价。
终于等到授课那天,她早早的起来往金近家去,路上转了两路汽车,又走了一截。
“金老师!”
“安忆来了!”
金近穿着汗背心,手持一把蒲扇,像个乡下小老头,贴心的给王安忆备了茶水,还有盛在菜碗里的半碗杏子。
他俩都是南方人,金近的江浙口音,王安忆听得十分亲切。
“金近老师,我帮江弦同志递一篇他的稿子给你。”
金近当然记得这回事情,他原本想着,都已经这么久了,江弦还没交上来,或许是觉得不适合就放弃了,没想到这个时间点王安忆给他送了过来。
等王安忆从挎包里掏出沉甸甸的稿子,金近忍不住吃了一惊。
“这么厚?!”
“他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还是儿童文学?”
这可太少见了。
要知道大部分儿童文学,写的都不长,像是《神笔马良》《小鲤鱼跳龙门》《一只想飞的猫》.大部分甚至是散文,像《小橘灯》。
“你已经看过了?”
王安忆点点头,“读起来就像《爱的教育》一样感动。”
金近顿觉不可思议。
他当然知道《爱的教育》,这本书上世纪就出版了,畅销全世界。
这小说原名叫《心》,是长篇日记体小说,相当于主角安利柯的日记,还写了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
咳咳,“每月故事”每篇都贼好看,“马尔科六千里寻母”看一次感动一次。
金近很尊重王安忆的想法,王安忆在《少年文艺》担任编辑,不可能在儿童文学上没有她的判断能力。
“有这么好?”他笑呵呵的问,一脸的难以置信。
王安忆叹了口气。
“至少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金近还要给王安忆她们上课,来不及看完这一部长篇,只先匆匆浏览了几行。
“6,2年?”
“是倒叙,江弦先写了小说的结尾,然后才从六年前讲起这个故事。”
“.背景是这段时期?”
金近皱了皱眉,这个时间段他太熟悉了,他们这个年纪的人也太熟悉了。
“江弦没有写这段历史,他就讲了一个水乡的小说,油麻地小学。”王安忆解释道。
“噢。”金近点点头,“这样的处理是对的,江弦写的是儿童文学,孩子们的世界是纯净的,所以儿童文学里不应该出现世界的冲突和苦难。”
王安忆想了想,“江弦写了苦难,但他处理悲伤和苦难的方式很高级.”
王安忆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述。
“遮蔽的艺术?”金近问了一句。
她兴奋的点点头,“对、遮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