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84节
“咳咳,‘指导老师?谁跟谁呀,就是以后有日子聊聊天’。”陈珊珊学了两句王濛说话的方式,继续道:“后来所里又问了王愿坚老师、金近老师、吴组缃老师、王瑶老师都不愿意收伱。”
江弦听得那叫个汗流浃背,一连被这么多导师给拒绝,理由还都是怕当不了他的老师,这可真是.我优秀能怪我么?
“最后也是没办法了,还是李清泉同志提议的,请曹禺先生来做你的导师。”说到这里,陈珊珊有点儿生气,“你说你这个同志,所里可是给你操碎了心,你呢?你都不来上课。”
陈珊珊发牢骚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以曹禺先生的身份,原本是不可能来所里担任指导老师的,结果就这么被文讲所硬请过来,给江弦一个人当了指导老师。
这叫什么,这简直是文讲所的一群人围着江弦一个人转。
是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了。
“陈老师,我也是尽量过来上课了,没办法,我事情实在太多。”
江弦不好意思道,他掰着手指头给她解释。
“你看啊,我现在要筹建文学馆,还担任着《电影创作》副主编、《京城文艺》编委、京城作协理事,还有两部编剧电影在拍摄,一部编剧的电视剧在拍摄”
这一大串的名头,给陈珊珊听的是一愣一愣的,最后抿抿嘴。
“你尽量抽空嘛,马上就放长假了,上课也没要求了,别的不说,至少每周你得去拜访曹禺先生一次。”
文讲所给指导老师定下的规矩是,学员们每周都能和指导老师约个地方,抽出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听他讲授一些经验。
至于长假,文讲所过几天准备去北戴河采风,采风结束以后,有一个月的假期,九月返校后,提交毕业作品。
告辞以后,江弦又去找王安忆,去要《小院琐记》的稿子。
王安忆翻找出来,“江弦同志,你的那篇《米》我也看过了。”
“哦?如何?”
这段日子,《米》在文讲所算是炙手可热的一本书。
铁宁喜欢摘抄句子,从《米》里抄录下来厚厚一本的语录,像是:
[他深知怜悯和温情就像雨后街道的水洼,浅薄而虚假,等风吹来太阳出来它们就消失了。]
“真是难以想象,你竟然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王安忆带着些崇拜之色道。
在她母亲茹志鹃和王濛的影响下,王安忆自视“意识流”造诣很深,在讲习所也是名列前茅的。
结果看完这篇《米》,她真是不得不对江弦服气,因为江弦跟文讲所的学员已经不在一个赛道,他在茹志鹃、王濛那个赛道上。
甚至王濛亲口承认,觉得他写的不如江弦写得好。
前些天她也和家里来信,问了母亲茹志鹃是否已经看过了《米》,感觉如何。
茹志鹃就说了四个字:
——“我不如他。”
王安忆个性里带着些要强,但在江弦这儿,她真是一再绝望。
每次隐约觉得勉强追赶上了江弦这个同龄人的步伐,一扭头,人家就又甩开他一大截。
找出《小院琐记》的稿子,交到江弦手里。
他简单的看了一遍。
王安忆修改的很细致,基本上江弦勾画的错误全都改过一遍。
他点点头,“嗯,这样就很好了,我保证,在《京城文艺》过稿没什么问题。”
得到江弦的认可,备受打击的王安忆,竟然生出一丝雀跃,这种情绪就好像被什么前辈大家认可了一样,有着一丝荣耀感。
不过她又很好奇,江弦为什么会说,能帮她在《京城文艺》上发表这种话。
“江弦同志,你是在《京城文艺》做编辑吗?”
“我不是《京城文艺》的编辑。”江弦再次否认,“我现在是《京城文艺》的编委,有给杂刊组稿的责任。”
“.”
王安忆心里刚有的那一点儿小雀跃,又消散不见掉了。
可以说心情一阵复杂,又为江弦感到高兴,又为两人之间差距更远而感到焦急。
编委?
还是《京城文艺》的编委!
乖乖隆地洞,这可让她怎么追赶的到?
“没想到《米》会这么受欢迎。”李景峰一脸激动的跟江弦分享,“首印了10万份,十天就卖完了,比《芙蓉镇》都夸张,《芙蓉镇》那会儿首印了20万份,是一个月之内卖完的,江弦,你这是要冲三个月内破百万印刷量啊!”
十天十万份的速度,三个月,还真是能挑战一下百万的销量。
对于《米》的畅销,各大报刊也有报道。
据《京城日报》报道:“《米》出版前夕,书店为《米》登了出版预告,正式发售当天,读者一大早就在王府井大街新华书店门前排起长队,可以说是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
“你啊你,以前都传着说有个‘江弦现象’,说你的小说只要一发,一定会招来许多评论家的批评,但在社会上极受欢迎,能引起极大的轰动,现在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米》卖得好,作为责任编辑的李景峰,与有荣焉的激动。
而且经过这么多天的发酵,《米》不仅在读者群体当中畅销,更是在文学界中掀起极大波澜。
阎纲在《文艺报》上发评,《米香幽幽,人心无常——读<米>》
不仅高度评价了《米》的“意识流”插入,更是直言道:
“这个时代有江弦,是文学界的一件幸事!”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这一次,江弦比《伏羲伏羲》更大胆,更深的挖掘、探讨人性的黑暗面。”
接下来阎纲以更浓重的笔墨,赞扬了江弦在“意识流”习作本土化的探索。
“江弦在运用意识流手法时,对本民族文化语境的把握堪称绝妙,使作品在保持外在情节结构的同时,又能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描绘,他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理念的革新,他的贡献应当被中国文学界所铭记!”
朱教授带着一抹得意之色读完这篇评论,“江弦这个小子,写文章还真是一把好手。”
刘医生笑了笑,调侃道:“谁之前还教人家写小说来着?”
“他那个写的就是不对嘛,怎么那样写.”朱教授一脸窘色,面红耳赤的反驳。
“你啊,以后少倚老卖老就行。”
“人家江弦自己也没提啥意见啊。”朱教授双手背负在身后,洒脱一笑。
不管怎么说。
他这女婿找的还挺不错。
另一边,江弦和朱琳爆发了一场争吵.
(本章完)
第193章 50年代的儿童文学
虎坊路15号。
“这次就一起去吧,真的。”
江弦慢条斯理的给朱琳讲着,“我宿舍的贾大山同志没去,你可以顶上他的名额,咱们不蹭公费,我把钱交到所里。”
讲习所组织去北戴河,江弦也决定参加这次北戴河采风活动。
因为不出意外的话,这就是文讲所的最后一次团建了。
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地作家,几个月共同学习,学习结束就要各自返乡,今后想再见面,或许是今年、或许是明年、或许永远也不会再见到了。
朱琳抿了抿嘴,先问:“贾大山同志为什么没去?”
“他想趁着这几天,宿舍空着,把老婆孩子领到京城里玩几天。”江弦解释道。
京城的住宿向来都是个大问题。
贾大山在京城没什么落脚地方,一家子来了京城,就只能睡防空洞,要么就是睡澡堂子。
“我不去了,这次你就去一个人去玩吧。”
朱琳讨好的环着江弦的脖子,顺手胡噜了一下他的头,“小江同志,我真不想因为我的事情,就让剧组停工,而且我还要考试,下次咱们抽个时间,好好一起玩一回。”
江弦被她的头发撩拨的耳朵痒痒。
他有些无奈,这还没结婚呢,女王陛下就已经学会给他画饼了。
再一想,画饼这事儿,陛下也不是第一回干了,惯犯,每回都给他喂的饱饱的。
“别不高兴,真的。”朱琳语气跟哄小孩似得,“我给你做好吃的。”
“.”
江弦颇擅风情,这会儿就故意不说话。
朱琳见他生气就很着急,连忙从他背后绕到身前,蹲下去,两条胳膊搭着他的膝盖,翘首眨巴着杏眸。
“小江同志~”
“小江同志~~~”
“我给伱唱歌?”
“我给你跳舞?”
“你想怎么样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