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篡改历史是门好生意

篡改历史是门好生意 第135节

  林祐发了好一会儿怔,才恍然明白“所有版本的福尔摩斯”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是从十九世纪末一直延伸到二十一世纪,至少四、五个拥有广泛影响的福尔摩斯形象。包括但不限于:原著小说里的福尔摩斯、早期严格遵照原著小说拍摄的影视版本、小罗伯特·唐尼拍摄的电影两部曲、英国的《神探夏洛克》版本、美国的《基本演绎法》等等。

  这还不包括一些知名度不高的版本;比如林祐自己就看过一部让十九世纪福尔摩斯穿越到二十世纪的电影……

  光是掰着手指头把自己看过的版本数一遍,执笔人就开始牙疼了。

  不同时空背景、不同形象、不同性格的福尔摩斯,全都要融进大世界。更要命的地方在于福尔摩斯只是个人类,不能像神明那样把不同版本的角色设计成神格分身、神念——人类哪来那玩意儿。

  他们全都是人,而且全都叫福尔摩斯。

  林祐提议道:“就不能等一等吗?等到DC世界融合进来,有了成体系的平行宇宙概念之后,这些福尔摩斯就很好处理了。”

  “他们再难处理,造成的后果也不会比‘未知’带来的混乱更严重。”上帝正色道,“你既然想在大世界做尝试,那么就得证明你有能力在没有平行宇宙的前提下平息一切世界观错乱。毕竟,现在的大世界本就没有成体系的平行宇宙。”

  林祐无言以对,脸色不大好看。他知道这是诸神系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自己暗中搞小动作的敲打;他更明白,能够以考验而不是其他更严厉的方式提出警告,说明诸神系对自己的行为存在不同态度。

  有的反对,有的赞成,有的模棱两可想看看再说;所以才会以考验的方式让自己证明一下能力。

  自己必须完美地将至少四、五个版本的福尔摩斯融进同一个世界观,诸神才会给自己做进一步“尝试”的机会。

  这感觉,就像董事会给职业经理人下工作考核指标,像投资人给科研项目组提时间进度要求。

  不是不能反对或拒绝,但结果就是,拒绝的同时也必然失去一部分自主权。

  自古以来,资方的嘴脸基本都一个样。

第271章 第二七章 一张白纸好作画

  第271章 第二七〇章 一张白纸好作画

  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林祐的脸色不好看,但头脑很冷静。

  “多大点事儿,我还以为要重启大世界呢。”这个时候,再怎么头疼也不能在嘴巴上输了阵。

  “有信心是一件好事。”上帝的脸色始终平和,“我也认为你有能力完成这次考验,不要辜负了我争取来的机会。”

  林祐脸色又是一变,问道:“这个考验的主意是你出的?你就这么喜欢给人考验吗,就像伱考验信徒的虔诚那样?”

  “不论是诸神之间,还是神对世人,乃至于人与人之间,信任都是最奢侈的东西。”上帝淡然回答,讲述着“考验”的必要性,“有些东西,经过考验可以信任——比如能力;但还有些东西,甚至根本经不起考验。”

  林祐没好气地说道:“所以你在面对人类的时候才会始终对那三个问题穷根究底:你信我,你不信我,你到底信不信我?”

  “这是你对《圣经》的读后感?”

  “对,来自中立第三方的读后感。”

  “有什么方式能让你改变第三方的中立立场么?”

  “以中国人的立场来说……那要看你给多少鸡蛋或者粮油米面。”林祐两手一摊,“堂堂世界第一宗教,推广信仰的时候总不能比商场搞促销还小气吧?”

  “嗯……你还是赶紧走吧!先去哪个福尔摩斯的世界?”上帝生硬地转移了话题。

  “当然是原著小说的世界。”中国的大爷大妈们已经给够了上帝难堪,林祐也就不为已甚。

  上帝开传送门的速度,证明了他送走执笔人的迫切心情。

  十九世纪末的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最鼎盛的时代,也是即将走上下坡路的前夕。夏洛克·福尔摩斯就活跃于此时,而且这个时间点也是他最年富力强的时候。

  由于探案故事基本以现实为背景,小说故事中的英国与历史书上的英国在大背景上别无二致。工业的壮丽与阴霾交织于伦敦上空,飞艇遨游天际的同时,雾霾也遮蔽了整个天空。

  阳光透过灰蒙蒙的云层洒落在泰晤士河上,被严重污染的河水散发着刺鼻腥臭,让林祐望而却步。

  相差百年,两个伦敦形同两个世界,戈夫伯爵一时难以适应。

  四处张望了片刻,林祐开着“幻身咒”将自己“幻影移形”到河畔塔吊高处,避开港口和街道上的嘈杂纷扰。稍稍辨明方向后,一连几个“幻影移形”,不断朝贝克街方向移动。

  很快,戈夫伯爵就隔着窗户看到了221号内部的情形。

  一个六英尺多高,身形极瘦,长着一双灰色眼睛,留着大背头、脸部线条棱角分明的男人,翘着一双长腿坐在躺椅上吞云吐雾;细长的鹰钩鼻让他看上去显得格外机警、果断;下颚方正而突出,又给人以坚毅勇敢的感觉。

  这个人完全符合小说中对福尔摩斯外貌的描写,唯一让林祐感到意外的是对方并非在抽烟,而是在抽大烟。

  对,就是中国人都知道的那种大烟。

  小说中曾借华生医生的口说过,福尔摩斯有时候会依赖大烟甚至吗啡来驱赶无聊、困顿,但是有能力在很短时间内摆脱毒品的影响。

  林祐只是没想到自己会亲眼看到这一幕。他并没有进门的打算,也不想结识这位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名侦探,而是站在贝克街221号的屋顶,抬头望天。

  大世界已经出现在天穹,只有执笔人才能目视得见的“地球”正高速飞来。

  当用肉眼能清晰分辨另一个“地球”上英伦三岛的轮廓时,林祐终于提起鹅毛笔,写下了第一句话:“夏洛克·福尔摩斯并没有后代,也就没有人继承他那过人的智力和可怕观察力。”

  这一笔写下,福尔摩斯的故事世界并无触动,因为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可是在执笔人的视线之外,虚幻维度里好些个小世界都开始震动、碎裂、出现难以调和的世界观逻辑矛盾。

  基本都是借着福尔摩斯名号进行二次创作的故事,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福尔摩斯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乃至重重孙女之类的。

  因为执笔人这一笔,直接动摇了那些小世界的基础。本来就影响不广、根基不深的几个小世界,瞬间就陷入崩溃边缘。

  这个时候,林祐紧接着写下了第二笔:“幸运的是,夏洛克的哥哥,相传拥有更高智力且位高权重的麦考夫·福尔摩斯实现了家族的血脉传承。”

  第二句话写完,濒临崩溃的小世界又暂时稳住了局面,不再继续恶化;只是先前的逻辑矛盾依旧存在,世界碎裂的裂痕也还在。

  林祐对外界的变化浑然不知,即便知道了也不关心,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书写:“麦考夫位高权重,但是在外界的名声显然不如弟弟夏洛克;毕竟,华生医生可以记录一个私家侦探的生平,却难以探知白金汉宫和舰队街的秘辛。

  于此也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麦考夫的后代更崇拜自己的叔叔、叔祖、乃至曾叔祖——他们当然都是同一个人——夏洛克·福尔摩斯。”

  写到这里,相关改写内容中最基础的逻辑已经定下来了;而且林祐自觉这个说法是经得起推敲的。

  柯南·道尔爵士在书写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时,借用了华生医生的视角,以直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而在华生医生视线之外的内容,如果无人为其讲述,他自然是不知道的。

  这样一来,原著中极为神秘且着墨不多的麦考夫·福尔摩斯就成了最佳改编对象。

  纵观多个版本的福尔摩斯,麦考夫这个角色不出现便罢,只要出现了,他的角色形象肯定经历过极大的改编,改编幅度远远超过夏洛克这位主角。

  道理很简单:一张白纸好作画。就跟施耐庵选高俅作为《水浒传》的第一反派是一个道理。看完《水浒传》,谁能想到人家高俅出身于苏大学士门下,而且还曾对落难的苏家子弟施以援手呢?

  历史书上提到的事迹越少,编起故事来受到的掣肘就越少;原著小说中着墨越少,改编的时候操作空间就越大。

  这次改写福尔摩斯故事的世界观,林祐就准备彻底薅干净这位麦考夫大哥的羊毛了。

第272章 改写工作的第一个难点

  随着自身精神意志力逐渐壮大,林祐运用鹅毛笔愈发纯熟自如;只要改写内容不是太过艰深复杂,他完全可以轻松承受改写带来的精神负担。

  过去大半年积攒的金色墨水在空中挥洒,化作一个又一个认真推敲而成的文字。

  “麦考夫的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嘴上不说,但是这位权力者不止一次利用自身权力地位给予弟弟帮助。与此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的案件,麦考夫又会转换阵营成为破案工作的阻挠者。至于运用权力阻止华生医生记录某些案件真相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写到这里,针对福尔摩斯故事的世界观改写已经完成了全部基础工作。林祐停下笔端,将文字散入这个属于原著小说的世界。

  头顶上的大世界一头撞了下来,毫无阻碍地完成了融合过程。

  同一时间,另外几个版本的福尔摩斯故事世界也出现了连锁反应。反应最激烈的是早期拍摄的影视版本;它们大多比较严格地遵循了小说原著内容,不存在明显的矛盾冲突。于是在小说故事融合的同时,它们也随之进入融合轨道。

  一道传送门适时打开,门的对面,是按计划要去的第二个故事世界,也是改写任务的第一个难点——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电影版《大侦探福尔摩斯》。

  这个版本的电影与原著小说有极大的不同,更确切地说,这个电影系列一开始就不是根据原著小说改编,而是根据一部漫画改编的。

  漫画作者莱昂纳尔·威格拉姆改编福尔摩斯小说故事创作了漫画,然后又以制片人的身份与电影公司合作,将漫画改编为剧本,开发了《大侦探福尔摩斯》电影。

  经过这么两重改编,可想而知故事内容与原著小说会有多大的区别。电影里福尔摩斯与人搏斗时居然打的是咏春拳你敢信?

  最可气的是,经过双重改编之后的故事,故事内容已经与原著小说大相径庭,可时间背景依旧放在十九世纪末的伦敦;时间线与原著小说里的福尔摩斯经历基本重合。

  同一个时间点,同样叫福尔摩斯、同样住在贝克街221号的名侦探;身边有同样的朋友、助手,对面的敌人也有着同样的名字,可案件侦办过程却截然不同。

  打个比方,这种感觉就和大世界里同时存在两个雅典娜的难题差不多。而林祐就带着解决难题的任务来到了由漫画与电影共同支撑起来的世界。

  虽然困难,但执笔人心里已经有了腹稿。

  同样是伦敦,同样是泛着恶臭的河水;执笔人没有急着动笔,而是站在威斯敏斯特宫的钟楼上,全程旁观了第一部《大侦探福尔摩斯》电影的最后决战。

  这个电影系列中,改编幅度最大的就在于反派阴谋都指向国际政治、外交乃至战争;比之原著小说里的内容,在故事整体格局上无疑要大得多。

  第一部电影的反派试图屠杀英国议会里的反对者,然后带领支持者重塑日不落帝国。

  第二部电影的反派试图在十九世纪最后几年就引爆世界大战,从而开拓更大的军火市场。

  这些案件都属于严重的政治、外交丑闻,也是各国官方有充分理由加以封锁的信息。所以,麦考夫·福尔摩斯运用权力掩盖真相,也就理所当然了吧?

  林祐提起鹅毛笔,顺着先前为麦考夫这个人物埋下的伏笔,写下新的文字:“布莱克·伍德公爵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屠杀阴谋震动了大英帝国高层;这原本会令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丢尽脸面的政治阴谋,在几位私家侦探‘阴差阳错’的努力下化于无形。

  有亲眼目睹全过程的议员在接受采访时称,整件事就像一出‘滑稽的小丑剧’,而且嘲讽布莱克·伍德是‘蹩脚的骗子、自以为是的妄想狂’。

  却没有人知道,这位议员先生是多么惊险地死里逃生,又是怎样被麦考夫·福尔摩斯亲自督促着,背下一大篇文稿以应付采访。

  当然更不会有人知道,那两位‘阴差阳错’拆穿阴谋的私家侦探都被接进王宫,受到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耳提面命,并在‘友好’气氛下接受了王室和政府提出的‘建议’。真相就此淹没,在报纸媒体和小说、日记中都不曾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

  人们看到的只有细枝末节,一些在查案过程中早早曝光于世人眼前的零星事件;为了迎合议员先生的采访内容,媒体在报道案件时甚至把夏洛克·福尔摩斯塑造成了诙谐幽默的讨喜形象。

  对于认识福尔摩斯先生本人以及认识他的人来说,报纸的描述可谓滑天下之大稽——只不过并没有人在意他们的看法。”

  这大段大段的文字,唯一的作用就是解释第一部《大侦探福尔摩斯》电影故事与原著小说内容存在重大差别的原因。

  如此重大的政治丑闻,肯定要被掩盖下去。布莱克·伍德只能、必须是个“蹩脚的骗子、滑稽的小丑”。

  因为要掩盖丑闻,所以整个故事被媒体处理成了一幕充满黑色幽默的荒诞剧;至于华生医生,也理所当然不会记录下有关这个案件哪怕一个字。

  华生医生没写,自然也等同于柯南·道尔爵士没写。

  所以,这就是一个真实发生过,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被掩盖,以至于连原著小说都只字不提的案件。

  经过这样一番安排,融合进大世界时才能不与原著小说故事产生逻辑冲突;与此同时,小罗伯特·唐尼这个福尔摩斯形象才能与小说里的形象成功融合。

首节 上一节 135/1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被青梅破防后,我成了顶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