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405节

  轻伤者逾三千!

  一般而言,重伤者即便恢复,大多数也难以再上战场,只能退伍。

  因此,可以说此战崋军减员一千一百多人!

  这样的减员数据对同时代的其他军队来讲或许不算什么,但对崋军来讲,却已算得上伤亡众多了。

  因为此前崋军在面对明军、顺军的战斗中,最多也就减员几百人而已。大多数时候伤亡甚至不足百,乃至以个位数来算。

  就建制而言,这一场仗打下来,第五旅怕是得有一个团暂时战力大损,需要补充大批兵员,并训练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八九成战斗力。

  当然,如果对比崋军与清军的伤亡,以及战斗结果,桑园镇这场大战,崋军确实算是取得了大捷。

  厅中。

  张国维、王公弼等听闻前方将士遭遇清军,还取得了大捷,都转移了注意力。

  他们过去都是明臣,而大明在崇祯继位后,面对建奴鲜有胜绩,甚至让建奴数次入寇,在关内肆意抢掠,如入无人之地。

  虽然如今大明已亡,他们也归降了大崋,但听闻崋军在对阵建奴的战斗中取得大捷,仍很激动。

  他们紧盯着刘升,本想听到详细战报,分享喜悦,却见刘升面色由晴转阴,顿时心提了起来,忍不住胡乱猜测。

  ‘既是大捷,陛下为何不高兴?’

  ‘莫非捷报有假?让陛下看出了端倪?’

  ‘这大捷该不会是惨胜吧?’

  几人虽然着急,却念着大崋文臣不得随意过问军事的规矩,一时不敢开口。

  只能眼巴巴地望着。

  过了一会儿,刘升看完此战过程的大概描述,终于是放下了战报,道:“清虏确实是厉害,楯车可挡火枪、虎蹲炮,步弓重箭又能破甲,八旗兵也多凶悍敢死之辈,难怪明军、顺军皆难在野战中胜之。”

  听刘升这么说,性格较为耿直的曾樱终于是忍不住了,急问:“陛下,莫非此战乃惨胜?”

  曾樱只是询问,倒也称不上插手军事。

  刘升看了他一眼,道:“虽非惨胜,却也减员上千。”

  “建奴死伤多少?”却是张国维也忍不住了。

  同时他已经做了心理准备,暗想:所谓大捷多半是指击退了建奴,而已方减员上千,若能斩杀两三百建奴,便不愧大捷一说了。

  这完全是根据以前明军战报得出的经验。

  因为明军只要能斩杀几十上百个建奴,就算得上大捷了。

  就在张国维这么想时,便听刘升道:“我军当场击毙建奴五千多人,俘虏八百多人,另外还击毙了满洲镶白旗固山额真图尔格,以及七八个牛录章京。”

  听了这话,张国维、曾樱都震惊得目瞪口呆,就连在军事方面并不外行的王公弼都不例外。

  他们万万没想到,崋军竟能一战斩杀数千建奴!

  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性介耿直的曾樱都忍不住相问,会不会是前方将领虚报战功了。

  好在他想到崋军不是明军,还没有虚报战功的习惯,另外真假建奴也可通过头皮看出(若杀百姓剃头冒功,头皮比较“新”),这才将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又缓了缓神,三人看向刘升的目光就不禁幽怨起来。

  以一千多的战损,斩杀五千多建奴、俘虏八百多,更是斩杀了建奴一位固山额真,这般大捷,看刘升的表情竟似乎不太满意。

  这要是让崇祯知道,不得嫉妒得从坟里爬出来?

  刘升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这一番话有多么凡尔赛,接着道:“军情紧急,需优先处理,关于火车、铁路、水泥的事,朕只能改日再讲了。

  火车、铁路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水泥之事,出自崋部的臣工几乎都有所了解,张先生若等不及,可以先向他们打听。”

  “是。”张国维应了一声,随即与曾樱一起道:“臣等告退。”

  至于王公弼却是留了下来。

  大崋说是军政分离,可以当下的硬件条件乃至官府组织建设程度,很难真正做到。

  事实上,即便是在后世,也并非彻底的军政分离。一省长官虽无法调动军队,却可以申请武装警察部队协助办事,其实也是沾了点兵权的。

  在当下,崋军虽占据山东绝大部分地区,但地方上仍有很多匪寇需要平定。

  虽说主要由地方警备军、民勇负责剿匪,但粮草物资、情报等,总需要一省之长官进行调度。

  至于说与清虏交战,若战场在山东,王公弼这个山东巡抚肯定也会被其中某些事务牵扯到。

  不多时,留在行宫(并非宫殿,类似总督行辕,只是针对身份的特殊称呼)的旅级将领以及随行的军务院人员便尽数到场。

  会议开始后。

  刘升道:“桑园镇一战,第五旅与一万二三千清虏遭遇并激战,最终以战损一千一百多人的代价击溃清虏,并斩俘清虏近半兵马。

  虽说这支清虏部队中并非全都是八旗兵,有不少所谓的包衣、奴隶在里面,但也足以看出,同等兵力下,我常备军战力胜于清虏,可战而胜之。

  当然,此战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怎样应对清虏的步弓重箭,除用手榴弹外,又是否有别的方法破解清虏楯车战法。

  或者说,面对清虏楯车,该如何发挥出我军的火枪、虎蹲炮优势···”

  刘升趁着这次军事会议的机会,对桑园镇一战得失做了总结,并针对其中一些问题做了探讨。

  仅靠以往较为呆板的大队排枪击毙战术,面对清虏楯车,确实难以发挥。

  因此作为军务院观察使随行的阎应元便提出,能否以小队训练更灵活的火枪战术去应对。

  另外,既然手榴弹能克制清虏楯车,还可考虑增加军中手榴弹配备比例。

  又有亲卫军将领提议,可在战斗一开始时,用陆军炮打发铁弹,看能否破坏一些楯车。

  众人集思广益,确实想了不少可行的办法,以应对清虏楯车、大弓重箭等战术。

  最后,刘升又道:“根据京师讯风卫最新情报,此番入关的清虏八旗军不过五万多,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还折损了几千人。

  所以,入关的清虏即便加上包衣、奴隶以及受邀的蒙古骑兵(非八旗蒙古),也不过十几万兵马。

  而我军目前在山东亦有十几万兵马,且第一师、第四师亦有部分受调北上。若能与李自成暂时修好,还能从河南调来两三个独立旅。

  也即是说,在兵力方面,我们并不少于清虏,而今又知战力胜之。

  因此朕决定下令让大军继续北上,争取抢占清虏尚未完全控制的河间、真定、保定等地!”

第406章 争相降崋,睿王咆哮

  十二月初一,大崋常备军第二师及胜捷卫两个旅、骁骑卫一个旅奉令由山东进入河间府、真定府。

  故城、吴桥、景州、宁津、庆云、东光、南皮、盐山等地,原本被顺军占据不久,后李自成西逃,这些地方的顺军也都撤走了。

  而清军南下河间府,只是完成了对运河沿岸几座重要城池名义上的占领,河间府大多数地方仍为前明官吏及地方士绅所把控。

  随着崋军继续北上,崋清桑园镇一役的经过及结果也迅速传播开。

  河北百姓原本就多和清虏有着血海深仇,如今又得知近些年来战无不胜的清虏大败于崋军之手,听闻崋军北上,便纷纷派遣使者,献上降表,主动献城归崋···

  河间府治,河间。

  府衙内,李化熙一脸震惊地再次问道:“这消息确是真的,而非谣传?”

  一旁的幕僚无奈道:“东翁,您这已经是第三次问了。

  如今崋军在桑园镇大败建奴的消息几乎传遍河间府各州县,还有些百姓瞧见清虏从狼狈北逃,崋军也大举进入河间府,其大胜建奴的消息如何能有假?”

  “竟是真的。”李化熙听完先是一阵恍然,随即就不禁拍着大腿大笑,“好!好!好!昔日建奴数次入寇关内,肆虐河北、山东,大明无人能制,数十上百万百姓都如牲口般被其掳至关外,何其悲惨。

  而今大明亡了,建奴又来,我本以为建奴要窃据河北之地,进窥中原,不想其竟大败于崋军之手,真是大快人心!”

  幕僚也很高兴,但还是尽责提醒,“东翁,当下崋军北上,听说景州、宁津、东光等地都主动献城归崋,如此崋军必然不久就会至河间。当下之际,我等该如何选择?”

  李化熙收起笑容,微微沉默了一阵。

  随即道:“本官作为大明的河间知府兼天津分守道,既有为国守土御敌之责,亦有护民、养民之责。

  今大明已亡,为国守土之责便无从提起了。本官为了守护这一方百姓平安,让百姓少经历些战乱,原本都准备投顺甚至是投建奴的。

  如今既有崋军南来,一则为我汉家势力,二则比李顺更有新朝气象,本官自然是要带领三城百姓归崋的。”

  此前李化熙在河间府抵御山东北上的顺军,虽兵少将寡,却颇为顽强,让顺军每夺取一座城池都耗费不少兵力。

  后来李自成从宣府进入顺天府,一两日间就破了京师,顺军士气大振、明军士气则将到谷底,他和保定总督张福臻、总兵周遇吉等这才不得不收缩防御圈。

  张福臻将真定、保定、河间三府的防御圈收缩到拒马河(北)、滹沱河(南)之间,实际只控制着清苑、安州等几座重要城池。

  周遇吉本驻守真定府,如今则控制着真定、获鹿、灵寿、晋州、无极等几座城池。

  他(李化熙)兵力最少,则被迫退守河间府西部,紧挨着张福臻实际控制区,如今只控制着河间、肃宁、任丘三座城池。

  至于其他城池,倒也并非就是被顺军或清虏占据了,而是多为地方士绅把控,不再听从他们的号令而已。

  就比如说最初听闻李自成破京师、先帝(崇祯)自缢殉国的消息,很多城池的主官、守将便私自易帜降顺。

  这样的城池,即便如今脱离大顺,又如何会听从他们的号令呢?

  一番话说完,李化熙又道:“稍后我写一封降表,你带一小队骑兵,替我送去南边,交到崋军主将手中。

  另外再安排几名信使,我要写两封书信,将桑园镇一役的结果和我们归崋之事告知张督师、周总兵。”

  “我这就去安排。”

  待幕僚退下,李化熙用期待又忐忑的目光看了南边几眼,这才到书房写降表和书信···

  在崋军大举北上、河间乃至真定、保定三府各地纷纷主动归降大崋之时,京师的多尔衮等满清高层却是等到桑园镇一役三日后,阿巴泰率领残军回到京师时,才得知此战的消息。

首节 上一节 405/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