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69节

  秦淮河。

  卞家姐妹的画舫上。

  侯方域便与几位好友聚在一起,议论此事。

  侯方域两次随父亲侯恂“出生入死”,在大崋鸿庐寺得了个司宾署署丞的官职。

  虽然只是正九品的末流小官,但到底也算是有了官身,父亲又是鸿庐寺卿,为中枢一部门之主官,他自然是前途有望,无需再依赖科举。

  但此番与他聚会的几个朋友,却都还只是秀才。

  其中两位是复社四公子之二的陈贞慧、冒襄,以及与他们交好的池州府贵池名士吴应萁。

  此人亦是复社骨干,今年已四十八岁,孙子都有了。

  其二十岁即为生员,结果八次参与南直隶乡试皆不中!

  在复社,他的资格要比侯方域等四公子老多了——年龄是一方面原因,还因为他在崇祯十一年曾执笔撰写了著名的《留都防乱公揭》,攻击当时图谋起伏的阉党党羽阮大钺。

  此事在当时造成了极轰动的影响,甚至有士子因此身死、下狱,作为主持者之一的吴应萁,自然在事后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名声。

  画舫在秦淮河上微晃,吴应萁已喝了一壶小酒,听着卞玉楼弹奏的琴声,人微醺。

  他捋了把胡须,笑道:“想当初,崋军初进南直隶,我还想配合朝宗你,对当今圣上行‘美人计’,又或者趁崋军攻打南京之际,在贵池起兵,扰乱崋军后方。

  不曾想,如今竟受当今圣上的恩德,有机会中举,正式踏入仕途。人生变换,真是无常。”

  侯方域虽然也喝了不少酒,但还没醉,听了吴应萁这话不禁脸色骤变,忙道:“吴兄慎言,咱们当初哪有谋划什么‘美人计’?”

  “哈哈,朝宗你怕了。”吴应萁用手指点着侯方域道,“放心,我观当今圣上并非心胸狭隘之辈,即便知道此事,多半也会一笑了之,绝不会跟你计较。”

  吴应萁如今对刘升当真是有不少好感。

  因为刘升不仅要重开乡试,而且将池州府划入了淮南省。

  他虽还不知淮南省此番乡试中能有多少举人名额,但想来竞争总比昔日的南直隶乡试小不少,以他的才能,此番定能中举!

  旁边的陈贞慧、冒襄同样对刘升产生不少好感,理由相同。

  陈贞慧乃常州府宜兴人,南直隶划出了淮南省,重开乡试,竞争必然也会减小不少。

  冒襄则是扬州府如皋人,如今属淮南省,乡试竞争同样会减小。

  他们自负是有才华的,便认为此番定能中举,由此成为真正的士绅,自然对刘升感恩戴德。

  侯方域虽不忍扫了几位朋友的兴,但还是道:“三位也别高兴太早,我听说此番乡试对比昔日大明乡试,做了不少更改。

  虽不知是何改动,但若这改动不利于三位,恐怕三位也未必能顺利中举。”

  听到这话,三人都不高兴了

  冒襄嚷嚷道:“侯朝宗,你自己当了官,父亲又是鸿庐寺卿,便见不得我们好是吧?

  你看看你,如今哪还有当初我等并称四公子时的潇洒倜傥模样?怪不得李香君不愿再见你。”

  说着,冒襄还故意一把揽住身旁董小宛的纤腰,向侯方域炫耀。

  董小宛见冒襄一句话就把侯方域得罪了,赶紧圆场道:“辟疆醉了,说的都是糊涂话,侯公子别往心里去。”

  侯方域摆手,道:“我与辟疆多年好友,怎会将几句斗嘴的话往心里去?

  不过我必须要说明,并非香君不愿见我,而是我如今身份不同往日,父亲不允许我纳香君为妾,又严禁我与香君见面。”

  董小宛礼貌一笑,没就此事多说。

  其时她想的是,若侯方域都不能纳李香君为妾,再与其纠缠不清,岂不是空耗人家的青春?

  所以,也许是李香云故意不见侯方域也说不定。

  毕竟作为清官人,最有价值的年纪也就那几年。侯方域不能纳,李香君多半要找下家。

  这时,一旁的陈贞慧道:“朝宗,此番我们找你出来,主要是打听乡试的事,怎么又说起了别的?

  你说你不知乡试有何改动,但你父亲应该能打听到吧?若是知道了,可一定要提前告诉我等。”

  “明白。”

  侯方域表面点头,心里想的却是:乡试改革内容若朝廷让说,他才能说;若让保密,他是决计不能告诉这几位好朋友的。

  不然就是害己害人。

  再看吴应萁等人对将来中举后踏入仕途向往的样子,侯方域又忍不住暗暗摇头。

  因为在大崋为官这几个月,他已经感觉出来了,这大崋的官可比大明时难做多了,绝不会像昔日大明官员那么容易混日子···

第359章 衡阳王氏,仕崋心动

  湖南,衡阳。

  城南回雁峰附近,王家村。

  该村因村民多为王氏族人,遂得名。

  但事实上,该村王氏并非出自同族,而是分为两支。

  一支在南宋时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分支众多;另一支却是出自明初衡州卫指挥佥事,王仲三。

  时隔两百多年,这一支王氏也是枝繁叶茂,居于王家村的只是其部份族人而已,还有部分族人居于衡阳成中或周边村落集镇。

  王朝聘家。

  二十三岁的王夫之正伏案书写一篇论。

  旁边他的两位兄长王介之、王参之虽一个比他大十三岁,一个比他大八岁,却也是如此,好像考试的学生一般。

  事实上,此时三人的老父亲王朝聘就坐在不远处,目光炯炯地盯着三人,却是在尽量模仿科举的环境与气氛。

  说起来,王朝聘在明末这个时代,属于典型的老来得子。

  他是隆庆二年(1568年)生,早年志在做学问和科举,师从衡阳大儒伍定相学习天文、地理、经史、财赋、兵戎诸多学问,后又从学王氏门徒(王阳明弟子)邹守益学习心学。

  其实心学自王阳明之后,派别众多,有些甚至论调完全相反。

  王朝聘所学这一脉,最厌恶空谈心性,而是提倡“诚意为省察密用,学务克己,敛华就实,不为苟难”。

  也即是提倡诚意、勤学、克己、去浮华、务实事等。

  大约是因为学得太多,王朝聘二十好几才中秀才,而后娶妻綦氏。

  綦氏生有一子,三岁早夭,不久綦氏也因思子心切故去。

  过了几年,王朝聘才又取继室谭氏。

  而等现在的长子王介之出生时,王朝聘已是三十八岁。至幼子王夫之出世时,他则五十一岁!

  如今王朝聘须发皆白,却是已七十五岁高龄了。

  不过他身体、精气神都不错,还能教导三个儿子科考制艺。

  他虽然七次乡试不中,但并不代表他制艺水平不高——主要是后来他厌恶了科场的浑浊与黑暗,遂断绝科举之意。

  这么多年他精研学问,以《春秋》为主,在科考文章上当三个儿子老师是绝对够格的。

  同时,他也将承自邹守益一脉务实的心学理念,灌输给了三个儿子。

  三子相继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也证明了他教书育人的能力。

  事实上,王朝聘如今在衡阳被称为武夷先生,名气不小,不少人家的子弟想拜入他门下都不可得。

  没多久,最年轻的王夫之反倒是最先作完这篇论,但他知道父亲对待做学问和科考都很严格,遂又一遍遍的检查、修改,暗暗等待两位哥哥也做完。

  但他到底年轻,检查几遍后自觉改无可改,便有点不耐烦。

  就在王夫之想着是不是冒险先交卷,请父亲检查时,门外传来了一声爽朗的大笑。

  “大哥,好消息,新朝要在今秋开启乡试!”

  随着话声,一个身高七尺的昂藏中年也走了进来。

  来人头发略带斑白,五官明朗,像是四十许,又像是五十许,却是王夫之的三叔王家聘。

  或许是因为祖上曾是大明武将,王家男子身形皆在七尺以上,王朝聘甚至比王家聘还高点。

  另外,王家还有幼子晚生的习惯,王家聘如今才五十出头。虽也是秀才功名,但为人却更具侠气,交友广阔,如今住在衡阳城中,开了两家商铺,消息自然比王家村这边灵通。

  见王家聘到来,又带来一个重大消息,身为长兄的王介之当即起身道:“父亲,我写完了。”

  原来王介之也已经写完这篇论,只是不想让王朝聘觉得他不够稳重,这才故意拖时间。

  王参之也是如此,便跟着道:“父亲,我也做完了。”

  “我也是。”王夫之急忙道。

  王朝聘一看,便知三人都没了继续作文的心思,遂道:“那就都交过来,为父稍后再看。”

  王家只是有几十亩地的小地主,有佃农,并无家仆。因此,交了作文后,年纪最轻的王夫之抢着给王家聘上茶。

  然后跟两位兄长一起立在堂中,准备听父亲和王家聘谈话。

  王朝聘淡淡道:“新朝建立必然会开启科举,三弟又何须大惊小怪?”

  王家聘笑道,“大哥这话说得可不全对,新朝今秋开科举和几年后乃至十几年后在开科举,对我王家子弟意义可不一样。”

  “怎么,你确定让云修那孩子参加今秋乡试了?”

  “当然,难道大哥不准备让介之他们参加此次乡试吗?”

首节 上一节 369/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