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66节

  他是名大夫,当年也曾在京师太医院担任低品级医官,因不喜太医院的昏暗,便辞官归乡。

  所以,若刘升真让他担任这卫生部下防疫司的主官,他真未必能做好,也不喜欢——他更喜欢研究疫病,治病救人。

  至于教授一职,昔日国子监中倒是有,不过是从九品的末流官员,却不知这科学院下医学院的教授,是否是国子监的那个教授了。

  见刘升虽然威严,但并非不好说话,吴有性便壮着胆子问:“陛下,这医学院教授要做些什么?”

  刘升笑道:“朕不是说了吗,《瘟疫论》后续的疫病防治之法,还需吴先生继续研究。

  所以,这医学院的教授,平日里主要任务便是进行各自的研究——只要申请通过,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当然,进行研究之余,各位偶尔也会被请去治病救人,以及到医学校教导学生。”

  “医学校?”吴有性一听就好奇起来。

  “医学校,便是专门让人学医的学校。当今天下不知有多少百姓受疾病困扰,求医问药艰难。

  因此朕准备兴办医学校,像培养读书人一样大量培养医者。

  一则可以提高医者地位,使医者地位与读书人等同。二则,可以令天下有更多的医者,让百姓求医不再那么艰难。”

  听完刘升这番话,吴有性再次震惊了。

  然后便深深为刘升的愿景所折服。

  他立志钻研疫病防治之法,好让天下人少受疫病侵害,《瘟疫论》成书之日,心里未尝没有些自得与骄傲。

  可他写出一本《瘟疫论》对天下病人的帮助,跟刘升兴办医学教、提高医者地位的宏愿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回过神后,吴有性再次向刘升深深拜下,用一种坚定的语气道:“陛下宏愿实在令人折服,微臣愿穷尽余生,协助陛下完成此宏愿!”

  见吴有性如宋应星一般被折服,自愿为他所描述的愿景奋斗,刘升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随即就想起了明末其他一些名医。

  明末名医很不少,但刘升记得住名号的,就那么几个。

  其中以编写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名气最大,可惜李时珍早在万历二十一年就去世了。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与李时珍齐名的还有一位,叫万密斋。

  当时民间有言:李时珍的药、万密斋的方。可见此人医术之能。

  可惜这位去世得比李时珍还早十一年。

  再往后,刘升便只记得明末的疫病防治专家吴有性,以及妇科、儿科圣手傅山了。

  傅山此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太原人,传于后世的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青囊秘诀》等。

  据刘升所知,傅山不仅医术高超,且书画双绝,又通晓经史、诸子、道佛,还精通武学,属于学贯古今、六艺、杂学的大宗师。

  傅山后来还曾参与抗清,为抗清之事奔走数十年。

  后人甚至因此塑造了以他为原型的武侠人物,比如说有名的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傅山便是绰号无极剑、医武双绝的绝顶高手。

  可惜傅山是山西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出生,如今三十多岁,应该正在山西太原城外一寺庙中“修道”,博览经史子集,乃至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经典,积攒底蕴呢。

  刘升觉得,想要傅山为他所用,恐怕得大崋拿下了山西才有可能。

第355章 科举改革从乡试开始

  一个正经的朝廷,肯定不能单靠臣子等举荐人材,又或是刘升凭借记忆征召历史名人,肯定得有一个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更先进的学校教育制度未能落实之前,科举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是人才选拔制度过渡必须要经过的一步。

  这一日,刘升来到文华殿,在正殿召见了总参政李长文、礼部尚书兼参政钱谦益、礼部左侍郎王铎,商议确定大崋当下的人才选拔制度。

  钱谦益本就要就此事建言,得知刘升要议此事,生怕建言之功跑了,当先起身开口,“陛下,秋闱就在八月,距离眼下只有大半个月的时间。

  我大崋既要选拔人才,正该在八月开启各省乡试。如此即可选拔人才,又可施恩于天下士子,必可令人心大定!”

  王铎在官场本就比较混,如今在礼部很多时候都以钱谦益马首是瞻,当即跟着道:“大崋建国,天下士子必然盼着陛下在今秋开启乡试,此举确能顺应人心。”

  说了等于没说。

  刘升遂看向李长文。

  果然,李长文跟了刘升两三年,更明白他的心思,沉吟了下道:“陛下若想针对科举制度改革,今秋开启乡试确实是个机会。

  但不可大改,否则恐怕会令天下士子生怨。最好是在不影响大明生员群体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动。”

  钱谦益听到李长文这番话,再看刘升微笑着颔首,不禁暗拍大腿,心道:哎呀!原来陛下有意改革科举,而不只是重开科举,我这是押错题了啊!

  至于说刘升想要对科举进行改革,他之前虽没想到,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自隋朝开科举取士以来,唐宋元明建立时,无不对旧有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就没有说完全继承前朝科举制度的(后世清朝应该是继承前朝科举制度最多的朝代了,所以说清在文治方面真没什么进步和贡献)。

  所以,刘升要更改科举制度,是理所当然之事。

  想明白这些,钱谦益愈加后悔。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他干脆更大胆些,看了李长文一眼道:“陛下,总参政之言臣不敢苟同,历代新朝无不更改前朝科举制度,以示本朝不同于前朝。

  大崋既要替代大明,正应该更改科举制度——全改固然不可,但若改动太小,未免难以和大明科举区分开来。”

  听到这话,李长文微微皱眉。

  刘升则露出些许诧异之色。

  他没想到,历史上有名的“水太凉,头皮痒”竟能说出这么一番颇有见地的话来。

  可他仔细一想,发现钱谦益的话固然大胆、标新立异,实际却是为了迎合圣意。理智点想,还是按李长文所说,一步步的改革科举制度更稳妥。

  他今年才三十岁,且身体强壮如牛,自觉至少能再活个三五十年,治理国家便没必要那么着急。

  在他看来,治理国家该快得快,该稳就得稳。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显然稳妥点好,不至于因此产生没必要的社会动荡。

  他于是道:“如此说来,今秋是必定要在各省开启乡试的。既要不同于大明乡试,首先可在考试时间上做出改变。大明乡试一般在哪几日?”

  最后一句是问钱谦益的。

  钱谦益作为曾经的大明科举探花郎,对大明科举制度自然一清二楚。

  他恭声道,“回禀陛下,大明乡试一般有三场,分别定在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

  刘升道:“今日已是七月十八,若按旧有时间确实有些赶了,不方便筹备。不如便将时间延后至八月二十一、八月二十四、八月二十七这三天。

  牧斋先生,有一月时间,可够礼部筹备各省乡试事宜?”

  钱谦益不愿扫了刘升的兴,一咬牙道,“应该足够。”

  旁边王铎却是个谨慎的人,怕完不成任务担责任,便补充道:“陛下,礼部需要多少时间筹备此事,还需看乡试如何改革。若改革太多,所需筹备时间怕是得更久些。”

  由此看来,王铎这个礼部左侍郎也不是完全无用,偶尔还是能对钱谦益的言行进行查缺补漏的。

  听此,刘升便问:“以前乡试主要考哪些内容,如何考?”

  钱谦益道:“乡试第一场主要考四书五经之义理,即考生对《四书》、《五经》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

  这一场考试答案都是固定的,因为《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必须用朱子集注作答。

  五经中的《易经》需用程传和朱子本义,《尚书》需用蔡氏及古疏注,《诗经》须用朱子集传,《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则用古疏注。”

  王铎又见缝插针地补充道:“明永乐时曾颁布《四书五经大全》,为国子监及府州县学的统编教材,亦是科举头场的标准答案出处。”

  刘升听完直皱眉,他算是明白为何到了明清时期,儒学几乎完全沦为程朱理学了。

  因为这头一场的科举考试中,二程及朱熹注疏所占比例太大了,尤其是朱熹的。

  刘升不禁暗自腹诽:莫非这当初朱元璋、朱棣就因为朱熹与他们同姓,甚至被谣传为他们的祖先,所以才多用朱熹的注疏来当科举标准答案?

  事实如何,刘升不清楚,但他是不喜欢这种情况的。

  朱熹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好不好,他不清楚。

  但他清楚一点,不该让一家之言在科举答案中占比例太重。

  他想了想,道:“这头场中朱熹注疏的占比太多了,这样,四书只考原著,不考注疏。至于五经,可在维持原有考试规则的基础上,减少其比重。”

  钱谦益理解能力还是不错的,微愣了下便试问:“陛下是说头场四书只靠原著,且题目占比要比五经多?”

  “不错。”

  钱谦益立马拱手道:“陛下圣明,如此一来,天下苦于背诵四书五经注疏的士子必感念陛下之恩德!”

  这话让李长文、王铎都不禁看过来。

  刘升也暗笑:钱牧斋,不愧是你,总能找到拍我马屁的点。

  笑归笑,刘升不得不承认,钱谦益这个马屁拍得有那么点舒服。

  他随即看向李长文,“总参政以为如何?”

  “此举可行。”李长文虽然不喜钱谦益逢迎、奉承刘升,但并不认为刘升对这头场可靠的内容有什么不妥。

  事实上,他当年就对背诵《四书五经大全》苦恼得很。

  尤其是朱子集义、朱子集传等,简直要背吐了。

  关键是这些内容就科举考试时有用,日后做官、做事等,几乎用不到。

首节 上一节 366/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