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32节

  所以他得知道江南(南直隶江南地区)的粮食底细。

  “应该可以。”张有誉先给了肯定答案,随即解释道,“太湖周边的苏淞常嘉湖五府,在唐末便以鱼米之乡著称。

  等到了南宋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及至大明弘治年以前,太湖周边都是大明排名前三的粮食产区。

  弘治年间开始,江南百姓多种桑养蚕,种粮田地及百姓皆有所减少。

  再加上四川、湖广经历一百多年的开垦,粮食产量后来居上,大明粮食这才多依赖四川、湖广。

  但这并非说如今太湖周边就不产粮食了,实则江南粮食产量只在湖广、四川之下。

  因此,江南存粮纵然无法满足江南众多人口全年所需,至少能支撑数月。”

  听张有誉这么一解释,刘升终于是了解江南的粮食底细。

  受后世网络小说影响,他知道明中后期四川、湖广的粮食主要卖往京师以及江南地区,由此认为江南粮食产量少。

  如今才醒悟,进了思维误区。

  江南本鱼米之乡,就算手工业发达了,种桑养蚕的百姓多了,可能多多少?

  说到底,江南以种田为主的百姓仍是大多数!

  另外,江南种植水平也是明中后期全国顶尖的,是最最讲究精耕细作的地方。

  江南缺粮的根本问题在于人口太多了!

  仅南京城就有上百万人口,扬州城也有五十万至八十万人口,常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五府估计哪个人口都在百万以上,甚至好几百万!

  这一点从这几府府城附郭县配置就能看出一二。

  苏州、嘉兴、湖州三府府治都是两县附郭——说明这三个府城人口太多了,必须要分成两个县,才好治理。

  往南去,杭州城、绍兴城也是如此。

  所以江南粮食绝对不少,只是不够众多人口的全年所需,才需要从四川、湖广乃至海外买粮补充。

  如此推测,江南地区的地主屯粮肯定不会少。

  毕竟大明这些年天灾、战乱连绵,粮食才是硬通货,地主们只要不傻,每年粮食收获后肯定会屯一部分粮食。

  既然江南地区本身粮食足够支撑数个月,刘升心里就有底了。

  他准备先拿南京大明勋贵开刀。

  这些人个个田产众多、身家丰厚、富得流油,而且属于特殊群体,面对崋军几乎没有反抗能力,正适合“宰了”应对困难。

  至于江南地区的士绅地主,群体庞大,影响力也大,不能操之过急,先让崋军按部就班地抄缴少数劣绅恶霸的家产即可。

  想到这里,刘升对张有誉一笑,道:“静涵先生即熟知江南钱粮事务,便请先就任我崋军户部右侍郎,署理江南钱粮事务,如何?”

  张有誉当即躬身作揖,“臣领旨谢恩!”

  倪思辉依旧昏昏欲睡。

  张慎言冷哼了声,却也没多说什么——这南京城中仕崋的不知凡几,他便是骂一两人又有何用?何况这些日子,他早就骂够了。

  待章旷、张有誉等人离开奉天殿不过半小时,便有侍卫来报,侯家父子以及梁以樟等人到了南京。

  刘升没急着召见,而是让几人先歇息,下午再见···

  午休之后。

  梁以樟精神奕奕地随侯家父子一起前往紫禁城觐见兴崋王。

  几人就近走西华门。

  到门外是恰好碰到大队亲卫军出动。

  侯方域年轻不够沉稳,忍不住问:“这些亲卫军怎么感觉杀气腾腾的,要去做什么?”

  侯恂目不斜视地前行,低喝道:“别四处张望,别多管闲事!”

  几人到了奉天殿后,行天揖之礼参拜刘升。

  “参见大王!”

  “平身。”

  “谢大王!”

  礼毕。

  刘升先对侯恂道:“侯先生此行辛苦了。”

  侯恂道:“多赖大王指点,微臣才能完成使命,虽略有惊险,却称不上辛苦。”

  刘升微微一笑,“孤向来赏罚分明,侯先生自投效我崋部后,两次出使皆立下大功,继续在军务院担任参赞倒有些不合适了。

  我崋部也需设立鸿庐寺,便由侯先生任鸿庐寺卿一职,如何?”

  侯恂一听,顿时脸色垮了。

  后面的梁以樟也露出意外之色。

  盖因在大明,鸿庐寺卿虽为部门主官,却只是正四品,相当于清闲职位。

  侯恂此前担任的军务参赞一职虽不知品级,却能常伴刘升左右,参赞军机,有那么点类似大明阁臣。

  侯恂立功没升赏,反而给了正四品的清闲职位,如何让人不奇怪?

  刘升注意到侯恂神色变化,知道引起了误会,便笑着解释道:“我崋部不同大明,重视外交,所以鸿庐寺地位也将大大提升。

  别的不说,这鸿庐寺卿品级将比照大明六部尚书,为正二品。侯先生神色不愉,莫非对此职不满意?”

  侯恂一听,这才知道他误会了,当即作揖高声道:“臣领旨谢恩!”

  刘升又看向侯方域,“侯方域亦有功劳,孤给你两个选择,一是到南京警备军担任团参谋,二是到鸿庐寺为文官。你要选哪个?”

  侯方域原本自认为有些军略,或许能武定乾坤,可经历了茅山、归德两次劝降事件,每次都要辛苦赶路,去了还冒生命危险,早就让他怕了,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军旅。

  于是道:“微臣想到鸿庐寺任职。”

  “那便先担任鸿庐寺主司宾署丞吧。”

  侯方域记得大明司宾署署丞只是个正九品的末流小官,虽不知在崋部该官职提到了几品,但想来高不到哪儿去,心里有些不快。

  可他是万万不敢在刘升面前表露出来的,也不想去当什么警备军团参谋,于是作揖应道:“微臣领命。”

  刘升又道:“南京应该也有鸿庐寺吧?侯先生接下来便要收拢南京鸿庐寺有用之才——尤其是那些熟知各国情况、懂得各国语言文字的官员、吏员。”

  侯恂听出刘升确实重视鸿庐寺,当即大声应道:“臣遵旨!”

  大明对海外各国邦交,有相当部分都在南京进行。

  所以南京鸿庐寺人才绝对不少,只不过这些人才,昔日在大明可能只是末流小官乃至吏员,不受重视。

  另外,这些小官、吏员大多数都是南方人,甚至就是南京人。

  刘升相信,只要这些人知道他对鸿庐寺的重视,再加上待遇、官职品级的提升,绝大多数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崋部效力。

  嘱咐完鸿庐寺的事,刘升便让侯恂、侯方域退下,这才看向梁以樟。

第316章 南京变(四)

  梁以樟的履历刘升已经了解,知道这是个人材,尤其在练兵、剿匪、守城方面。或许还有别的才能,只是还没展现出来。

  “梁先生是哪年生人?”

  “万历三十六年。”

  刘升心中换算了下,也就是1608年,今年三十四五岁了。

  “听说梁先生还有两位兄弟,在保定并称‘三梁’?”

  “是。”梁以樟应道,“家兄在清苑奉养父母,三弟尚在读书。”

  “梁先生此番投崋,家中准备如何安排?”刘升是想将梁以樟兄弟、父母都接过来,虽然有些困难,但未必不能办到。

  梁以樟道:“归德府已传出在下死讯,清苑家人应是无忧。但今后在下将化名张隐,还请大王成全。”

  见梁以樟没有见兄弟、父母都接过来的想法,刘升也不勉强,点头答应。

  随即谈起对梁以樟的安排,道:“孤原本想任命梁先生为虎贲卫团参谋,但如今军务院参谋部下有观察使一职,更适合梁先生。”

  “敢问大王,这观察使有何职责?”

  “奉命观察某军,查其战备、纪律、风气、将士素养,拟章汇报给参谋部参考。

  孤准备在南京再编练两个师的警备军,需先设一观察室巡查、督促。

  梁先生初来乍到,又通军略,恰好可以借此机会熟悉我军条例制度等事务。”

  梁以樟确实对军事感兴趣,很想尽快了解崋军详情,觉得这个职位挺适合他,也不问官职高低,当即拱手道,“微臣领命。”

  刘升微笑道:“我崋部,凡军务院任职者,皆为将领,只不过有文职将领、武职将领之分。参谋部下观察使为文职少校,这一点梁先生可介意?”

  梁以樟对成为武将并无抵触,更别说崋部文职将领其实更类似大明领兵的文官。

  于是应道:“微···末将并不介意。”

  “这便好。”

  梁以樟离开紫禁城,便得知崋部已为他安排了公房,妻子等家人都已经入住进去。

  所谓公房,所有权属官府,只不过让他们免费居住,待将来到别处任职,房屋便要退给官府。

首节 上一节 332/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