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331节

  “回大王,正式兵员已招满一个团,另外还发展了一千多编外眼线。”

  刘升微微点头,又问:“若要调查南京城乃至整个应天府的粮商底细,绣衣卫需要几日功夫?”

第314章 南京变(二)

  白晓生一咬牙道:“南京城需要三日,若是整个应天府,至少需要七日。”

  “好,南京这边我就给你三天时间,应天府我给十日。务必调查清楚所有大粮商底细,一个不得错漏!”

  “末将领命!”

  “下去吧。”

  “末将告退。”

  待白晓生退出奉天殿,刘升不禁用手指敲着御案沉思起来。

  上午章旷来汇报,说城中这段时间粮价日日攀升。

  一旬之前,米价还是半钱银子每升,等于三两多每石,虽然比前几年的每石二两要高出不少,但还不算夸张。

  毕竟是春上,此前崋军占据了湖广与明军交战,四川、湖广粮食难以运到江南来,粮价上涨一些实属正常。

  然而,随着崋军接掌南京城,粮价先是迅速回落到二两多银子每石一段时间,然后就开始持续上涨。

  因为每日上涨的幅度都很小,开始并没有让百姓紧张,也未引起恐慌,章旷等南京官员自然就没注意到。

  待到前日有百姓在粮铺前闹事,章旷才注意此事,随后粗略调查一番,这才发现粮价已持续上涨十几日,已涨到近一钱银子每升,也即是六两每石的高价!

  南京城中已经有很多百姓靠借债买米度日!

  南城内外(内城、外城、城郭)有上百万人口,一旦粮食供给不足,绝对会出大问题!

  章旷汇报此事后,刘升立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虽然粮价貌似自然小幅上涨,可刘升还是觉得其中有问题。

  毕竟崋军拿下南京城前,南京粮食主要依靠太湖周边诸府,以及江西、浙江、福建、两广及海外供给。

  如今崋军接掌南京,不仅湖广粮食能运来,四川的也可以(大明官府禁不住走私、管不住四川粮商)。

  这种情况下南京粮价只回落几日就一路上涨,若说没人在其中捣鬼,刘升是绝不肯信的。

  所以他才让绣衣卫调查南京城以及整个应天府的大粮商底细。

  章旷还未走,见刘升一时沉思不语,便道:“大王,要查清这件事是哪些人在背后搞鬼,恐怕并不容易。

  当前要务还是尽快平抑粮价——已经有很多百姓吃不起饭了。”

  “应天府库还有多少粮食?”

  章旷道:“微臣已统计过,应天府掌握的府仓及各类粮仓囤积的粮食加在一起,也才十三万石。”

  十三万石粮食听着虽多,可相比南京百万人口,十几万军队,完全不够看。

  以120万人口、平均每人每天三斤米粮计算,每天都要吃掉近两万石粮食!

  如果只靠应天府掌握的粮食支撑,即便减少人均口粮,最多也就能撑个十来天。若搞不好,仅五六天百姓就会闹起来。

  事实上,南京承平数百年,大明官府早已没了粮食保障能力,南京百万人口的口粮全靠大粮商供应。

  如今这些大粮商竟然暗戳戳地搞鬼,虚抬粮价,让刘升如何不怒?

  再考虑到应天府掌控的粮食不足,刘升觉得是时候让某些人看看他刘某人的屠刀了。

  不然的话,这些人就不知道他的刀有多锋利。

  想到这里,刘升让侍卫去将才离开没多久的白晓生叫了回来。

  “绣衣卫如今对南京大明勋贵的罪证掌握了多少?”

  白晓生略微犹豫,道:“还不算多。”

  事实上,白晓生这段时间主要忙于组建绣衣卫、安插编外眼线等事,在收集南京大明勋贵罪证一事上进度并不快。

  南京大明勋贵皆根系庞大,与各种势力勾结,绣衣卫人手不足,查起来很需要些时间。

  刘升也知道绣衣卫组建不久,不能要求太高,便道:“你下去后,将够得上抄家的勋贵罪证都整理一番,交上来。再留出一哨人手,准备配合亲卫军抄家。”

  “末将领命!”

  “另外,李唯七若是回来了,让他立即来见我。”

  “是!”

  李唯七作为绣衣卫统领,却是去其他省选拔绣衣卫骨干,以及安插眼线去了。

  这件事关乎绣衣卫的情报搜集能力,他必须亲自去做才放心。

  若是李唯七在南京,以其能力和经验,不论是搜集大明勋贵罪证,还是探查大粮商底细,速度都能更快点。

  待白晓生离开后,章旷道:“大王是准备抄缴南京大明勋贵的财产以补充粮食?”

  “不错。”

  章旷倒没有觉得这么做不该。

  他虽然是士绅家庭出身,可当年上任沔阳知州后,着力去做的事情中便有打击当地豪强。

  所以他很清楚,地方豪强势力强了,不仅百姓会受到更多剥削、压迫,便连官府的权利都会被侵蚀。

  崋部若立国,必然会诞生一大批勋贵,瓜分利益。倘若还让大明勋贵大规模保留财产,哪里有土地、房产、钱粮等分给崋部的勋贵?

  更别说如今刘升是要抄大明勋贵的钱粮来平抑粮价。

  此事他举双手赞成!

  但他也有忧虑,沉吟着道:“微臣只怕那些勋贵家中也没多少粮食。”

  崋部如今不缺钱,缺的是粮食,尤其是在南直隶缺粮。

  想到这里,章旷又道:“大王,南京户部督管江南钱粮,必然对各地粮仓底细有一定了解,或可请张慎言、倪思辉、张有誉来商议此事。”

  张慎言此前兼着南京户部尚书,倪思辉、张有誉则是南京户部左右侍郎。

  刘升道:“张慎言不愿归降,会帮我们出谋画策?”

  章旷道:“藐山先生虽死忠大明,但也爱惜百姓。微臣相信,他若知道南京粮食危机,定会建言献策。”

  至于倪思辉、张有誉,都已经降了崋,只不过刘升还不了解这两人,也就没想好怎么安排。

  如今正好借此事了解下。

  刘升当即让侍卫去传张慎言三人。

  按崋部的规矩,张慎言不愿意投降,该罚作苦役的。但他年纪太大,又有病在身,刘升便下特旨,免了他的苦役,软禁在其南京寓所中。

  等张慎言三人来到奉天殿,了解到南京粮食危机后,张慎言先开口道:“奸商虚抬粮价,阁下只需严令禁止,再抓一两家严惩,以儆效尤,即可摆平,何须问我?”

  刘升一听笑了。

  这张慎言言语中说是不需要问他,却先将他处理此事的“建议”说了,当真是口是心非。

  随即刘升又略感失望。

  因为张慎言的建议太过传统了,算是轻拿轻放,并不是他想要的。

第315章 南京变(三)

  原大明南京户部左侍郎倪思辉乃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如今已六七十岁,垂垂老矣。

  倪思辉降崋,主要是为了保全亲族——他是徽州祁门人。

  因年纪大了,即便已失节仕崋,他也不愿太过冒头,于是跟在张慎言后面道:“张公所言甚是,大王只需严令禁止商人虚抬粮价,惩治一二无良商家即可。”

  刘升对倪思辉也感到失望,再看其须发花白、站到殿内都要打瞌睡的样子,决定回头放这人回乡养老算了。

  他又看向原南京户部右侍郎张有誉。

  此人是常州府江阴人,降崋虽然也有部份原因是为了宗族,可态度却比倪思辉要积极。

  最重要的是这人还算“年轻”,天启二年进士,今年才53岁。

  另外张有誉履历也不错,先后历任知县、户部主事、芜湖税官、知府、按察副使、按察使、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务。

  政绩不错,有廉洁之名,而且好几个官职都有“督粮”之责。

  此前大明南京户部督办江南税赋、漕粮等事,也是此人负责主要事务。

  刘升隐约记得,似乎历史上弘光朝廷的户部尚书就是张有誉。

  其既非东林党,也非阉党,能被双方认可,担任户部尚书之职,在督办钱粮事务方面肯定是有些本事的。

  见刘升望来,张有誉出声道:“张公所言固然是一方面,但还需提防奸商以亏损为由,不再向南京运送粮食。

  如今南京百万人之口粮皆依赖诸多粮商,实是授人以柄。所以,若想从根子上解决粮食危机,还需崋部掌控足够的粮食。”

  刘升道:“如今我崋部已掌控湖广,四川也有粮商顺江而下。但是此前四川、湖广粮食运往东南也多依赖粮商,彼辈恐怕与南京粮商也有所勾结。

  即便我崋部要掌控四川、湖广之粮食,也需要一定时间。若南京粮商在这段时间闹出大乱,便只能靠东南粮食支持。

  敢问静涵(张有誉号)先生,江南地区存粮可够南京坚持一个月?”

  刘升并不忌讳以武力获得粮食。

  他怕的是动了武,还搜剿不到足够的粮食。

首节 上一节 331/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真不想穿到后宫文啊

下一篇:娱乐:让你拍恋综,你气疯白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