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小农民 第393节
传说当年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
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
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
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
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的风俗。
张峰完老爷子说的故事后,笑着摇摇头。
“呵呵,小峰怎么摇头了??”看到张峰的摇头的动作,柳奶奶笑着问道。
“没啥!我只是觉得当时的义军肯定没有那么军纪严明,古代各朝各代的农民义军都是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乱军所过之处,犹如蝗虫过地,几乎都是家破人亡……”张峰苦笑着说道。
“啊,不是吧?不是说义军都是正义之师的吗?”依依惊讶的问道,因为电视中都是这么演的呀!
“呵呵,那怎么可能!小峰说的很对,古代的起义军军纪都不是很好,即使是朱元璋的红巾军那也不知杀过多少无辜的人,当年还屠过城呢!”老爷子笑着解释道。
“那,那怎么和电视上的不一样呢?”依依还是有些敢相信,因为课本上和电视上都不是这么说的呀。
“电视那是当然不可能了,要是专写些烧啥掳掠的场景,估计审查的时候就通不过,而且义军军纪严明,也更加符合大家的价值观。”老爷子笑着说道。
“古代的军队那就是比烂,只要义军比朝廷的军队好好,那在造反成功后,肯定会留下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美名,成王败寇自古都是如此。”张峰也笑着补充道。
艾草在县城也有人长期收购,在过去几年,村里的艾草几乎都被村民们搜刮一空,只有更远的山林里才零星的遗漏一些。
但随着这几年大家的生活的好转,村边的艾草也渐渐多了起来。
大家走了没多久,刚进入后山,就在路边的荒山上见到了艾草的踪迹。
“咦!爷爷奶奶你们看,那边就有几株艾草呢!”张峰眼尖,一下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艾草,颇为惊喜的叫道。
“不错,不错,咱们运气还真好,刚一进山就遇到了艾草,哈哈哈哈……”老爷子定睛一看,顿时开心的笑了起来。
依依和奶奶也很开心,没想到刚走进后山就有了收获。
第六百二十一章青青河边草(2/2)
“呵呵,是艾草的叶子也可以做不少的美食呢!”几人一边向山上走去,老爷子一边笑着说道,
“它可以做青团是吧??”张峰想起前不久刚看的一个综艺节目,上面就有人做过。
“咦,小峰居然也知道?”老爷子非常诧异,因为在本地用艾草做吃的几乎没有。
“我也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张峰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要是在以前,张峰还真的一点儿也不知道。
“呵呵,不错,艾草不仅可以做各种青团,还可以和糯米面做成糯米青糍,清明果……等等。”老爷子笑着点点头道。
“清明果??爷爷清明果是什么东西呀??”依依好奇的望着爷爷问道。
清明果是通过采集田间的艾蒿清洗捣烂挤压取汁,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匀揉和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的米粉类软式点心。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
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那清明果和糯米青糍不是差不多么??”听完爷爷说的故事后,依依再次问道。
“呵呵,是差不多,它们用的材料都一样,只是叫法和形状等等不一样而已。”老爷子笑着说道。
对于他老人家来说,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大厨,要是对各地的风味小吃都不了解,那怎么可能。
因此以前老爷子每年都会专门抽一两个月,到各个美食聚集地体验,和当地的大厨们交流美食经验。
无论生意都么的忙,老爷子的交流一直都没断过,这也是老爷子的厨艺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原因。
不过自从退休后,老爷子就再也没有外出过,只是偶尔通过电话,和外地的朋友交流。
“柳老爷子,小峰你们这是上山摘艾草呢??”就在这时,跑山爷正抱着一大把艾草从不远处走来,笑呵呵的向大家打着招呼。
“是啊,顺便进山走走,就当散散步。”老爷子笑呵呵的对着跑山爷说道。
“跑山爷您也来摘艾草?”
“呵呵,明天不就是端午节了么,这东西家家户户可都少不了!”跑山爷笑了笑,
在农村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更加浓烈,艾蒿、菖蒲,还有粽子该有的都要有,这些几乎都必不可少,因为这是大家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对了跑山爷,不知咱们村里哪里有菖蒲啊?”就在这是,张峰立马向经验丰富的跑山爷问道。
要说全村谁对山里最熟悉,当然非跑山爷莫属,他老人家在山里转悠了一辈子,哪里有什么药材,哪里有什么山珍,都一清二楚。
“呵呵,我说你小子真是糊涂!菖蒲这山里怎么会有,村口的水田边不就有不少么?”跑山爷看了张峰一眼,然后笑着摇摇头说道。
菖蒲一般都生长在河边沼泽等水分充足的地方,因此村口的打邦河边就生长了不少。
只是平时大家都没有太过留意,所以一时间就没想起来。
经过跑山爷这么一提醒,张峰顿时恍然大悟,终于有了印象,仔细想想村口的河边和水田边,都有不少,只是平时没太在意罢了。
“嘻嘻,疯子,你常在河边走,居然都不知道!”看到张峰这么迷糊,依依笑嘻嘻戏谑的说道,
“嘿嘿,这不是灯下黑,我一时忘了吗?”张峰也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
……
“呵呵,那你们忙,我先回去了啊!”
“行,跑山爷您慢走!”
“跑山爷再见!!”
看到大家慢条斯理的样子,跑山爷在心里笑着摇摇头,作为一个农村人,跑山爷可没这么悠闲,性子天生就急,即使天性散漫,只要经常干农活,也会锻炼出急性子来。
大家挥挥手告别了跑山爷,就开始割艾草,端午节悬挂的艾草都需要很长,大约一米左右,这样就需要从根部割断。
“爷爷,这些应该够了吧??”依依暗暗的数了数,大家已经割了十来根。
“呵呵,行,这些艾草够了,不过咱们在摘一些艾蒿叶子回去,到时我和你奶奶给你们做糯米青糍!”老爷子看着自家孙女和张峰,笑呵呵的说道。
“嘻嘻,谢谢爷爷!!”依依连忙笑着,开心的说道,老爷子做的小吃那可非常的美味。
张峰也非常开心和好奇,还真没吃过艾草做的美食呢。
虽然从小就知道艾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的村民夏天还特地摘艾草回去,当做草药喝,但自己一点儿都没吃过。
最后爷孙几人采摘了一大袋艾草这才满意的打道回府。
放下了艾草,大家继续出发,向村口的打邦河走去,因为这里还有大家需要的蒲草。
“呀,爷爷这就是菖蒲啊?”来到小河边,当依依看到河边的郁郁葱葱的菖蒲后,顿时眼熟的不行。
“呵呵,怎么样?非常眼熟吧??”老爷子笑呵呵反问道。
“对啊,好像经常在哪儿看到!”依依瘪着嘴,想了想,似乎又想不起来在哪儿看到过。
“你这丫头真是,咱们家的小区里的绿化带里不就有许多么?”柳奶奶白了孙女一眼,笑着摇摇头道。
“嘻嘻,我这不是忘了么……”
依依笑着的吐了吐舌头,对着大家做了个鬼脸,真是可爱。
“呵呵……你这丫头……”爷爷奶奶忍禁不禁的笑了起来。
看到这里,张峰感觉一股暖流,流过了自己的心田,觉得这样的日子就是一种幸福。
第六百二十二章包粽子(1/2)
中午!
两家人聚在张峰家里,一起热热闹闹的包粽子,为明天的端午节做准备。
“小峰你来生活,我来炒糯米!”老爷子准备亲自动手。
“好!”张峰笑着点点头,包粽子自己也不是很熟悉,以前只是看到母亲做过,并没有亲自做过。
青山的粽子和外面的粽子有很大的差异。
青山的粽子叫做灰粽,需要用草木灰一起制作,这样的做出的粽子,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只有亲自吃过的人才知道它的美味。
青山灰粽的做法也比较讲究。
首先就是洗柊叶
张峰家的粽叶选的是当地的柊(zhong 一声)叶,前几天刚从二牛叔家地里收割的,还比较新鲜。
不错,粽叶也分新鲜的和烘干的两种,像最近是柊叶繁盛的时期,用的都是新鲜的柊叶。在秋冬时,就需要把新鲜的柊叶烘干来用。
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
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
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
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的风俗。
张峰完老爷子说的故事后,笑着摇摇头。
“呵呵,小峰怎么摇头了??”看到张峰的摇头的动作,柳奶奶笑着问道。
“没啥!我只是觉得当时的义军肯定没有那么军纪严明,古代各朝各代的农民义军都是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乱军所过之处,犹如蝗虫过地,几乎都是家破人亡……”张峰苦笑着说道。
“啊,不是吧?不是说义军都是正义之师的吗?”依依惊讶的问道,因为电视中都是这么演的呀!
“呵呵,那怎么可能!小峰说的很对,古代的起义军军纪都不是很好,即使是朱元璋的红巾军那也不知杀过多少无辜的人,当年还屠过城呢!”老爷子笑着解释道。
“那,那怎么和电视上的不一样呢?”依依还是有些敢相信,因为课本上和电视上都不是这么说的呀。
“电视那是当然不可能了,要是专写些烧啥掳掠的场景,估计审查的时候就通不过,而且义军军纪严明,也更加符合大家的价值观。”老爷子笑着说道。
“古代的军队那就是比烂,只要义军比朝廷的军队好好,那在造反成功后,肯定会留下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美名,成王败寇自古都是如此。”张峰也笑着补充道。
艾草在县城也有人长期收购,在过去几年,村里的艾草几乎都被村民们搜刮一空,只有更远的山林里才零星的遗漏一些。
但随着这几年大家的生活的好转,村边的艾草也渐渐多了起来。
大家走了没多久,刚进入后山,就在路边的荒山上见到了艾草的踪迹。
“咦!爷爷奶奶你们看,那边就有几株艾草呢!”张峰眼尖,一下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艾草,颇为惊喜的叫道。
“不错,不错,咱们运气还真好,刚一进山就遇到了艾草,哈哈哈哈……”老爷子定睛一看,顿时开心的笑了起来。
依依和奶奶也很开心,没想到刚走进后山就有了收获。
第六百二十一章青青河边草(2/2)
“呵呵,是艾草的叶子也可以做不少的美食呢!”几人一边向山上走去,老爷子一边笑着说道,
“它可以做青团是吧??”张峰想起前不久刚看的一个综艺节目,上面就有人做过。
“咦,小峰居然也知道?”老爷子非常诧异,因为在本地用艾草做吃的几乎没有。
“我也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张峰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要是在以前,张峰还真的一点儿也不知道。
“呵呵,不错,艾草不仅可以做各种青团,还可以和糯米面做成糯米青糍,清明果……等等。”老爷子笑着点点头道。
“清明果??爷爷清明果是什么东西呀??”依依好奇的望着爷爷问道。
清明果是通过采集田间的艾蒿清洗捣烂挤压取汁,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匀揉和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的米粉类软式点心。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
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那清明果和糯米青糍不是差不多么??”听完爷爷说的故事后,依依再次问道。
“呵呵,是差不多,它们用的材料都一样,只是叫法和形状等等不一样而已。”老爷子笑着说道。
对于他老人家来说,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大厨,要是对各地的风味小吃都不了解,那怎么可能。
因此以前老爷子每年都会专门抽一两个月,到各个美食聚集地体验,和当地的大厨们交流美食经验。
无论生意都么的忙,老爷子的交流一直都没断过,这也是老爷子的厨艺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原因。
不过自从退休后,老爷子就再也没有外出过,只是偶尔通过电话,和外地的朋友交流。
“柳老爷子,小峰你们这是上山摘艾草呢??”就在这时,跑山爷正抱着一大把艾草从不远处走来,笑呵呵的向大家打着招呼。
“是啊,顺便进山走走,就当散散步。”老爷子笑呵呵的对着跑山爷说道。
“跑山爷您也来摘艾草?”
“呵呵,明天不就是端午节了么,这东西家家户户可都少不了!”跑山爷笑了笑,
在农村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更加浓烈,艾蒿、菖蒲,还有粽子该有的都要有,这些几乎都必不可少,因为这是大家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对了跑山爷,不知咱们村里哪里有菖蒲啊?”就在这是,张峰立马向经验丰富的跑山爷问道。
要说全村谁对山里最熟悉,当然非跑山爷莫属,他老人家在山里转悠了一辈子,哪里有什么药材,哪里有什么山珍,都一清二楚。
“呵呵,我说你小子真是糊涂!菖蒲这山里怎么会有,村口的水田边不就有不少么?”跑山爷看了张峰一眼,然后笑着摇摇头说道。
菖蒲一般都生长在河边沼泽等水分充足的地方,因此村口的打邦河边就生长了不少。
只是平时大家都没有太过留意,所以一时间就没想起来。
经过跑山爷这么一提醒,张峰顿时恍然大悟,终于有了印象,仔细想想村口的河边和水田边,都有不少,只是平时没太在意罢了。
“嘻嘻,疯子,你常在河边走,居然都不知道!”看到张峰这么迷糊,依依笑嘻嘻戏谑的说道,
“嘿嘿,这不是灯下黑,我一时忘了吗?”张峰也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
……
“呵呵,那你们忙,我先回去了啊!”
“行,跑山爷您慢走!”
“跑山爷再见!!”
看到大家慢条斯理的样子,跑山爷在心里笑着摇摇头,作为一个农村人,跑山爷可没这么悠闲,性子天生就急,即使天性散漫,只要经常干农活,也会锻炼出急性子来。
大家挥挥手告别了跑山爷,就开始割艾草,端午节悬挂的艾草都需要很长,大约一米左右,这样就需要从根部割断。
“爷爷,这些应该够了吧??”依依暗暗的数了数,大家已经割了十来根。
“呵呵,行,这些艾草够了,不过咱们在摘一些艾蒿叶子回去,到时我和你奶奶给你们做糯米青糍!”老爷子看着自家孙女和张峰,笑呵呵的说道。
“嘻嘻,谢谢爷爷!!”依依连忙笑着,开心的说道,老爷子做的小吃那可非常的美味。
张峰也非常开心和好奇,还真没吃过艾草做的美食呢。
虽然从小就知道艾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的村民夏天还特地摘艾草回去,当做草药喝,但自己一点儿都没吃过。
最后爷孙几人采摘了一大袋艾草这才满意的打道回府。
放下了艾草,大家继续出发,向村口的打邦河走去,因为这里还有大家需要的蒲草。
“呀,爷爷这就是菖蒲啊?”来到小河边,当依依看到河边的郁郁葱葱的菖蒲后,顿时眼熟的不行。
“呵呵,怎么样?非常眼熟吧??”老爷子笑呵呵反问道。
“对啊,好像经常在哪儿看到!”依依瘪着嘴,想了想,似乎又想不起来在哪儿看到过。
“你这丫头真是,咱们家的小区里的绿化带里不就有许多么?”柳奶奶白了孙女一眼,笑着摇摇头道。
“嘻嘻,我这不是忘了么……”
依依笑着的吐了吐舌头,对着大家做了个鬼脸,真是可爱。
“呵呵……你这丫头……”爷爷奶奶忍禁不禁的笑了起来。
看到这里,张峰感觉一股暖流,流过了自己的心田,觉得这样的日子就是一种幸福。
第六百二十二章包粽子(1/2)
中午!
两家人聚在张峰家里,一起热热闹闹的包粽子,为明天的端午节做准备。
“小峰你来生活,我来炒糯米!”老爷子准备亲自动手。
“好!”张峰笑着点点头,包粽子自己也不是很熟悉,以前只是看到母亲做过,并没有亲自做过。
青山的粽子和外面的粽子有很大的差异。
青山的粽子叫做灰粽,需要用草木灰一起制作,这样的做出的粽子,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只有亲自吃过的人才知道它的美味。
青山灰粽的做法也比较讲究。
首先就是洗柊叶
张峰家的粽叶选的是当地的柊(zhong 一声)叶,前几天刚从二牛叔家地里收割的,还比较新鲜。
不错,粽叶也分新鲜的和烘干的两种,像最近是柊叶繁盛的时期,用的都是新鲜的柊叶。在秋冬时,就需要把新鲜的柊叶烘干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