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实世界得道成仙 第38节
陈景点了点头:“既然如此!!弟子向更优秀者学习,又有什么问题?度己为小乘,度人方为大乘,若弟子只求自己一人掌握真法,未免与祖师西天取经的理念不符。”
法济和尚冷道:“你说的好听,可惜宣扬伪法非但不是功德,是业,罪业。”
陈景也不与法济和尚辩驳,继续开口道:“弟子愿意一力担下这份罪业,师父你觉得唯识宗想要再次兴盛,需要什么条件?出现第二个玄奘祖师,那么等第二位玄奘陨落,然后唯识宗又支离破碎?”
“弟子或许能找到一条路,以真法胜伪法,能让唯识宗大兴!”
唯识宗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传真法,那就是非人人皆可成佛,将普罗大众排除于门外,不会有香火信仰,注定被尊佛性流派打压的抬不起头。
隐瞒真相,那么和尊佛性流派何异,还能叫唯识宗吗?
法济本来只是想将千叶引回到正路,此刻听陈景口出狂言,脸上不禁浮现几分嗔怒:“一千多年无人能办到的事,你入门尚不足四个月,未闻真经,不修正法,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第52章 天下无佛
大兴!
唯识宗!
这两个词压根就不沾边。
陈景花一百万购买唯识宗原型资料,自然清楚唯识宗不适合传教。
不过事无绝对,兴,衰这种事本来就是相对。
面对法济和尚怒火,陈景不急不慌道:“唯识宗核心是佛学进阶知识,曲高而和寡,教派之争与唯识宗天然不契合,当然也不可能是尊佛性流派的对手。”
“只要佛教兴盛,唯识宗就不可能胜过尊佛性流派,但若是没有佛教呢?”
语不惊人死不休,法济和尚脸色大变,难以置信惊道:“你想要灭佛?”
“师父,你老人家稍安勿躁,佛又灭不掉,能被灭掉的只是佛教。”
陈景利用佛宗气度压下法济,开口解释道:“唯识宗修的其实是佛学,是佛家,其实和佛教关系不大,立根的土壤是精通佛学,欲求索佛学更高境界的精英。”
“唯识宗看似与传播佛学的佛教密不可分,其实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唯识宗钻研佛学是佛家没有错,但大乘讲究度人,就必须把法广传世人,自然也属于佛教。
若不是真法落入尊佛性流派,会让唯识宗传法更艰难,唯识宗愿意把真法传给任何能修成此法之人。
法济和尚开口道:“若无佛教,何来精通佛学者,唯识宗又何来立根土壤?”
陈景走到神台下蒲团坐下,问道:“你老可觉得佛道儒三教,哪一教最兴盛?”
法济按捺住心中嗔怒,深吸一口气回道:“佛,信众最多!”
陈景点头之后又摇了摇头:“其实并不是佛教最兴盛,是三教其实就只剩下佛教而已。”
“教者,教化也,若已经将思想传达给世人,教派其实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教为都是学说成熟诞生教派,教派最初的目标,无疑是将自家思想传给天下人,目标自然也是天下人。”
“天下人生生死死,信教者不如传教者,最有价值的目标无疑是权势最高的人——皇帝,三教的第一传教目标都是皇帝,”
“将教派所传达的思想称为家,一开始家与教兴衰与共,一旦教派经历过一次大兴之后,就变成家兴则教衰,教兴则家衰。”
法济和尚陷入短暂沉思,开口道:“教兴家衰,伱何以为证?”
陈景知道法济已经动摇,推出蒲团示意坐下细说,继续开口道:“以另外两教为例,儒教最成功,其教义与君王相契合,传教一人,将儒学融合一个阶级,上行下效,顺带着将思想仁、礼、信、君子等思想传达给世人,儒家从一开始就达成了目的,所以儒教几乎没有存在感。”
“道家无为是治世之道,但与君王并不契合,更不能和统治阶级融合,民为世之主,也算找到根基,奈何民不读书,传教无比艰难,也是自上而下的策略传教。”
“道教经过多次兴衰后,道家也成功将无为,上善若水,太极阴阳辩证等思维融入到教化,凡与世事有关,无论说书先生讲的话本,历史正文,以及乡间传诵的八卦,无不承载着一角道经。”
“道家将思想成功刻录到每个人思维模型之中,道教因此也名存实亡,不再履行传教之职,成为一个给民众提供信仰,以及一群修习破限道学道学家汇集的场所。”
“…………”
陈景言尽于此,戛然而止没有谈及佛教。
望向神台上斑驳的大乘天像,留给法济和尚足够的思考时间。
法济和尚盘坐在蒲团垂目观心,陷入悠久悠久的沉默。
身为一名佛门弟子,从未听到过如此离经叛道的理论。
三教中的两教已经功成身退,只剩下佛教还未功成,欲兴唯识宗,需先灭佛教,简直是…………危言耸听。
法济和尚想要找出陈景理论中的漏洞,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攻讦的点,自己转瞬之间就找到答案。
“原来如此,佛家是三教唯一的外来户,将佛学改造为适合东土的学说,又花费了不少时间,一步慢,步步慢,等到学说成熟成教,第一次大兴在魏晋时期,第二大兴在唐。”
“虽然不似儒家学说契合君王,但如道家一般,几经沉浮也足以完成传教。”
“只是佛教僧众心思不再纯粹,如今佛教其实根本不想教衰家兴,打禅机,猜谜语,故意让基础佛学都变得晦涩难懂,真伪难辨,维持着教兴家衰的局面。”
“只需将佛学思想传给世人,让佛教灭,自然就是唯识宗大兴的时候,使求法之人得真法,正法。”
“大兴为亡,这倒是很契合道家的思想,还真是深入人心啊!”
良久之后,法济和尚睁开眼眸,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作为一名唯识宗弟子,发觉只需要小小切割一下,抛开本来就没有感情的佛教立场,还是很好接受这一套理论。
急不可耐问道:“该如何让佛教大兴而亡?”
陈景收回视线,平淡回道:“弟子其实已经在做了!”
“尊佛性流派打算以假吞真,何妨向他们学习一下,来一个以真吞假。只要弟子能成为佛教高僧大德,上行下效,推行废除谜语、禅机,自然而言能够达成目的。”
法济和尚心头莫名一震,这才将陈景日日去经堂听法的反常行为联系起来,眼中喜色转哀:“知真法而宣伪法,这是业,罪业,滔天罪业,你才入门三个月啊!为师看到唯识宗大兴的机会,愿承受业火煅烧,以此身为祭为你铺平道路。”
陈景知道法济和尚是真为千叶好,开路者,其实下场都不怎么好,还是摇了摇头挤出微笑道:“弟子早就说了,愿意一力承担这份罪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而且不是弟子看不起你,论卖相,你还真比不过弟子,哪怕是放下心中的坚持,有生之年能有几分希望成为能影响整个佛教的高僧?”
法济猛然惊觉,千叶仅用一个月就从一名小沙弥,成为有口皆碑的顿悟高僧,一阵无力感袭来,合眸感叹:“原来为师帮你承担这份罪业的资格都没有啊。”
第53章 法济传法
次日,清晨。
迦兰寺,大乘天殿。
神台玄奘神像身姿挺拔坚毅,神态庄严,岁月洗刷使外表变得斑驳,却仍不失雄浑之气。
听完陈景提出灭佛大兴论,法济和尚就决定结束考察期,提前七八年将千叶正式收入唯识宗。
一大清早,法济和尚掸去神像上的灰尘,将神殿打扫的一尘不染。
抬头凝视神像片刻,感觉神像散发的气息与千叶相似,气机牵引让人心情变得空彻宁静。
转过头,对跪在蒲团的千叶开口道:“今日为你受戒皈依,须知唯识宗有四重戒,第一戒,自叹己德,毁疵他人。”
“第二戒,惜财不施,吝法不说。”
“第三戒,恼害不解,谏谢不受。”
“第四戒,谤菩萨藏,信相似法。”
“你情况比较特殊,此四戒知道就够了!就无需立誓持了!”
第一戒,就是不能自夸标榜圣德,也不能毁疵他人,找到别人的漏洞攻讦,防止唯识宗与尊佛性流派正面交锋?
第二戒,不吝财,不吝法,是大乘核心教义,不过因为特殊情况,修仙界唯识宗门人后者都没能遵守。
第三戒,意思是不能把自己困于烦恼之中,算是劝唯识宗门人想开一点?
第四戒,不能宣言伪法,自己也不能信伪法,劝诫门人不与尊佛性流派同流合污?
这四条戒律陈景自知都很难遵守,选择沉默没有说话。
法济和尚则拿出一衣一钵,开口道:“今此衣钵是汝自己有否?”
陈景这一次终于能说话,回道:“有!”
迦兰寺就剩一个老和尚,一切从简,反正唯识宗也没有严苛的戒律,省去了三师七证,且仅准备了一衣一钵。
走完流程,法济和尚点燃三柱香,插在神台香炉敬拜道:“唯识宗弟子法济敬拜祖师,今迦兰法脉有记名弟子千叶,勤勉聪慧,品行端正,心有宏愿,欲收为真传皈依我佛,望祖师准许。”
说罢,法济取出两块角状木块扔出,啪嗒两声落在地上。
这是打卦用的筊杯,与木鱼一样都是源自道教,不过三教都有使用。
法济见筊杯呈一阴一阳,掷出想要的答案,就没有再扔第二次。
由于不立誓持戒,因此省略脑袋上烫戒疤的环节,快速完成皈依的流程。。
“…………”
仪式结束,法济打开神台一个暗格。
掏出第四本经书,封面上写着五个字:《无畏狮子印》。
陈景接过经书随意翻看一页,上面画着一头威严的狮子观想图,开口问道:“这是真法?”
法济和尚点了点头:“不错!这就是唯识宗真法,不过迦兰寺只获得部分传承。”
“唯识宗又叫做法相唯识宗,无畏狮子印是关于法相的修持法,秘籍只纪录了部分内容,另外还有禅定法、狮子印法书上都没有,由历任师长口口相传。”
法相!
上一篇:污秽修仙:我靠功德系统捅破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