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153节

  偏偏又不是军事用途航天器无法以各种理由制裁,所以在艰难的挣扎过后,虽然今年在航天领域的支出已经超过千亿美元,国会还是咬着牙又批准了新计划:

  NACA需要开展人工重力航天器研究。

  (本章完)

第239章 问题

  “FGD,HGD?”

  依然停留在京城的林炬微张着嘴,看着国内转载的报道。

  9月8日,NACA对外宣布再后续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以及载人火星任务中,将使用人工重力飞船,重力可在0.3G至1G间进行自由调整。

  刚看到这些内容的林炬大为震惊,以为NACA又拿出了什么不为人知的黑科技,结果……

  绳缆连接,自由调节,这产生重力的方式也太朴素了吧!

  真的会有宇航员愿意待在小罐子里被人甩来甩去?

  猎户座飞船也就罢了,星舰什么鬼。

  报道里还有马斯克两枚星舰通过绳缆相连旋转的想象图,两个一千多吨的玩意互相拉扯,绳缆粗细程度最多也就和婴儿小臂差不多。

  别的不说,坐这玩意的宇航员心理承受能力一定得过关,把小命系与一根细绳纸上,看着就令人发汗。

  但诡异的是,航发委内部倒是对这个方案挺看好。

  五院的专家当即就拿自己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模拟了一下,多的不敢说,100米柔性绳缆,以2圈每分钟的速度旋转,产生0.45G的重力没有任何问题,最重要的是成本低廉。

  当然,从格调上FGD在HGD面前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但是是真的容易实现,而且给宇航员的重力感受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甚至航发委专门开了一个小讨论会来进行交流,探讨在国内有没有什么应用空间。

  大佬首先下结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初期,不管是柔性还是刚性重力装置都有一定局限性,柔性装置对技术力和资金的要求更小,但是刚性离心装置才是未来。”

  这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赞同,HGD这条路一直走下去,随着直径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高,就是未来的太空城市必经之路,甚至可以作为星际远航的飞船。

  而且舱段组成的旋转环空间也是柔性装置无法比拟的,后者顶多两个航天器,潜力是有限的,不像前者,可以让全身结构均匀分担载荷,可以做到非常大,上万吨都很简单。

  五院:“我们已经参与了前进号计划,再搞FGD没什么必要。”

  “可是FGD很简单,明年就能先把试验做起来,也许登月就能用上。”

  “成功了又怎么样?第一次登月能用吗?还不是要等,那个时候前进号早就运行了。”

  “……”

  航发委的总部会有各院的专家轮流外派,和京城航天局的人一起共同决定某些事情或者进行常规探讨,这种小会因为不涉及具体决策可以比较放松,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一场会开下来最终还是认为FGD对已经准备联合运营的前进号空间站来说太鸡肋,放弃。

  会议结束,林炬、大佬、佘院士和几个专家单独留了下来,以及才从新远飞过来的谢廖夫。

  他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是空天飞机。

  这是个双方都在犹豫不决的项目。

  现在,航天局马上有新一代载人飞船+长征七号组合,新远有H1作为主力人员往返运输工具。

  无论是哪种,每次飞行成本都在数千万以上。

  航天局目标中的空天飞机,是那种可以不抛弃任何东西,完完整整进入太空再返回,能够把载人单次飞行成本压到100万以下的神器。

  老腾云不行,新腾云也不行。

  一旦需要火箭的参与,必然是高比冲的液氧液氢火箭,光燃料钱就不只这个数目,而且死重极大,大量储存难度高。

  对于临近空间现在已经解决了,WCR09发动机设计相当优秀,能够带着百吨级空天飞机飞到5万至6万米高空,麻烦在于剩下的这一段。

  要越过100km卡门线,进入200km,或者300、400km的低轨,需要长时间工作的液氧液氢发动机,这带来的是难度与成本的极大上升。

  单级入轨,这是自火箭诞生以来无数代航天人就在努力的方向,从火箭到空天飞机,一直都在探索,一直都没有成功。

  虽然新远的XN90飞船可以凭借究极黑科技的NAPE实现,但成本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佘院士看了看林炬旁边那个一样年轻的面孔,心里不免有些疑惑。

  谢廖夫毕业没多久就直接担任副总裁,偏偏还是技术方面的人才,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管理还好,但技术,无论是什么天才,都是需要沉淀的啊。

  但他的疑惑只能压在心里,毕竟上级有指示: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

  反正是林炬的私人公司,爱怎么办怎么办吧。

  佘院士:“我们这里有一个方案,是麻为民院士提出的,他是电磁方面的专家目前正在忙一些保密工作,不过还是有些建议:

  他提议或许可以在高海拔地区建设电磁加速轨道,长度在50公里左右,把20吨左右的空天飞机以及小型助推火箭加速到超高速,整个部分不超过40吨,然后在临近空间以上启动发动机入轨。”

  谢廖夫:……

  林炬:(⊙o⊙)

  其他人:……

  显然,麻院士这个规划不太现实,光是50公里长的加速轨道,还要修建在高海拔地区,林炬已经可以想象到万亿级别的建设资金了。

  可能麻院士是真的忙,所以甩了个方案出来凑数吧……

  谢廖夫:“我觉得,这个方案用在月球上不错,5公里长的加速轨道,直接把5吨左右的载人飞船或者10吨左右的货物打到近月轨道,也许在2025年之前能做到。”

  这变相说计划不可能实现的意思所有人都听懂了,然后三院的专家咳了一声说道:

  “这个计划投入成本确实有点高,与之相比,我还是觉得腾云工程有潜力,不管是二级入轨还是携带助推器整体入轨,努努力,一千万左右是能够做到的。

  两种方案都能至少带十个人,那么单人飞行成本在100万左右,已经足够低了,再低,我觉得应该是未来的人们应该做的事。”

  谢廖夫:“唔……(摇头)。”

  谢廖夫两次表达了不认可,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年轻人身上。

  在现场所有的技术人员中,谢廖夫太年轻了,让人忍不住轻视。

  但谢廖夫自己倒是感觉和他们年龄相同,没有任何不适的举动。

  他竖起一根手指,指出了第一个问题。

  起晚了……

  (本章完)

第240章 腾云

  “首先,单级入轨飞行器,需要经过大气层的烧蚀,如果处理不好隔热层,那么单次维护成本就会几位高昂,就像H1,H2终身免换,单位面积隔热层维护成本连H1的三十分之一都不到,几乎可以忽略;

  所以,将单词飞行成本降到100万的目标,隔热层是可以解决的,那么就是第二个关键问题。”

  谢廖夫说话连贯且自信,吐字清晰思路明确,让人不自然就有一种信任的感觉,这让其他人很惊奇。

  这份自信和从容,没有多年的领导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实力,可是装不出来的。

  要是林炬知道他们的想法肯定会笑出声,开玩笑,老科天天打交道的不是元帅就是大将,甚至还和勃列日涅夫怼过,他不自信谁自信?

  而且谢廖夫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在与他的相处中清晰感受到。

  众人都对他的第一个结论点头表示赞同,新远为H2开发的隔热层技术相当先进,虽然造价昂贵,但是在100次飞行任务中已经被平摊到极低了。

  “第二,燃料,不能用氢氧发动机,太贵了,太沉了,煤油发动机维护成本也比较高所以要清洁,用甲烷,甲烷存储更容易些,而且燃烧充分不产生残留物,必须用甲烷;

  但传统的甲烷发动机不行,用气尖发动机,他能改变工作状态适应大气层内和真空,也能提供更高的比冲。而且,想办法把气尖发动机和冲压-喷气发动机组合到一起,全部使用甲烷燃料,再度降低重量。”

  佘院士:!

  “这,这恐怕……”

  其余的航天专家也有些难以接受,航空和航天大部分是能互通的,他们能理解谢廖夫的想法,就更加惊讶。

  对于大气层内飞行,甲烷理论上是能代替航空煤油的,甚至热值还比后者高一些,世界上已经进行过将甲烷应用到喷气发动机的试验。

  但对于飞机来说,甲烷需要压力容器存储比煤油更重更麻烦,所以发展有限。

  谢廖夫不但要统一燃料,还要把冲压发动机、喷气发动机、气尖火箭发动机整合到一起?

  这样整体设计和重量肯定能简化和降低,但是难度……要突破的新技术超乎想象。

  谢廖夫没有回应质疑,而是直接从衣兜里掏出笔记本,拿出铅笔就在空白纸页上花了一些简单线条:

  “冲压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的组合想必大家都清楚该怎么做,WCR09的设计拿来就可以,气尖发动机的燃烧室就放在组合发动机的尾喷口。

  我们使用环形气尖发动机,将圆形喷口的中间增加纺锤体,这不会太影响大气层内做工,然后再想办法把涡喷部分的核心机作为气尖发动机的一部分,这样把组合发动机的质量控制在3吨左右,气尖发动机工作时能产生15吨以上推力。”

  作为联盟培养的科学家,谢廖夫的画图功底让人见了都不得不佩服,几个专家传阅了笔记本,对这个年轻人有了崭新的认识。

  这样的谢廖夫,确实能对得起一些他的高位了。

  过了一会儿,才有三院的专家感叹道:

  “太复杂了,太难了,航空部分就是个大难题,另外,环形气尖发动机其实还基本处于理论状态,以前的验证机工作非常不稳定,比起钟形喷管复杂太多,而且死重呢?气尖引擎小喷管很多,要简单、耐用,这不是小问题。”

  佘院士交叉双手,显然也是在认真思考:“但是,一种发动机、一种燃料,确实能做到可怕的低廉价格,单级入轨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这确实是最便宜的,真的很便宜。”

  谢廖夫再次拿过笔记本,几下就有一大型的三角翼飞行器跃然纸上。

  “最大起飞重量200吨,10台新型组合发动机,在加速到10马赫的时候启动气尖引擎,可以搭载20名乘客或者2名飞行员与3吨左右的散装货物,入轨质量50吨左右,能搭载3吨有效载荷,这样的飞行器,足够实现廉价太空人员运输服务了。”

  各专家在心中一算,那么最终入轨的质量就达到了起飞重量的25%,这个载荷系数高到吓人,10台发动机在气尖引擎状态下至少要工作240秒,每秒钟每台发动机在输出25吨推力的情况下消耗不到55公斤燃料,这对气尖发动机的要求很高,要把甲烷发动机的比冲提高到惊人的地步才行,甚至可能比冲要逼近氢氧发动机!

首节 上一节 153/4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哥布林领主:开局准备拿下圣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