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9节

  而且他又没真的承认李善长真的谋反,这里面埋藏了伏笔,玩弄了心机,留下了口子。

  等朱元璋驾崩之后,随时都能反口,有朝一日平反也不算是什么,反正后世皇帝打老祖宗的脸,这都是基本操作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总之大多数人自然猜不到李祺谋划如此长远,甚至想到了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事情。

  他们只能看出,皇帝不是要给韩国公府翻案,甚至还要更加严厉的打击胡惟庸党。

  整个李氏,唯一能挑大梁的李祺,不能参加科举,李氏依旧是个没有政治前途的家族。

  不过李祺不这么想。

  首先要明确一个政治的基本规则——官位≠权力,权力=可以直接调动的资源(官位)+可能调动的资源(声望)。

  他瘸了一条官位这条腿,不可能登顶权力巅峰,但不意味着他彻底没用,若是他能桃李满天下,也是相当有能量的。

  “既然父皇已经将为夫的文章传遍京城,那父皇便是准备见我们了,陛前问答为夫准备了千万遍,只为今日。”

  没有出乎李祺的预料,圣旨很快就从宫中传出,召二人进宫面圣。

  而这辆明显挂着皇室标识的马车穿过太平街时,汹涌的嘈杂议论声纷纷然传入了李祺和临安耳中,其中有许多士子在争论。

  “李祺蔑视圣人经典,不听大儒的教导,难道听他一个半路出家的连功名都没有的罪臣后裔吗?”

  “是啊,他才读了多久的书,竟然就敢对圣人之言质疑,简直可笑。”

  “你们这些北方人,懂什么叫朱子之学?敢在我们面前狂言?”

  理学在南宋末年时兴盛,那个时候北方早就是金国的国土了,南北分割数百年,南方学术繁盛,而北方疲弊,教育远不如南方,这句话的确是切中了很多北方学子的命脉。

  而后明显有北方口音的学子反驳道:“自朱子亡后,经历暴元百年,你南方学子难道就能尽知朱子之意吗?

  我看李祺驳的就很有道理,他不是曲解朱子之意,而是去伪存真!”

  “没错!李景和的文章注释之上皆记有年月,洪武二十三年六月时,他尚且稚嫩。

  但短短一年时间,其文章之恢弘,评注之老辣,就已经让我望尘莫及,连望其项背都做不到。

  他这样的天才做出的注释,就是朱子本意。”

  儒家是非常推崇圣人的,甚至认为圣人生而知之。

  “古者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李景和遭逢大变顿悟,我看他便是当世可传承圣道之人,岂容尔等置喙!”

  但这些声音很快就淹没在了更多讨伐质疑的声音中。

  车厢之中,临安公主握着李祺的手,有些担忧的安慰道:“夫君莫要在意,只要父皇喜欢即可,而且同样有士子支持你。”

  李祺听着这些争论,嘴角微翘。

  他根本不在意时人评论,做皇帝手中的刀,日后所要面临的狂风暴雨还不知道有多少。

  道统之争,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他这一生不能站在高处,那就为后世子孙铺个锦绣前程!

  如今看来,形势比预想中要好,南北之争,已经有了苗头。

  在李祺眼中,这是另外一把神剑的铸造材料。

  马车渐行渐远,身后的声音也渐渐归无。

  不多时,马车停下,站在巍峨的皇宫之前,临安公主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她曾经以为她这辈子都回不到这里了。

  “咦?”

  临安公主在感慨,李祺却见到了一个有些没想到的人进了宫。

  “刑部尚书杨靖?”

  似乎是感受到了李祺的目光,杨靖在踏进宫门前回头看了一眼,二人的视线对在了一起,一闪而过的锋芒,而后齐齐拱手行礼。

  杨靖转回头脸色瞬间阴沉。

  李祺眼中厉色也勃然而升。

  “杨靖这个时候进宫,一定是来汇报王五之事,这件事表面上只是几个普通百姓,但是却牵连了地方官、兵部、五军都督府、卫所,牵一发而动全身,杨靖一定是焦头烂额,要了解完全情再做决定。”

  李祺只觉得上天都在助他,恰好是他进宫面圣这一天,杨靖来汇报这件事,这岂不是杨靖自己在往刀刃上撞!

  “请公主与驸马随奴婢进宫。”

  从宫门到奉天殿尚有一段距离,杨靖已不见踪影,直到李祺与临安公主被带到侧殿,才听到了杨靖的声音,他正在回朱元璋的询问。

  李祺听了几句,眉角眼梢便带起了笑。

  果然如此!

  果真如此!

  杨靖啊,你自己找死,可就不怪我了!

第7章 拔剑出鞘仇敌殒

  偏殿中,二人安静听着主殿中的对话。

  临安记得她夫君李祺提过一嘴王五之事,说这件事干系重大!

  于是低声问道:“夫君,这王五之案是怎么回事?不就是几个普通百姓,怎么好像父皇很重视这件事?”

  李祺心中暗道,涉及到卫所军队,他当然重视。

  一边解释道:“王五和他妻子茹娘是扬州府安丰县一对普通百姓,早就成婚,还生育有三个子女,前些时日有一个叫做杨叶的军人突然说茹娘和他有婚约,应该是他的妻子,于是上报给了当地卫所。

  当地卫所查验之后,茹娘在三岁时,那是大明建立之前,和杨叶的兄长有婚约,按照当时风行的收继婚的风俗,杨叶兄长死后这份婚约就落到了杨叶身上。

  于是卫所便上报给了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父皇正在推进军属跟随士卒屯田之事,于是兵部向安丰县下令,要求将茹娘押送到卫所和杨叶成婚,随杨叶屯驻卫所。

  王五当然不服,于是告到县衙,县衙不接,只说是按照上峰的命令行事,于是王五告到京城来,就有了今日之事。”

  临安公主听的目瞪口呆,这故事的离奇简直可以比拟话本小说了。

  而后她就反应过来,“这么一件小事怎么会直达御前呢?”

  李祺摇摇头道:“王五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

  没多解释,这里面涉及到大明的军事制度,所以朱元璋才这么重视。

  而在李祺看来,这件小小的案子中,却关乎着整个大明的意识形态建设。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其实是皇帝,在李祺看来,这件事就不该闹得沸沸扬扬,而是立刻结案,以免牵连到皇帝。

  杨靖没有看到这一点,竟然真的当作一件案子去办,去调查真相,这便是往李祺枪口上撞!

  正殿中,杨靖还在汇报着,“陛下,臣已经差人去查茹娘和杨家的婚约是否真的存在,因为那是前朝定下的婚约,所以暂时还没有消息传来,臣一定会尽心竭力,还请陛下放心。”

  婚约这种事,不能因为改朝换代就不承认,朱元璋也没法说什么。

  只能不耐烦的呵斥道:“速速将此事处理结束,不能耽误了卫所屯田的大计,否则朕唯你是问!”

  皇帝明显的生气,顿时让杨靖有雷霆俱落的恐怖,“臣定尽心竭力。”

  这件事朱元璋也觉得非常棘手,按理说谁的婚约在前,妻子就是谁的。

  但婚约毕竟在前朝,王五和茹娘是正式流程结的婚,而且这么多年杨叶不出现,突然夺走王五的妻子,同样是无理。

  杨靖离开了奉天殿,回身望了大殿一眼,只觉浑身上下都要湿透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位君主毋庸置疑是最凶恶的老虎。

  他脚步有些虚浮的往外走,“一定要尽快将此案查清。”

  脑海中却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李祺的身影,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

  待宦官将李祺夫妻二人带回正殿后,他们才发现太子朱标竟然也在殿中,二人上前见礼后,朱元璋给临安公主准备了软椅。

  朱标见李祺眉头紧锁,似乎是有难言之隐,出声问道:“妹婿可是有话想要上秉?父皇在这里,尽可直说。”

  李祺自然是故意引起朱标注意的。

  他噗通一下跪在地上,略带踌躇道:“父皇回京谕令中明言不得参预政事,祺想要禀报之事,虽然不是政事,但涉及当朝重臣,祺担心违抗父皇之令,故不敢言。”

  先给自己辩解一下,接下来才能全力输出。

  果然不出李祺所料,朱元璋沉声道:“咱不怪罪你,有话直说。”

  李祺又是一叩首,而后抬头朗声道:“方才祺在偏殿中听到父皇与刑部尚书杨靖所讨论之事,这些时日京中盛传,祺认为杨靖奸邪横生,包藏了极大的祸心,对国朝不满,欺凌君上,实在是罪不可恕!”

  朱元璋闻言重重一拍桌子,怒声道:“咱也这么觉得,那王五乃是良民,他不去锄奸惩恶,却说什么茹娘与杨氏早有婚约,简直可恨!”

  朱标微微叹气,“妹婿,此事正是卡在这里,茹娘是王五的妻子,但按照惯例,她在三岁时的确是许给了杨家。”

  李祺却知晓这其中那个巨大的漏洞。

  他抬起头,一字一句的说道:“父皇、殿下,祺不知道是杨靖故意混淆,还是如何。

  但那婚约是许给了杨叶的兄长,不是杨叶。

  杨叶之所以会说茹娘是他的妻子,有司也认可这件事,甚至杨靖主动去查是否有婚约,都是因为元朝收继婚的习俗!”

  元朝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以在律法上有很多不同,元朝“收继婚”非常常见,兄长死了弟弟继承嫂子,弟弟死了兄长继承弟媳,都很常见且会受到官府认可。

首节 上一节 9/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