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86节

  永乐二年十一月时,朱棣认为张辅父子功勋卓著,下诏进封张辅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新城侯,加岁禄至一千五百石,杂犯死罪已免二死,子免一死。

  张辅在勋贵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甚至可以说在二代之中,已经没有其他人能够与张辅形成竞争,在成国公朱能、淇国公丘福之后,张辅极有可能执掌五军都督府,成为大明军方的代表人物。

  李显穆奉父命离京,自然要来拜访他未来的岳丈。

  张辅正如李祺所看重那样,并未因为张氏的显贵而有什么异样心思,只是勉励道:“你年纪尚小,守丧三年后十五岁再出世,恰是正当时,此番北去,不可过度悲伤,以免损了身体。”

  张氏亦安慰道:“忠文公英姿天纵,此番遭受天妒,才英年早逝,显穆要引以为戒,须知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道理,我和你叔父都知晓你一向敬仰你的父亲,可哀思伤身,定要注重才是。”

  言语虽不多,可语中却有谆谆亲亲之意,李显穆向二人叩首道:“劳二位大人担忧,是小子之过,此番定会保重身体,二位大人亦请保重,显穆当时时记挂。”

  话音方落,屋外便传进一道颇显清稚的童音,“显穆哥哥要离京了吗?”

  随后便自门外闪进一个约六七岁的女童来,身穿白色细布连体长裙,外罩着一件银色雪皮袄的马甲,看着像是画像中的福娃娃,这便是和李显穆有婚约的张辅嫡女,历史上嫁给了沐国公,在生产时难产而死。

  李显穆深深瞧了她一眼,他知道张婉平日里最喜欢穿红裙,亦或翠绿衣衫,今日却甚是肃静,就连马甲都摒弃了鲜艳的颜色,无论是家中所教,亦或她心细如发,总是让人多生几分好感。

  “奉父亲大人生前遗命,我要扶棺北上,将父亲葬在顺天府。”

  “顺天府啊,我知道,父亲就是从那里来的,不过先伯父不是生在应天府吗?为何要葬在顺天府呢?”

  这大概是很多人都疑惑的问题吧。

  从临安公主宣布李祺遗命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萦绕在所有人心间,李祺为何要葬在顺天府,那里距离京城实在是过于遥远。

  原因其实并不算是很难想到。

  其一,李祺穿越后虽然是李氏,但前世他的家乡在宣化府,就在顺天府周围。

  其二,大明是必然要迁都的,而李氏必然要随之北迁,尤其是日后复爵,子孙繁盛后,定然极多,若他的坟茔留在南京,那日后每逢祭祀,都要乌央乌央的往南京跑,太过于费事。

  须知就连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的陵墓,都因为在南京的缘故,很多时候皇帝都派遣大臣前来祭拜。

  其三,虽然李祺不确定朱棣会在何时准备迁都,历史上是永乐十九年,这一世定然不会等到那时,但无论何时,即便应天依旧是京城,但朱棣是不住在南京的,大多数时间都由太子在这里监国。

  朱棣将五位塞王内迁之后,防御蒙古的职责就落到了他一人肩上,北征是必然之事,一旦运河疏通,他立刻就会迁都北京,那时北京就会实际上承担京城的要务。

  既然如此,那他就直接把自己的坟茔定在北京即可。

  南京有明孝陵,李善长也在这里。

  北京从朱棣开始的十三陵,李氏的祖坟恰好从这里开始。

  两代大孝子,正合其时!

  这些原因李显穆自然不足为外人道,他只是温声道:“父亲大人曾推算过,顺天府乃兴旺李氏之所在,他老人家生前就已经为自己选定了墓地。”

  张婉毕竟年幼,真的就信了,震惊道:“先伯父真是厉害!”

  张辅和张氏见状颇有些忍俊不禁,李显穆虽然只比张婉大六岁,可双方的心智却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一想到这么优秀的人,未来会是他的女婿,纵然是张辅,心中也不禁升起一丝得意。

  “婉儿,过来。”

  张婉闻声往张氏怀中扑去,李显穆则沉稳的与张辅交谈着朝中之事,这般沉稳,愈发让张辅欣赏,又想起家中的不肖子弟,竟无一人能望李显穆之项背,一时有些叹息。

  待李显穆从新城侯府离开,而后返回公主府后,又是数日,沉重的棺椁由力夫抬着从公主府离开,转而向码头而去。

  此行北去两千里,元朝时修的京杭大运河还不曾全部疏通,走一段水路后,就要走陆路,到了北京时,怕已然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了。

  护送棺椁的护卫有许多,李显穆则坐在最靠近棺椁的马车中,见山水、日暮、寒冬、白雪,越往北走,那苍茫凋零之色,便越是深重。

  他出生在应天,自然是没见过北方的大雪的,传说中能够将人淹没,大河都为之冰冻,这一路上他都渐渐见到了。

  遍及风土人情,他便深刻理解了父亲曾经说过的,北方乃是苦寒之地,若不以朝廷大势压之,是必然争不过南边的,可北方之土,亦一寸不能让。

  迁都之事,必然而行!

  ……

  李祺撕开了沉沉黑暗,撕开了天与地之间的渐渐要闭合的裂缝,重新将目光投向了世间,无数的气泡在面前浮沉,有人影重重在其中。

  他伸出手指戳破其中一个气泡,立刻如同走马观花般,无数这段时日发生的事情落在了他的脑海中。

  “原来发生了这些,朱棣可真是个守信的人啊。”

  “显穆扶棺北上。”

  他的目光落在了李显穆的身上。

  夜很深了。

  李显穆还没有睡,他望着头顶上的皓月繁星,一闪一闪,仿佛看到了他的父亲。

  他伸手探进怀中,摩挲着一支香,那是父亲单独留给他的东西。

  这香是折不断的,始终散发着澹澹的清香。

  “点燃这支香,就能再见到父亲吗?”

  李显穆眼神有些迷蒙,带着一丝丝的近乡情怯之意,紧紧抱在怀里,蜷缩起身子。

  “唉,睡吧。”

  李显穆睡着了,带着笑意。

  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101章 永乐六年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自李显穆扶棺北上,时间如流水东去,已然三年矣。

  顺天府春去秋来,枯荣数度,如今寒冬又去,春意重临。

  永乐六年春,顺天府。

  埋葬李祺的坟茔上已然青草蔓延,任风吹雨打这些草却甚是坚韧,坟茔之侧种着些树,却还不曾长成参天之森。

  坟茔不远处,搭着间草庐,木质铸就,上卧着茅草,黄泥篱笆铸成的院墙,瞧着甚是简陋,李显穆扛着锄头在院中挖地,挥汗如雨。

  十五岁的年纪已然身体很是健壮,裸露在外的臂膀上全是肌肉,明显不是寻常那些文弱书生。

  待放了些水浇灌后,李显穆回到了屋中,屋中书籍自然是不少,但更多的是信件,有来自南京的,有来自北京的,其中大多数是他的师兄王艮,还有许多是母亲以及两个兄长的问候。

  “显穆!”

  李显穆展开新的信件后,瞧了许久,将信件放下后,走到茅屋门前,望着那齐整的院落,而后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出门,来到李祺的坟茔前,先磕了四个头,而后低声道:“父亲,师兄来信,说京中不平,守丧期满,吏部也在来信催促,儿子这次是真的要回京了。”

  自李祺去世后,李显穆扶棺北上后,他就效仿古代的孝子结庐而居,他认为父亲乃是不逊色于古代圣人的大贤,那自然该有一个完美的儿子,是以他坚持了整整三年。

  李祺看到这一幕,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把李显穆教的太过于正直甚至到了迂腐的地步,不过看到李显穆处理不涉及李祺事情时的果决,又放下了心。

  “该回去了,第二代的李氏家主,我一生的心血!”

  【族长:李显穆(二代)

  成型六维天赋:内政:85;权变:87;军略:72;统率:51;勇武:69;学术:95。

  嫡系子弟:0。

  族长声望:60

  家族声望:50

  香火值:30

  成就值:1900】

  李祺召开了系统,将李氏家族新的数据再次看了一遍,李显穆的天赋自然是极高,不过还没有全部兑现,待经历后还能再成长。

  他没有孩子,自然也就没有嫡系子弟。

  族长声望本来连60也没有的,守孝这三年给李显穆增长了不少声望,这属于水滴石穿的水磨功夫。

  家族声望李祺死后自然是一落千丈。

  香火值开启则是应有之理,毕竟李祺现在已经变成了祖宗牌位,李显穆这些年给他上香祭拜,都是有香火值的。

  “穆儿,这大明朝任你驰骋,为父已经给你打了一个基础,你能有何等辉煌的未来呢?”

  在李显穆离开草庐后,李祺最后看了他一眼,便再次陷入了沉睡中。

  李显穆性格是相当果决的,在决定回京后,仅仅一日就将东西全部收拾好,而后坐上了回应天的马车。

  在马车上前来接他的人中,则有他的师兄王艮!

  “师兄入内阁后,可觉得天下之事有何不同?”

  王艮果然仕途顺畅,在翰林院跟着解缙修了将近三年的史书后,在永乐五年的十二月,被朱棣调入文渊阁中,胡广则被踢了出去。

  “一入内阁,便知当初老师为何如此看重。”

  王艮神情凝重,当初李祺很多次都说过内阁之重,若是以后有的选,哪怕不做六部堂官,也要居于内阁之中。

  “这内阁虽然表面上只是为陛下上传下达,可实际上却不仅仅如此,据我入值文渊阁这数月来的经验来看,陛下有大约四成的事务会直接通过询问阁臣而下旨,阁臣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比六部堂官都要更高。

  如果不是地位太过于低微,且只有建议没有执行权力的话,这内阁根本就是如同唐朝政事堂一样的存在!”

  政事堂里面可都是宰相!

  “父亲曾经说过君权和相权之分,宰相的存在是必然之事,我朝虽然罢相,但必然有类似于的存在会渐渐出现,阁臣权势愈隆是必然之事,待我归朝后,短时间内怕是入不了阁,还需师兄帮衬。”

  “合当如此。”

首节 上一节 86/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