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75节
有老成属性在,他虽是少年却只在家人面前偶尔显露出少年心性,是以出了府外后,面上已然看不出些许悲戚之色,平静地上了马车,吩咐马夫往国子监去。
他还不曾到,国子监中已然甚嚣尘上,谁不知道李圣人的小儿子要来国子监读书,而读书是为了参加今年八月的应天府乡试。
“这位三公子洪武二十四年生,现在才十一岁,李圣敢让他参加乡试,定然是有足够的把握,又是一个少年神童。”
“据说李圣曾经笑言,三公子天赋才情还在他之上,难道不是空穴来风的虚言不成?”
“不可能,李圣乃是自生死之间悟道而天成,举手横压三百州,这等天资岂是谁都能相提并论的?”
“自古圣贤之子多有贤能,但却无人能及得上圣贤半分,这是亘古不变的律令。”
“不过李圣让三公子参加乡试,总不是为了擦边考个不入流的名次,若三公子真是天纵之才,再稍等几年,一举高中解元,岂不是更好,为何这么急切入学呢?”
“这倒是颇有道理,但圣人自然有圣人的道理,若是我等能够参透,岂不是可称之为半圣贤哲了?”
国子监诸学子皆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李显穆入学之事。
“我等不知,可那王艮曾高中应天府乡试解元,在这国子监中,乃是一等一的大才子,明年会试他必然高中一鼎甲,他乃是李圣唯一的弟子,时常参加家宴,他总是知道其中内情的吧。”
“且去询问一番。”
“同去、同去。”
一行无课的学子实在是耐不住心中的好奇,蜂拥着去寻找王艮,而王艮正好收拾了书,他知道李显穆来国子监的时间,正准备去门口接李显穆。
却没想到一开门眼前突然涌出一大堆人,将他都吓了一跳,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作为李祺的弟子,再加上自己的才学,王艮在国子监名望甚高,当即问道:“诸位同窗这是发生何事了?”
“敬止,你可知你老师的三公子今日要来国子监?”
“当然知道,我正要出门去接师弟入学,诸位来此是与师弟有关?”
众人立刻便七嘴八舌的将方才疑惑道出。
王艮闻言顿时大笑,“枉尔等平日里自诩聪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师让师弟参加今年的乡试,自然是因为师弟已然有解元的实力。
你们若是今年参加应天府乡试,便要被十一岁的解元夺魁了。”
王艮这话一出,顿时引来众人一阵阵惊呼,很多人不服气,“纵然是李圣子的儿子,我等亦不是蠢人,十一岁岂能胜我?”
王艮只淡然道:“萤火如何能与皓月争辉!”
“王敬止!这话就过分了吧,景和公的儿子我们又不是没见过。”
王艮一眼横扫而过,乃是国子监中一向与他争锋的江南大才子,他知道此人说的是李芳和李茂,老师的这两个人儿子,资质都很平庸,尤其是和身为人中龙凤的祖父、父亲、弟弟相比较起来,就更平庸了,简直不像是一家人。
王艮依旧是淡淡道:“我可没说你们是萤火,我说的是我自己。”
呃……
王艮这一句话顿时让众人不知该说些什么,这可是卓然于国子监诸生之冠的王艮,圣人的亲传弟子,在古代这是要进文庙配享的。
现在却用萤火与皓月作比。
纵然王艮是李祺的弟子,也不至于让李显穆踩着他这么多年积累出来的名声往上走。
况且王艮一向刚直,是不屑于这等事的,那就只能说明王艮说的是真的,可这真的太让人难以相信了。
“有些事、有些人,没有见过便如同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广阔,我曾经也以为自己才学堪惊天下士,可见到老师之后才知道何谓汪洋之孤舟,见到师弟之后才知古来圣贤为何皆寂寞。
我的师弟马上就会成为诸位的同窗,他是有真才实学,还是虚妄,用不了多久就能见分晓,只希望你们不要被打击的道心破碎。”
王艮的声音很是平和,可众人却能够从中听出一股强大的自信,这是众学子第一次见王艮这么推崇他老师之外的人。
这位三公子貌似真的不简单啊。
王艮不再多言,造势造到这个程度差不多了,当即高声道:“还请诸位让出路来,我要去接师弟了。”
“同去,同去。
据说景和公的儿子生的钟灵毓秀,如天上清月,乃是一等一的天人之姿。”
于是国子监中便再次出现了蜂拥之相,众学子等到国子监门前不多久,便见到一辆装饰颇为华贵的马车自街道尽头而来,马车上装饰着皇家之物。
李显穆是临安公主的儿子,众人立刻便知道是李显穆到了,纷纷想要第一时间目睹,好在终归是一群士子,还有几分矜持,而且李显穆声望不像是李祺,还不至于被踏破门槛。
早在拐进国子监所在街道时,李显穆就已经知道了国子监之事,他平静的掀开车帘下车,而后平静的向诸生行礼,清越之声道出,“晚生李显穆,诸生有礼。”
除了那些和李氏有仇的人,其他任何人第一次见到李显穆时,都会不由自主喜欢他,除了李显穆如清月风云的顶级样貌,还有感染特性的加持,他生来就是顶级的魅魔。
“这就是景和公的儿子。”
“这才应该是景和公的儿子!”
“圣人之子,正当如此。”
仅仅见了一面,他们就已经被李显穆的风姿所折服了几分,正如当初张辅的夫人见到李显穆的第一面,就已经决定要让李显穆做自己的女婿。
王艮上前接过李显穆手中的包裹,朗声笑道:“师弟,你终于来了国子监,这世间众人都要知道老师后继有人了。”
李显穆温声道:“有师兄在,老师已然后继有人了。”
二人结伴而行,王艮感慨道:“不一样啊,我又如何能和你相比呢?”
这便是一语双关了,天地君亲师,弟子比起儿子来,终究还是差一丝,李显穆可以振作李氏,从思想上和血脉上传承李祺的一切。
第二重意思则是,王艮天赋不够,无法全数传承李祺的一切,这还是要李显穆来做。
李显穆笑了笑没再纠结这件事,反而好奇的望着众人,“师兄,这是?”
王艮顿时沉吟起来,而后才大致将他所知道的说出,“师弟,你现在可是国子监中声名最高之人,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你。”
“关注的人愈多愈好,这样扬名的时候可以省很多事。”
李显穆的声音很是平淡,仿佛扬名立万只不过是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的事情,王艮先是一愣,而后笑出声来。
正当如此!
第92章 朱棣:为李祺加恩
皇宫大内,李祺在这里有一把专属的椅子,让他不必在殿中时时站着。
他的身体也不允许他时时站着了。
上一次昏迷,他整整一天半没有醒来,身体的每况愈下已然快要瞒不住了。
“明年便是朕继位以来的首次抡才大典,必须要选用最具有才能的人,朕欲用解缙为会试主考官,同时担任下个月的应天府乡试主考官,景和你以为如何?”
解缙之才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又担任史书的总裁官,声望也足够,在李祺不能担任主考官的情况下,的确是不二人选。
李祺想了想后却说道:“解缙不能一人担任主考官,黄淮有不逊色于诸士的才能,是足以作为宰辅的,而且是浙东人,也让他来做主考官,想必会对陛下感恩戴德。
让解缙去浙江担任主考官,让黄淮主持应天府乡试,臣以为这样更合适。”
朱棣陷入了沉思,他明白李祺的意思。
浙东在前不久刚刚经历了那一场险些遍及所有士子的大祸,如今在朝野中正是惴惴不安之时,若是能在这个时候施恩,堪称雪中送炭,简直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收进浙东人心,以后不敢说如何,但至少在永乐朝会绝对支持皇帝。
无论是将来迁都,还是朱棣一直想要北征,若是能够争取到浙东出身的官员的支持,那朝野的压力都会小很多。
“景和真是有大才,朕一日不能缺少你啊。”
“陛下谬赞了,世有伯乐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臣在建文朝时,亦有如今之能,可却只能枯守府中做一个富贵闲人罢了,若非陛下信重,又如何有筹谋大明国策之日呢?”
依旧是经典的李祺之语,每一个皇帝都会在他这一套哄人话术下,生出无穷的自信,继而更加的信任他,说话又好听,又能做事的臣子,又有哪个皇帝不喜欢呢?
对于李祺而言,怼建文不是因为真的愤怒,只是要激怒建文帝跑路罢了,称赞朱棣也不是朱棣真的就圣明无过,而只是刷朱棣的好感而已。
范仲淹曾经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李祺反其道而行之,一言让人喜、一言让人怒,喜怒都在他手中、嘴中操持,而国家大事就在这一言一语之中做成了。
这便是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境界。
朱棣被哄得很是高兴,“近日显穆在国子监中声名大噪,一众大才子都甘拜下风,甚至都传到朕的耳朵里了。
他是要参加今年的应天府乡试和明年会试对吧,朕继位以来的点出的第一个状元,不会是显穆吧?”
朱棣本来只是开玩笑,可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最近国子监那边的声音很大,毕竟李显穆入学以来,无论是哪一科的考试,都卓然于众人之上,是那种又快又好,把一众士子吊起来打。
第一次还有人不服气,然后连续几次之后,再也没人闲的没事干去挑战李显穆了。
现在的国子监还不是王朝中后期那个花钱就能上,而且充斥着权贵子弟的镀金之地。
现在的国子监是真的汇聚了全天下的才子,在这里的举人都是佼佼者,很多都是各地州府第一等的人才,才能够进入国子监。
李显穆在这里为魁首,那后面会试、殿试面对同一批人,不也是吊起来打?
明年李显穆才十二岁吧?
十二岁的状元?
李祺轻声道:“臣对臣子的才学很有信心,他比臣的天赋更高,臣悟道的时候太短,寿命又更短,他明年才十二岁,若是能在永乐朝出一位十二岁的状元,也算是文华彰显的盛事了。”
朱棣眼中一亮,的确如此,十二岁的状元是注定要被记录在历史上的,这等神童降世于永乐朝,岂不正说明他这个皇帝所统治的时代文华昌盛嘛。
“若显穆当真中了十二岁的状元,朕这个当舅舅的,都不知道该给他安排什么官职了。”
“陛下倒是不必对此事发愁。”
李祺笑道。
朱棣疑惑的望向李祺,不懂他这话是什么意思,状元按照惯例至少要赐翰林院修撰的,李祺指了指自己,“臣这身体能撑到明年殿试已然是天幸了,他即便是能侥幸中了状元,怕是先要守三年孝,等授官的时候,已经十五六岁了,倒也不离奇了。
臣最怕的是接下来的这个冬天,若是死在那时,那可就耽误穆儿了。”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