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世家五百年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69节

  陛下深知洪武朝锦衣卫指挥使多有不法之人,天下之人不敢言只敢怒,元史一事,陛下有仁心慈意,不欲牵连众多无辜,亦是为了安天下人心,是以只让锦衣卫协查,可尔等却不能体会陛下苦心,不过是抓了几人,还不曾上刑用命,就聚躁鼓事,真是生生寒了陛下之心!”

  被李祺这么一说,众人顿时有羞惭之意,实在是锦衣卫凶名在外,当今圣上又多类先帝,让人不由畏惧,可细细想来,圣上自靖难以来,并未有过暴虐滥杀之举。

  从宫阙问罪开始,处罚诸臣皆是有理有据,和先帝是大不同的性子。

  李祺这第一番话先是替皇帝说话,一切荣耀仁慈皆归于强势皇帝,这依旧是他的生存法门,这也是他能在洪武、永乐两朝得到恩宠的缘故。

  至于不强势的皇帝,李祺是没机会遇到了。

  “再说尔等无辜之事,既然无辜,那便不该这么急躁!”

  李祺厉声道:“当今又不是王朝末年的黑暗无道,圣天子春秋鼎盛,高居九天之上,朝中诸位大臣亦是贤臣,尔等在这里堵着本官,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怀疑大理寺卿陈公和刑部尚书郑公会无端冤枉尔等吗?”

  李祺这帽子一扣下来,顿时让众人更是一片慌张,现在锦衣卫本就有猖狂之意,若是再得罪了两位主管刑冬之事的长官,那他们的下场是必然很惨了。

  不过李祺的安抚很有效果,至少他们能听得出来,李祺是不会让事端扩大的,也不会让锦衣卫深度参与到这件事中,以至于士子无端被构陷。

  这让他们皆放下了心,望向李祺的时候,只觉他整个人都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身,尤其是年轻士子眼中已然全是敬仰之色。

  在此刻他们深刻的明白了那些古代能够扶危济困的名士是何等模样,不正是如今的李景和公吗?

  “本官正是要进宫向陛下汇报元史案始末,本官能保证的是,绝不让无辜之人在此案中无端殒命!

  行了,都散开吧,此事的首尾以及后续之事,还要陛下做定夺。”

  “景和公高义!”

  围着李祺的诸士子纷纷兴奋的高呼着,亦缓缓为李祺让开了一道通路。

  李祺回到了车厢中,走远了一些后,他嘴角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只说了不会让无辜之人殒命。

  可没保证其他,浙东士子若是以为此事就此了结,那可就太天真了。

  这件事发展到现在,怎么可能让他们一点代价都不付出就轻松的揭过去,有些东西太过于轻易的得到,就不会珍惜。

  李祺心中盘算着待会儿入宫后的言语,马车已然过了朱雀大街,到了宫门前。

第86章 夺嫡之争

  李祺进宫见到皇帝后,朱棣第一句话便是笑道:“景和威势盛隆,使诸士子深深服膺。”

  李祺心中一沉,明白朱雀大街上的事,皇帝已经知道了。

  他一边上前恭谨行礼,一边诚挚回道:“臣叩谢陛下信重,使祺这等卑贱下臣,竟能得朝野乡民之敬重。”

  朱棣一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他最欣赏李祺的,就是时刻谨记威权乃主上赐予,他挥手昂然道:“朕没有怪罪你的意思,朕所信重的大臣,自然就该得到臣民敬重才是,否则岂不是朕的威势不足震慑于天下乎?”

  说罢又道,“且上前来,元史之事,已然快了结了吧。”

  李祺心知自己时日无多,朱棣是不会太过在意自己逾越权柄之事的,当即道:“启禀陛下,东明精舍一脉已然全数扣押,沾染了这等之事,方孝孺一脉已然是断绝五分了。”

  朱棣心中颇为满意,当初二人商议要践踏方孝孺之事,今日终于算是快结束了,“还有五分呢?”

  “此番浙东其他学派亦是风声鹤唳,当此之时,应当彻查其中和东明学术有牵扯之处,在朝廷还没有查清楚其中干系前,不得让片言只语的浙东学派之说进入朝廷。”

  理由也非常正当,沾染了歪理邪说,动摇了大明的统治根基。

  朱棣明白了,李祺这是要借势打压其余浙东学派,他眯了眯眼睛轻声问道:“景和这是要让浙东诸学派主动切割,甚至打压东明精舍?”

  李祺直接点头,而后平静道:“浙东乡土之中儒学氛围极其浓厚,若是不管的话,东明的学说复兴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唯有让浙东乡土中的其他学派亲自盯着,才能保证无人复兴其学说。”

  “果真如此,可称得上万无一失了!”

  朱棣笑道:“景和果然睿智聪明,常人所不能及也。”

  “臣以为,现在是应该使浙东诸学派皆有一心的时候了。”

  “使诸学派一心?”

  朱棣皱了皱眉迟疑道:“朕自然是希望如此的,可根本不可能做到吧,朕纵然不是鸿儒,也知道人有千面,道有万千,想要统一是不可能的,总是此兴彼落。”

  让学派统一就像是让朝廷中的官员都忠君爱国一样,朱棣虽然想,但知道不可能。

  李祺笑道:“陛下误解臣意思了,让天下人同思同欲,纵然是孔圣复生也做不到,臣的意思是借着元史之事,让诸学派所研究的学问,皆有一个核心所想,譬如以大明为尊!”

  朱棣顿时振奋起来,他在殿中不时踱步,这些儒生的确是好用,但对于一个王朝而言,他们似乎更关注儒家道统,若是能够让王朝凌驾于儒家道统之上,那可是一件大好事。

  “景和,你是当世大儒,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不,朕还要给你加官,让你彻底成圣!”

  李祺眼中一亮,终于来了,他做这么多,可不是全无私心的,他如今在民间的声望已经很足,待让浙东学派亦跪服后,若是能再得到官方认可,那就彻底站稳了脚跟,足以留在儒门青史之上。

  “景和你先去做,朕再好好思量一下。”

  朱棣想了一下有些犹豫,只能先让李祺离开。

  李祺离开殿后也在思考朱棣能给他什么官方认可,死了之后若是能够配享文庙,那自然是最好的。

  但活着的时候呢?

  李至刚已经是前礼部尚书,这是名义上的六部之首、九卿之首,但这个官职不可能给李祺,先不说从正五品的武英殿大学士一跃为正二品的礼部尚书不合规矩。

  礼部尚书是真的管一部之事,而朱棣只希望李祺能顾问身侧,李祺自己也不想要礼部尚书的虚名,而失去大学士这内相之实。

  “那就是三公三孤了。”

  李祺立刻否决了这种可能,历史上是永乐二十年才恢复这些职位,但一直都未给实授,只给专人授予,况且骤然凌驾于六部尚书之上,岂不更是儿戏?

  甩去这些思绪后,李祺又开始琢磨方才在殿中他的提议,此番建议是他深感当今天下儒家已然疲惫,而试图做出的改变。

  这就不得不提,以前的儒家士大夫是有强烈家国天下观念的。

  这种观念在东汉时期到达了顶峰,东汉时期的士大夫被皇帝迫害的那么严重,但诸如王允等典型的士大夫,还是以汉室为己任。

  曹操花费了那么多年,屠杀了多少次朝堂,才终于将忠于汉室的士大夫杀光,最终取代了汉室。

  汉儒崩溃以来,伴随着五胡乱华、政权频繁更迭,唐朝儒家低谷,而后到宋儒开始宣扬儒家道统,儒家就逐渐走向了一种有家无国之路。

  有家无国!

  从现代民族国家穿越而来的李祺,一听到这个词,都感觉一阵阵的恶寒和恶心。

  李祺要在大明逐渐建立民族国家,改变大明的立国之本只是一个开始,还要深切改变所有士人的思想。

  把百姓、国家、民族彻底绑定起来,让所有人都为大明鞠躬尽瘁。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

  无论是洪武朝还是永乐朝,李祺给皇帝提的建议,都是当时听起来非常好,但越往后就问题越大的那种。

  这次的建议也不例外。

  等士大夫、百姓都在为大明朝变得更好而奋斗时,他们就会发现,貌似有一个巨大的阻碍,横亘在那里。

  “姑父!”

  李祺正往宫外而去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朱高炽的声音,他回身一看,便见到狄胖胖正往这边走来,脸上带着些愁绪。

  “殿下。”

  朱高炽走到李祺身边,笑道:“小侄正要出宫去,姑父可愿与小侄同行。”

  说完脸上便升起了些紧张。

  李祺知道为何,如今大事皆定,皇位稳固,最近朝中已然生出了立储以安天下人心的议论,朱高煦靖难之时出生入死,功劳远比朱高炽大,是以朝野之中尤其是勋贵之中,皆有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朱棣宠爱朱高煦!

  “自然无不可。”

  李祺笑着应着,朱高炽脸上闪过惊喜之色,如释重负,二人结伴同行,李祺突然说道:“殿下其实有时不必太过于担忧。”

  朱高炽陡然一惊。

  李祺突然重重咳嗽起来,而后不着痕迹的将袖口朝向朱高炽,朱高炽骇然发现李祺袖口竟然有血迹斑斑,当即惊声道:“姑父,你……”

  李祺低声道:“还望殿下保密,此事陛下知、你知、我知。”

  朱高炽有些反应不过来了,但还是沉重点了点头,而后没忍住问道:“可曾唤太医…”

  话没说话就没再说,太医院人多眼杂,怎么可能瞒得住。

  “此乃心神耗费所致,药石无救,臣这一身本事便是以命数求来!”

  朱高炽脸上满是肃然敬佩之色,“姑父真乃古之君子贤人是也,这等求道纵死之心,让人唯有敬佩。”

  “莫要说这些事了,殿下,其实你不必太过于担忧,以损伤身体。”

  知晓了李祺身体状况后,再听这话,朱高炽的感受已经全然不一样,他有些消沉道:“父皇有立二弟的心思……”

  李祺低声道:“殿下一定会被立为太子的,立嫡以长,陛下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而且我等大臣都会推举殿下,这乃是正道,尤其陛下本就不是顺位继承,会更在乎此事。”

  朱高炽没想到李祺竟然这么直接就说会推举自己,再一想到他油尽灯枯的身体,一时之间竟然有热泪在眼眶中涌动。

  “姑父,我实在是不知该如何感谢你。”

  “殿下未来一定是个仁君,能为殿下成为太子尽一份力,这是我李祺的荣幸,何必需要殿下感谢呢?”

  朱高炽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先帝和当今陛下都喜欢李祺了,因为李祺说话实在是太好听,但是又不给人谄媚之感,而完全是实话,若非李祺身体怕是扛不到他那时,他都想要继续信重李祺。

  “殿下真正需要担心的反而是立储君后,高阳郡王怕是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继续夺嫡。”

  朱高炽立刻就意识到了什么,低声道:“您是说建成唐宗之事?”

首节 上一节 69/1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当兵就发媳妇?我怒娶十八房老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