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47节
走出内殿,站在殿中的武媚娘刚要行礼,李承乾直接摆摆手,指了内殿一下,然后又朝着外面指了指。
李承乾转身朝着外面走去,武媚娘看了四周的侍女一眼,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跟了过去。
……
一道厚重的布帘遮挡了内外。
殿外,红灯高挂。
每个廊柱侧畔都站着一名禁卫士卒,
一身月青色齐胸襦裙的武媚娘放下布帘,朝着李承乾福身道:“参见陛下!”
李承乾平静的点头,问道:“朕听说,父皇曾经许你,等到嵩山封禅之后,就封你为婕妤。”
武媚娘脸色微微一变,低身道:“是有此事。”
皇帝突然病倒,然后又退位太上皇。
一切异常果断的进行,这在武媚娘眼里看来,这是极为明智的。
皇帝躺在床榻上,除了嘴巴之外,其他什么都动不了,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果断的退位。
不然的话,太子如果真的被逼急了,是会逼宫的。
所幸,皇帝足够果断,太子足够冷静,一切才顺利的进行到今天。
然而皇帝退位为太上皇,他之前答应武媚娘的婕妤,基本就泡汤了。
武媚娘还不值得太上皇为这种事情,向皇帝开口。
武媚娘也不可能说什么,毕竟现在她在太上皇身边,还有点地位,一旦离开了太上皇身边,她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段日子,你照顾好父皇,等到封禅结束之后,孤会请父皇对后宫嫔妃进行一次加封,你的婕妤会有的。”李承乾微微摆手。
“谢陛下!”武媚娘着实的松了口气,然后再度躬身。
李承乾低头看了武媚娘一眼,眼神欣喜之下,她整个人都妩媚了好几分。
灯光之下,纤直轻领的月青襦裙,婉转向下,白皙动人一闪而过,婀娜丰腴的身姿尽入李承乾眼底。
李承乾抬起头,看向殿内。
烛火之下,有几道身影倒映在纸窗之上。
“这两日,你陪同朕和父皇,一起前来翠微宫,我父子所言,你都是能听得到的。”李承乾低头,武媚娘的脸色微微一变,李承乾摆摆手,说道:“不用担心,朕就是想问一问,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朕和父皇疏忽的地方。”
武媚娘略微迟疑。
“有什么话就直接说。”李承乾直接摆手。
武媚娘稍微松了口气,问道:“殿下,殿下一定要杀禄东赞父子吗?”
李承乾微微一愣。
武媚娘继续福身,说道:“妾身看陛下和殿下对禄东赞父子很重视,既然如此,何不在事情最后,留他们一命,让他们为大唐效力……至于如何为大唐和陛下,死心塌地的效力,妾身想来,陛下应该有办法才是。”
李承乾沉默了下来,随即,他轻轻摇头,道:“他们害的父皇如此,不杀他们,朕心难安。”
武媚娘小心的看了李承乾一眼,从皇帝刚才一瞬间的停顿,她能够听的出来,李承乾是有点心动的。
但是,这两个人所犯的罪,实在太大了。
“好了,武才人回去吧。”李承乾摆摆手,说道:“武才人这段时间伺候父皇,宫中月例加一倍。”
“多谢殿下!”武媚娘顿时忍不住满脸喜悦的福身,然后微微抬头。
李承乾没有说什么,直接转过身,看向远处的山岭。
武媚娘恰在这一刻抬头,李承乾的手指边缘,不经意的在武媚娘唇边划过。
一瞬间,武媚娘感到一阵轻微的战栗。
甚至福身弯腿,脚步都有一瞬间的站不稳。
“回去吧。”李承乾像是什么都没有感觉到一样,背对着武媚娘,抬头看向头顶的弯月。
……
如今刚到下旬,弯月挂在西天的半空。
似乎下面正对吐蕃方向。
吐蕃。
李承乾嘴里细细的琢磨着。
吐蕃是松赞干布一手建立的国度,他有自己的基本盘,吐蕃东南,最为繁盛的山南地区。
那个时候,他们还叫牦牛部,后来逐渐成熟,才改名吐蕃族。
之后逐渐的吞并唐古拉山脉以南的各个部落,才真正的强盛起来。
后来吞并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诸部,迁都逻些,这才定国吐蕃。
实际上吐蕃定国到现在不过十五年。
吐蕃族是松赞的基本盘,噶尔家族,就是吐蕃族比较普通的一个家族,但因为松赞对禄东赞的欣赏,这个家族才逐渐的崛起。
禄东赞能够成为吐蕃国相,除了松赞的信任,吐蕃族各个家族的支持才是关键。
一旦没了禄东赞,吐蕃族的这些家族,只要再推出一个人来,哪怕不如禄东赞聪英,但也足够稳住局面。
禄东赞死了,吐蕃不会立刻崩溃,甚至局面都不会恶劣多少,不过是松赞的脸面被李承乾狠狠的打上一巴掌而已。
吐蕃真正的凶险是在数年之后。
如果李承乾持续不停的压迫,吐蕃人必然会团结一心,但只要他给他们一点甜头,让他们放松,那么整个吐蕃族,恐怕立刻就会彻底松懈下来。
李承乾的心里,逐渐的形成了一整套让吐蕃彻底分崩离析的手段。
当然,前提是他在年底和吐蕃的战事中,获得胜利。
甚至是大胜。
第414章 武媚娘,武顺,姐妹二人
天色初明。
翠微宫后殿之中,李承乾亲手喂李世民喝药,然后进食。
最后,他又帮他轻轻擦嘴。
做完这一切,李承乾才起身,来到了床榻之下,对着李世民跪了下来,叩首道:“父皇,儿臣要回宫去了。”
李世民靠坐在软靠上,轻轻侧身,看向李承乾,声音苍老的开口:“早跟你说过,以后不要给别人下跪。”
“是!”李承乾没有争辩,只是乖顺的站了起来。
李世民一看就知道,日后李承乾一样还会如此。
他的这个儿子,自从登基之后,反倒比以前更加孝顺了。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此番回京之后,应该做什么,你自己明白吗?”
“明白。”李承乾拱手,说道:“秋收,如今已经是六月底,夏末了,再过来便是秋日,秋收是天下第一重事。”
李世民微微点头,问道:“你刚刚登基,租税和地税都免了,还有必要关心秋收吗?”
“市税和其他杂税未免。”李承乾稍微躬身,继续说道:“百姓手中有余钱了,自然少不了要去市面上买些东西,他们秋收收入的越多,自然对朝廷越有利,同时,也要防止一些地方官,在圣旨之外,还有地税和租税,如此,儿臣少不了要杀几个人。”
本来,李承乾早就预见到了,即便在他下达圣旨之后,也一定会有人假装没有听到圣旨,或者变相以徭役的手段,来增加赋税。
如果是换做往前,他说不定会提前告诫,让地方官员禁止类似行径。
但如今,他没有提前告诫,有的,只有在出事之后的雷霆手段。
有的时候,告诫是没有人听的,只有鲜血,才能够让人心敬畏。
同时,只有鲜血,才能让百姓感恩。
“另外,秋收之后,官府要从百姓手中买粮。”李承乾躬身,继续说道:“今年,辽东和西北都有战事,正好用这个理由,稍微高价一些从百姓手中购买粮食,让粮价不得太低。”
皇帝免了地税和田税,虽然百姓的负担少了,但是因为市面上可待出售的粮食多了,反而会导致粮食下跌。
一些地方世家和粮商,甚至会刻意的降低粮价,然后大量收购粮食,然后再到来年灾年的时候,再高价卖给百姓。
百姓会越来越穷苦,就是这个道理。
皇帝的恩赐,最后也会被地方世家和贪官污吏所吞噬。
所以,需要杀人。
“朕当年也是郑国公细细讲解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李世民点点头,感慨道:“你比朕强,现在这个年纪,便已经明白这其中的蹊跷。”
“儿臣也是有父皇的言传身教,才能通明这些道理。”李承乾轻轻躬身。
“呵呵!”李世民轻轻笑笑,点头道:“去吧,朝中的事情,多问你舅舅。”
“是!”李承乾再度叩首,道:“父皇保重,儿臣四日之后,再来伺候父皇。”
“去吧。”李世民神色平静下来。
“儿臣告退!”李承乾这才起身,倒退两步,然后才直接转身,朝殿外走去。
武媚娘就站在帷帐之侧,她忍不住的轻轻抬头,看向李承乾,然而李承乾却是看都没看她一眼,径直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