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04节

  准确的讲,是因为白突厥的入侵,导致天竺四分五裂。

  天竺人虽然将白突厥从天竺赶了出去,但自身也因为实力大减,中央王朝无法控制地方,这才导致四分五裂。

  “玄奘在天竺的老师,那烂陀寺主持戒贤法师,他称之为护法菩萨,也就是佛,如今已经一百一十五岁了。”李世民放下手里的奏本,面色凝重起来。

  “陛下,百岁之人何以称之为佛,称之为菩萨,若是如此,我大唐天下,佛菩萨岂不是到处都是。”长孙无忌摇头。

  不提他所知道的,便是在史书上,超过百岁的人都不在少数。

  一个国度,只要安宁一些,超过百岁的人都会有的。

  那些人没有伟力,没有认知,有的只是无忧无虑的家境和足够开朗的心态,便足够长命百岁了。

  “是啊,若是那戒贤法师真的是佛,天竺又何至于败于突厥之手。”李世民轻轻摇头,将这件事情暂时翻过去,然后他看向长孙无忌说道:“不论如何,天竺广阔,还是应该派人去看看的。”

  “如今玄奘的游记还没有写完,不过陛下已经可以让太子挑选官员和士子学习天竺语。”长孙无忌抬头,认真的说道:“如今大唐的触角已经到了西域,以大唐的威势,如今大唐要派人去,谁敢阻拦。”

  现在去天竺可比玄奘那个时候去天竺要方便太多了。

  李世民笑着抬手道:“好!”

  长孙无忌拱手说道:“陛下,长安的事情,有太子处理,臣以为可以足够放心,我们还是专心在高句丽身上吧。”

  “嗯!”李世民的神色逐渐的平静下来,他原本很关注长安的一切,但是李承乾这一次提前将粮草送来,解决了长安麻烦的同时,也让李世民对高句丽动兵的准备越发的充分,一切足够证明李承乾的无私。

  “说说吧,盖苏文都做了哪些准备?”

  “南边攻打新罗的士卒已经完全调了回来,而新罗经过了高句丽和百济的联手打击,已经没有余力再从背后策应大唐了。”长孙无忌微微摇头,说道:“还有百济,百济的士卒也有不少调入了高句丽协助高句丽作战,这让他们还有一战之力。”

  去年的时候,安市城一战,李世民已经打掉了高句丽上十几万的主力。

  虽然有最后有那么四五万的人逃了回去,但那些人的军心已经散了。

  “现在的高句丽,大局是以守城为主,依托山势进行城池防守,然后尽可能想办法拖延到冬天。”长孙无忌微微摇头,说道:“高句丽东部大片山区,只有西部有小半平原可以直插高句丽,其他还好说,臣最担心的,就是他们会先潜伏山中,然后断我们的粮道。”

  “有阎立德的水军在,这一点朕倒是不担心什么。”李世民微微摆手,抬起头,轻声说道:“朕最担心的还是平穰城,平穰城池坚固,想要攻破并不容易,若是高句丽人将主力全部囤积在平穰,以为坚守,冬日到来前,能拿下平穰吗?”

  “李勣建言,直接派水军先攻……”

  “没有陆军,光是水军,没用的,当年来护儿不就是率四万水军直接败在平穰城的吗?”李世民摇头,沉吟的说道:“还是三路,水军一路,中军主力一路,还需要有一路从东侧群山而上以为护卫。”

  “谁领兵呢?”

  “看谁最擅长山中作战呢?”李世民轻轻低头。

  “牛进达!”长孙无忌直接点名,说道:“当年在松州,就是他打败松赞干布的,早先还参加的高昌,吐谷浑,突厥之战,陛下,他可以的。”

  “好,便以他为一路总管。”李世民点头,然后看向唐俭说道:“前军之事,都可以调动筹措,但后军粮草之事,全依赖卿了。”

  “陛下,臣必定效以死力,调运粮草,但春耕秋收,臣未必能够顾的过来,尤其是今年秋天,秋收怕是不容易。”唐俭面色凝重的拱手,说道:“其实陛下顿足平穰城下,倒没有什么,怕就怕陛下拿下平穰城,那样整个高句丽落入大唐……”

  “啊!”李世民微微一愣,随即忍不住的笑了起来:“哈哈哈哈……卿说的有理,这一点朕倒是从来没有想过,不过,这也的确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说着说着,李世民的脸色凝重了下来。

  高句丽,有三百多万人口。

  真拿下来了,也是天大的麻烦。

  “造船,种粮。”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说道:“传旨给太子,让他全面统管造船和种粮之事,授他便宜行事之权,地方刺史有不配合之处,可即刻罢免。”

  “陛下!”长孙无忌顿时惊讶的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摆摆手,说道:“无妨,朕心中自有考量。”

  “是!”长孙无忌轻轻低头,有的时候,权力太盛也不是一件好事。

第293章 大唐和天竺,离得并不远

  三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长安城中,太乙青华观。

  李承乾跪在蒲团上,面色沉肃,一叩首一行礼。

  楼观道掌教尹文操站在侧畔,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宝诰》:“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

  青烟袅袅,道观静肃。

  数十名蓝衣,绯衣,紫衣道人站立在两侧,手持拂尘,默念《太乙救苦天尊宝诰》。

  许久之后,李承乾才沉沉叩拜在蒲团上,然后缓缓起身。

  今日是他的母后生辰之日,所以李承乾每年都要来太乙青华观叩拜祭祀。

  言说几句,尹文操陪同李承乾来到了后院之中。

  长孙祥,马周等人在远处跟着。

  ……

  李承乾站在钟楼之下,看着头顶的铜钟,神色哀切。

  这座钟楼,是他和皇帝用宫中的用度来捐修的道钟国内,其中甚至有了母后亲手给他织的衣物。

  每一次钟声遍传长安城,总是让他忍不住的想起母后。

  片刻之后,李承乾这才收敛悲容,转身看向尹文操,扣手道:“劳烦真人亲自下山了。”

  “殿下孝心诚挚,天下难出其右、”尹文操扣手还礼,道:“贫道躬逢盛事,也是贫道的福气。”

  “真人客气了。”李承乾淡淡点头,说道:“真人此番下山,怕是也有为了佛门之事而来的吧。”

  “是!”尹文操点头,道:“殿下虽然让玄奘在弘福寺编写西域行记,但是却并不是太禁止佛门大僧前往拜访。”

  李承乾笑笑,说道:“父皇有言,什么时候玄奘编修完西域行记,那么什么时候,就让其开始传道……六百七十五部佛经啊,得传到什么时候。”

  “贫道有些不明白。”尹文操察觉到李承乾似乎在算计什么,但他究竟在算计什么,尹文操一时间也有些看不透。

  “拜访玄奘的人越多,耽误他的精力就越多,编修完成西域行记的时间就越晚,这样他可以传道的时间就越晚。”李承乾微微摆手。

  “但是现在有人拜访他,他也是一样在传道啊?”尹文操皱了皱眉头。

  “六百七十五部原版佛经。”李承乾抬头看向头顶的铜钟,然后轻声说道:“这些佛经只有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最全面的编修,才能够最好的去传道,眼下若仅仅是小规模的传道,于大局无益。”

  “原来如此。”尹文操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玄奘如果现在只执着在小范围的传道,那么大规模的传道之间必然延缓。

  小规模的传道,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优秀的大僧,但是广大传教,才是圣人之法。

  李承乾侧身,看向尹文操道:“真人可知道禅宗道信法师有什么动静吗?”

  尹文操扣手,低声说道:“禅宗不少门人已经开始齐往荆襄双峰山而去,玄奘的突然归来,对禅宗冲击不小,禅宗向来传承有序,如今玄奘归来,虽然联手是大局,是谁主谁次,谁来谁往,总是要稍微说清楚的。”

  “是啊!”李承乾轻叹一声,摆摆手道:“佛门的事情,孤不插手,他们自决便是,但是长安城,绝对不能变成建康……南朝四百八十寺,简直笑话。”

  ……

  弘福寺,李承乾在如来佛像下,诚挚叩首,一脸谦恭神色。

  玄奘和弘福寺主持两人一起站在左侧,平静的颂念《地藏菩萨本愿经》。

  弘福寺,这里曾经是右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的宅邸,王君廓背唐而死后,这里便被改成了弘福寺,以为追荐太穆皇后。

  太穆皇后窦氏,李承乾的亲祖母。

  所以今日在太乙青华观祭拜之后,李承乾又来了弘福寺,顺带也来看看玄奘。

  他对玄奘是极为重视的。

  佛法东传的西游记,虽然只是传说,但这也能够看得出佛门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天下佛门之力,便是李承乾也没有力量阻挠。

  况且他也没有心思去阻挠,他要的只是平稳的过度。

  而且佛门的力量,也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强。

  李治前世就做的很好,不去阻挠佛法传播,但是玄奘,他就别想脱逃掌握了。

  玄奘一死,他所创建的唯识宗,没过几代就亡了。

  反而是禅宗,兴旺蓬勃,最后成为天下佛门主流。

  当然,那是李治的事情,如今李承乾掌权,未来结果会如何,他的手里掌握着最大的主动权。

  其他的,就是玄奘和禅宗两派的争执了……

  片刻之后,后院静室之内。

  李承乾对着佛祖舍利轻轻躬身,然后才被玄奘领入了内殿。

  坐在殿中左侧蒲团上,李承乾对着玄奘平静的躬身道:“孤在朝中有许多事情处置,倒是有些怠慢大师了。”

  “不敢!”玄奘平静的抬头,看着李承乾说道:“贫僧初回长安,恰好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熟悉。”

  “嗯!”李承乾微微点头。

  毕竟如今已经是贞观十九年了。

  李承乾惊人的还是太子,而玄奘离开长安十七年,大唐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数次击败薛延陀和西突厥,如今又东征高句丽,东方霸主的形象已经巍然屹立。

  长安城早已经成了天下第一雄城,这和玄奘当年离开的时候,有着极大的不同。

  地方,人事,很多事情他都需要适应。

首节 上一节 304/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