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76节

  房玄龄拱手,站出说道:“殿下,臣以为此中之事,薛延陀其实并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重点,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安西,这种时候,西突厥是必然要动的。”

  如今对于大唐而言,薛延陀虽然有所威胁,但实际上远比不过西突厥。

  薛延陀的底子太薄,之前两次大败之后,薛延陀的实力已经消耗太多,加上铁勒回纥离心离德,他们的实力大减。

  反而是西突厥,西突厥的实力太厚,即便是数次战败,也依旧能够很快恢复过来,然后重整旗鼓,杀向大唐。

  尤其东*突厥灭国之后,西突厥对大唐的恨意很深。

  唇亡齿寒。

  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动起来。

  “传令沙州李袭誉,抓紧送一批粮草军械去安西。”李承乾立刻看向崔敦礼,崔敦礼立刻拱手:“喏!”

  “薛延陀必然会派人杀入到长城以北,但他们不敢轻易现身,会先行试探,一旦被他们试探出虚实,那么他们立刻就会如疯狗一样的扑上来。”房玄龄神色凝重。

  “房相觉得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动手?”李承乾问道。

  “眼下牧草还没有完全长起来,所以他们要动手,大概会在五月份。”房玄龄认真拱手。

  “边境戒备,但保持安静,同时从岐州,陇州,秦州,暗中调一批军械过去。”李承乾抬头,说道:“长安城中准备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边境一旦有事,立刻杀奔过去。”

  长安到边境差不多一千里路,两日之间足够赶过去了。

  李承乾抬头看向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淡淡的点头道:“烽火传信,半日消息就能传到长安,若是消息一到,立刻发兵,两日时间足够了,边境挡的住两日,而且,薛延陀人,未必敢直接全力进攻。”

  “好,便如此。”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

  “还有东*突厥。”房玄龄拱手,说道:“殿下,东*突厥那边怕也会有人呼应高句丽。”

  “传令并州大都督府。”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告诉晋王,让他稳稳的坐稳太原,晋王长史韦挺统帅全局,并州长史窦孝谦前往代州坐镇,并州司马胡广在太原悄悄备战。”

  “喏!”房玄龄立刻拱手。

  李承乾抬头,再度说道:“再三告诫晋王,不要乱动。”

  “喏!”

第267章 李治:武媚娘并不难利用

  太原,晋王府。

  书房。

  李治坐在主榻上,韦挺,许叔牙,李义府,薛元超等人各自站立两侧。

  韦挺拱手,说道:“殿下,窦长史已经到了代州,开始巡查北部突厥,云中都督府也开始戒备起来。”

  李治抬头,不确定的看向韦挺,问道:“韦公,突厥人真的会在这个时候动吗?”

  “大部不会乱动,但必然会有人动。”韦挺拱手,神色凝重的说道:“高句丽人从草原一路过去抵达薛延陀,草原方面竟然没有一点消息,只能说明是草原有人心底又动了。”

  “殿下忘了九成宫的那一次事情了吗?”许叔牙站出拱手,认真说道:“当年突利可汗之弟阿史那结社率谋反,便是打算趁着殿下入宫时,趁机冲入宫中刺杀陛下,若非殿下因事耽搁,结局如何,谁也不知道。”

  李治的脸色微微一白,那件事情他是记得的,如果那个时候,如果真的被阿史那结社率有成,那么不仅皇帝要出事,他李治也一样活不了。

  韦挺点头,说道:“东部突厥虽灭,但颉利可汗的后人,突利可汗的后人,还有他们的兄弟,他们兄弟的后人,都在时刻想着要重新复国东*突厥,所以在草原上必然有那么一伙人在暗中联络。”

  “不过殿下也不用太担心。”许叔牙接着说道:“右卫将军薛万彻屯兵定州,突厥根本搅乱不了陛下的后路。”

  “但在代北和云中闹一闹,还是可能的。”薛元超站出,看向韦挺和许叔牙说道:“若是他们在闹一闹之后,直接逃往草原深处,我等便是要怎样追究,也不容易。”

  “并州的兵力足够应对一切危机。”李义府最后开口,看向李治拱手道:“太子和房相来信,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其中也不可忽视有一个威胁,那就是有人可能会刺杀殿下,殿下一出事,代北必然大乱。”

  李治眉头一沉,随即点点头道:“李卿所言有理,不过要通知太原县令侯知仪和晋王县令李义琰,让他们加紧戒备。”

  “喏!”韦挺立刻拱手。

  李治微微沉吟,说道:“如今局面有危,长史统帅全局,许师和表兄多注意军中,李卿盯着太原的粮草和军械诸事,小心有人私通突厥。”

  韦挺是晋王长史,许叔牙是晋王司马,李义府是晋王掾,薛元超是晋王参军。

  他们四个是晋王府的核心成员。

  “喏!”众人齐齐拱手,然后才各自退了下去。

  片刻之后,薛元超又独自一人返回,对着李治拱手道:“殿下!”

  “表兄,”李治轻叹一声,说道:“如今父皇在辽东大战,皇兄又要开始注意西北,并州突厥不安,偏偏还有人心里想那些有的没的。”

  “殿下,李御史不过是和李县令多喝几次酒,他们是同族,没有什么大不了了。”薛元超低声劝解。

  李义府和李义琰,一个是侍御史,晋王掾,一个是晋阳县令,两人在朝中的地位差不多,尤其还是族兄弟,自然关系要近些。

  李义府和李义琰,根本全部都是陇西李氏。

  他们是陇西李氏,但却不是宗室。

  “李义琰和侯知仪关系不错。”李治微微摇头,面色凝重。

  侯知仪比他早半年来到并州,他是侯君集的儿子,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因为侯君集的事情受到牵连,反而将全家保了下来。

  这自然和侯君集自戕脱不了关系,但侯知仪在关键时刻的果断,也是令人敬佩的。

  然而真正令并州诸人在意的,是太子提前就和他安排沟通,事后又坚决允诺,并且对他异常信任。

  李义琰虽然是晋阳县令,但和李治并没有什么关系。

  李治就任并州牧以来,李义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单独觐见,他的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更别说,如今还有个太原王氏在旁边虎视眈眈,时刻盯着李治,这让李治感到很不舒服。

  薛元超拱手,认真说道:“殿下,陛下让殿下任并州牧,就是要让殿下坐镇地方的,但殿下行事需要稳重,如何和地方大族相处,如何掌控地方,都是需要有十分耐心的。”

  李治微微点头,然后轻叹一声。

  皇帝让他就任并州,太快了,快的他都没有反应过来,前脚他刚刚娶了弘农杨氏的外孙女为王妃,后脚他就被皇帝赶到了太原。

  没有任何预兆,没有任何准备。

  李治就这么的来了太原。

  但好在他王府当中的人都跟着过来了。

  尤其是薛元超,薛家根基就在河东,正因为如此,李治才能在太原逐渐的站稳脚跟。

  太原的事情十分的棘手,侯知仪是太子的死忠,李义琰因为他对太子很有好感,毕竟李义琰也不想永远待在太原,李义府前几年和东宫走的很近,即便是现在,他和东宫官员的关系极佳。

  更别说还有太原王氏。

  说实话,一开始,李承乾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李治对他是很有些意见的。

  不过当李治到了太原之后,他瞬间明白,皇帝是不可能将太原王氏的女儿嫁给他的。

  他是并州牧,若是又娶了整个并州最大的世家太原王氏的嫡女为王妃,便是他自己也要担心并州会不会失控。

  也是因为想通了这一点,所以他也很快就想通了皇帝为什么转眼间就将太原王氏的女儿嫁给太子做太子良媛。

  皇帝这是要用太原王氏来制衡他这个亲儿子。

  就如同前几年,皇帝用青雀来制衡太子一样。

  李治瞬间就感受到了皇帝内心的冰冷。

  然而和李泰不同,皇帝似乎吸取了李泰的教训,不再让李治在长安发展势力,反而是将他发配到了并州。

  然后勾连弘农杨氏,加上京兆韦氏和河东薛氏,勉强来制衡太子。

  然而这一切看上去美妙,但实际上不说弘农杨氏和河东薛氏,就连清河赵氏,在他身上投注的力量都不够。

  不过好在……

  李治抬头,看向薛元超问道:“表兄,武氏那边有没有什么回应?”

  “有!”薛元超点头,说道:“贺兰夫人武顺,回信其妹,行事当谨慎,似乎不欲与王府有关,不过应国太夫人另外来信,让其不必在意。”

  “哦?”李治眼神一亮,看向薛元超:“郭孝慎是这么说的?”

  “是!”薛元超拱手,说道:“今年朝中事忙,朝中雇佣了不少士子做朝中的令史和典书,武顺有意让郭孝慎从之,郭孝慎不愿,然后又听说殿下在太原招揽贤才,他这才回了太原。”

  “很好。”李治满意的点点头,应国太夫人杨氏,是他妻子正儿八经的姑祖母,怪不得和他亲近。

  反而是武顺,又隔了一辈,对他并没有多少好感。

  “表兄。”李治转身看向薛元超,说道:“让郭孝慎带人去代北跑一趟,以通商为由搜集代北的消息,先给了一个检校王府录事的身份,等到他做出成绩来,再想办法授他一个王府参军……千金马骨,有了太原郭氏作为表率,其他人家就会和本王走的更近了。”

  略微迟疑,薛元超开口说道:“殿下是并州牧,和地方世家处好关系,对于安稳地方有好处,对百姓有好处,对朝廷也有好处。”

  “对对对,表兄说的对。”李治赶紧点头。

  “如此,那臣就去忙了。”薛元超拱手,然后转身离开。

  看到薛元超离开,李治这才松了口气。

  太原郭氏,还有太原祁氏,太原武氏,太原狄氏,还有太原阎氏等等,在地方拥有极为庞大的潜势力。

  各县的司法司曹不少都是他们的人。

  军中队正校尉,和他们有关的人更多。

  李治从长榻站起,走到了窗户之前,抬起头,看着窗外,轻声说道:“太原阎氏。”

  李治也是到了太原之后,才知道太原阎氏和阎立本阎立德兄弟之间的关系竟然极深。

首节 上一节 276/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