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93节

  “孤已经去信交州都督杜正伦,卿亦可以找司农寺丞阎玄邃,阎公如今就任广州都督,此事不妨明年让阎卿多跑几趟广州,多少有点消息。”李承乾微微抬头,马周立刻领悟,点头道:“喏!”

  “好了,诸卿都去忙吧,孤一会要见朝散大夫张幽,看看在江南之地,诸事能不能够展开。”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若是我等努力,能够让天下多产一分粮食,便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活下来……天下人口越多,大唐就就越是盛世!”

  “殿下贤明,臣等愿为大唐盛世效死!”群臣立刻肃然拱手。

  李承乾淡淡的笑了。

  ……

  光天殿,神色清雋,一身青色长袍,腰间佩戴玉饰的张幽正在和张萱低声说着什么。

  平静的声音响起,两人回头,就看到李承乾坐在轮车上,被李安俨推着走了进来。

  马周跟在李安俨身后。

  张幽和张萱立刻同时站起,行礼道:“见过殿下。”

  “不必多礼,都是自己人。”李承乾在张萱的身侧停了下来,正面看向张幽,抱歉说道:“刚刚孙真人来过,日常诊查,之后孤又安排了一些东宫的政务,来晚了些,希望岳丈原宥。”

  “不敢,殿下为天下事操劳,臣何敢叨扰。”张幽立刻拱手。

  虽然李承乾称呼他一声岳丈,但不过是客气而已。

  不说郑国公魏征,左金吾卫将军郑仁泰,哪怕是台州刺史苏亶,也不是他能比得的。

  当然,苏亶之前是秘书丞,比他这个都水少监好不了多少,但人家的女儿是太子妃,张幽的女儿不过是五品孺人,如何比。

  尤其苏亶如今是台州刺史,而他不过是因女儿嫁入东宫,封了一个从五品下的散官朝散大夫,如何能比。

  “岳丈不必如此。”李承乾摆摆手,然后说道:“孤如今行动不便,等到明年孤行动自由之后,便带着爱妃一起回门去看看,拜访岳丈和岳母。”

  张幽立刻惊喜的拱手:“如此,臣便静候殿下了。”

  李承乾笑笑,然后转移话题说道:“孤听说,江南繁盛,岳丈出身江南,不如为孤讲一讲江南风光?”

  “如此,臣便恭敬不如从命了。”张幽稍微直起身,认真说道:“江南繁盛不假,但多集中在扬州,睦洲,苏州,常州,湖州,还有杭州,越州一带,其他地方,如同台州,睦洲,婺州,衢州,括州等地,却是要贫瘠许多。”

  “孤从来没有去过江南,只是从书本所知,杨广有诗曰: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李承乾叹息,说道:“三征高句丽失败后,杨广便躲到了扬州,以扬州繁华麻痹自己。”

  “扬州是江南之首,许多占城,真腊,倭国,百济,新罗,高句丽的商队,都是从海上直抵扬州,很多关中,还有西域的商人,也都到扬州去采买,扬州的繁华有时候甚至不输于洛阳,当然比不上长安。”张幽三言两语便将扬州的事情讲的清清楚楚。

  之后,张幽又讲了很多关于扬州风景名胜,还有地方世家的事情。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孤对江南关注,便是因为江南的赋税,这些年在天下赋税之中的比重在逐年上涨,尤其是粮税。粮税多便是粮食也在增产,若是江南的粮食能够保持增长,甚至增长更快,那么一旦北方有灾,江南也能及时增援。”

  “江南的粮食其实不少,但问题在航道,尤其是扬州北面的航道,有一段风险极大,来自洪泽湖的水匪不时的会冲出来劫掠,影响极坏。”张幽微微摇头。

  洪泽湖经常泛滥,导致两岸灾民增大。

  两岸一旦遇灾,灾民就会化作水匪,东出劫掠,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扬州大都督府应该会想办法的解决的。”李承乾轻轻转移话题,然后说道:“孤在意的是杭州越州一带,江南繁华,水系发达,若是能够往西开拓,增加耕地,则于国有利。”

  “殿下说的是富春江,新安江,兰江,婺江,和衢水,那里水道虽然可行,但偏于狭窄,大船难行,不过也不是不可以开拓,早年南陈沈家,便用意开拓婺州衢州,后来南陈被灭,诸事就耽搁了下来。”张幽低头沉吟了起来。

  “怎么了?”李承乾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扬州户曹参军沈迁,便是沈氏嫡传,他们一族一直都在谋划此事,具体如何,还需要询问沈迁。”张幽突然醒悟,抬头说道:“殿下,臣不是有意说什么,只是沈家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

  “岳丈不必紧张,孤本身就是随意问问。”李承乾笑笑,然后侧身看向马周,说道:“马卿派人去调一下子沈迁的吏部档案,然后让长史看一下,他在地方事务上很熟练,再派人去江南查访,若是其人可用,那么东宫推荐,先调入长安,到秘书监任职,查问清楚的话,再调回江南。”

  “喏!”马周立刻拱手,然后快步的转身离开。

  如果沈迁真的是能让江南粮食增长的人才,那么就是李承乾不说,马周也会尽力的去推荐的。

  转过身,李承乾看向张幽,笑着说道:“岳丈手上若是还有什么人才,不妨推荐给孤,孤这里虽比不了吏部,但推荐一个人到东宫任职,还是可以的。”

  “多谢殿下!”张幽长长的松了口气。

  “至于岳丈。”李承乾笑笑,说道:“孤和父皇说一声,调岳丈入国子监任国子博士吧,江南文风鼎盛,岳丈入国子监应该是胜任的,同样江南出色的士子也可以推荐给孤。”

  “臣领命!”张幽神色激动的拱手,他将女儿嫁入东宫不就是为的这个嘛!

  国子博士,还没有都水少监来的更有实权,但是一个国子博士,却能够将江南世家的优秀子弟送入国子监,甚至推荐到东宫,这样正是张家,还有许多的江南世家梦寐以求的。

  坐在张幽对面的李承乾,眼底闪过浓重的深沉。

  江南世家啊!

第194章 六百里加急,盯住张亮

  冷风呼啸,白雪纷飞。

  两仪殿前,李承乾被抬上台阶,然后送入到大殿之中。

  此时,皇帝已经坐在了丹陛御榻之上,面色冰冷。

  一本六百里加急奏报被放在了御案中央。

  大殿两侧,长孙无忌,房玄龄,杨师道,岑文本,刘洎,侯君集,唐俭,张亮,刘德伟,李道宗,韦挺,崔敦礼等三省六部的主官,全都是一副风尘仆仆刚刚赶到的样子。

  今日是休沐之日,皇帝急召群臣。

  就连在东宫的李承乾,也被召入殿中。

  李承乾被推到了丹陛之下,微微拱手。

  李世民面无表情的摆摆手,李承乾立刻放下手,松了口气。

  他忍不住的看向殿中群臣,其他人全部都是一脸一无所知的模样,皇帝冰冷的脸色之下,没有人敢轻易开口。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右领军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左金吾卫中郎将苏定方,快步走入殿中,然后拱手到一旁站立。

  “人到齐了,说事情吧。”李世民抬头看向群臣,然后目光淡漠的说道:“就在刚才,凉州都督李孝察禀奏,铁勒契苾部全族三万人突然全部北上,朝长城金昌口移动而去,他派人联系契苾何力,但派出去的人没有一个回来的。”

  殿中群臣不由得一阵哗然。

  全族三万人一起北上,朝长城而去。

  凉州派出联系的人一个都没回来,说明他们很可能全都死了,死在了契苾部的手上。

  契苾部这明显就是全族要脱离大唐的迹象。

  难道契苾何力背叛了大唐?

  ……

  李世民将奏本递给张阿难,张阿难递给李承乾,李承乾看了一眼之后,递给了长孙无忌,然后一个个的传下去。

  “都说说吧,这是怎么回事?”李世民冰冷的神色逐渐收敛,眼中带出一丝哀伤。

  没有人轻易开口,但还是得有人说话。

  房玄龄缓缓的站了出来,拱手沉吟着说道:“陛下,契苾部全族北上,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只能说明他们已经背叛,而且这是四日之前的奏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现在已经出了长城,北上而去。”

  殿中群臣全部沉默,没有人开口反驳。

  全族,不是一个人,就算有人愿意留下,怕也是被裹挟而去,只能视若一体。

  而且三万人,其中堪战的骑兵随便就能拎一万来。

  尤其因为契苾何力是左领军卫将军,朝廷对其甚厚,各种兵械支持颇多,这三万人一旦抵达长安隘口,那么立刻就能杀出去,归入草原。

  “此番契苾何力要求返乡探亲,恐怕就是别有目的。”稍微停顿,房玄龄摇头,说道:“若是仔细计算的话,契苾何力从长安前往凉州,在凉州稍作停留,就返回了自己部落,而几乎是刚到没两天,就已经北上了,他们是早有联系。”

  李承乾抬头看着房玄龄,他不得不点头赞同,房玄龄是真的有些东西的。

  “乙失夷男到了长城外!”长孙无忌突然抬头,站出拱手道:“陛下,前些时日,英国公奏报,薛延陀有一部四千骑兵从中部草原沿阴山西麓南下,恐怕就有接应之意,但能够让契苾何力北上者,必然,也只有乙失夷男。”

  “戎狄气类相亲,何力归入薛延陀,如鱼入水耳。”侯君集平静的抬头。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向侯君集,要知道,前年大唐征高昌,契苾何力可是他侯君集的麾下大将。

  契苾何力,铁勒族契苾部酋长,贞观六年,与母率三万族人至沙洲归唐。

  契苾何力被授左领军卫将军,而他的整个部落都被安置在凉州以北长城之内。

  实际上距离草原很近,而且和铁勒诸部都有往来联系。

  薛延陀本身就是铁勒诸部之一,是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契苾部和薛延陀本身就是一家。

  所以侯君集说契苾何力归入薛延陀,如鱼入水。

  ……

  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一只手放在御案上,拳头紧紧的攥紧。

  片刻之后,他还是坚定的摇头道:“不会,何力在长安多年,对朕忠心如同铁石,他必不会叛朕!”

  “陛下,他们举族已经出了长城,现在说不定已和乙失夷男汇合!”房玄龄目光看向李承乾,道:“太子前番还说,薛延陀前战损失惨重,急需弥补,如今三万人归入薛延陀,薛延陀颓势立止,而且还有契苾何力这么一名大将,局势已经反转。”

  群臣的心头顿时一阵凝重。

  多了契苾何力还有他整个部族的三万人,薛延陀立刻就能稳住漠北的局势。

  一旦被薛延陀统合漠北诸部落,再度南下,立刻就能对大唐构成巨大威胁。

  李世民目光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怎么说?”

  “父皇,儿臣觉得有些不大对。”李承乾拱手,沉吟着说道:“姑臧县公常年在长安,便是有人来信说些什么,恐怕言辞之间,也很难令人信服。”

  “所以他才要回去。”房玄龄看向李世民,拱手道:“此次他回去,又恰好在薛延陀使者抵达长安之时,如果再算算时间,他们可能会一起在长城之外汇合!”

  “那也不对。”李承乾摇头,说道:“便是同族,利益该如何划分,部落该如何安置,也该分明,更何况是三万人之多。

  真珠可汗或许能开出条件能诱契苾北归,那么这样的条件绝对丰厚,但如何才能令人相信?”

首节 上一节 193/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