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51节

  那剪影似乎仍有些佝偻,向前徐徐而行。

  风把他的须发向后吹去,身子却努力前探。

  刘禅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种种复杂情绪,摘下兜鍪往地上一丢,大步向朝前急趋而去。

  红袍猎猎,风声呼呼。

  鼓乐之声陡然变得更加激昂。

  缓缓而行的丞相,见那位银甲红袍的大汉天子竟朝他急趋而来,也勉力加快了自己的步伐。

  二人相迎而进。

  五十步。

  三十步。

  十步。

  五步。

  三步。

  刘禅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表情,只激动地朝前伸出手来,想去牵住那位丞相。

  然而不等他牵住,丞相便已经大袖一收,对着这位穿着先帝银甲的大汉天子躬身行了一礼,身子颤抖,声音同样颤抖:“臣亮,见过陛下!”

  刘禅赶忙上前,执住一双略显枯槁的手向上一扶,最后凝目望着眼前佝偻了身躯,斑驳了须发的老人久久不能言语。

  两人就那么激动又无言地执手而视着,上下打量着。

  “陛下…跟先帝真像啊。”许久过去,丞相似哭还笑,声音与须发尽皆颤抖。

  而他眼前那位身着先帝银甲的大汉天子已是似笑还哭,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相父!”

  围在天子身后的官员们纷纷上前,向丞相行礼致意,口中高呼:

  “恭迎丞相得胜归来!”

  董允为首的不少骨鲠之臣也已是泣下沾襟。

  他们身后,三千将士奋声齐呼。

  “恭迎丞相得胜归来!”

  “恭迎丞相得胜归来!”

  “恭迎丞相得胜归来!”

  声音此起彼伏,裂石穿云。

  同样是五丈原。

  同样是将士高呼。

  却不再是悲凉秋风。

  也不再是『丞相保重』。

  汉家臣子簇拥着执手而行的君臣二人,缓缓朝五丈塬方向行去。

  “相父,我跟你说…”

  “相父,我跟你说…”

  “相父……”

第100章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身着先帝银甲的大汉天子,先是将丞相扶上车舆,其后再返身与随丞相而来的众文武慰劳一番,最后登上略显简朴的天子车驾。

  天子带来的三千甲士在前开路。

  雄赳赳气昂昂,精气神丝毫不输陇右下来的主力之师。

  魏延、陈式、刘琰、吴班等一众追随先帝多年的老臣,远远看着天子身上那套熟悉的银色甲胄,神情皆是有些恍惚。

  下午,大军回到五丈塬,于渭水河畔早就平整好的营地驻扎。

  自然也早已准备好了犒军用的粟饭肉羹烤炙,待大军扎营已毕,便立时分发到各校各营。

  自陇右而来的将士,自然是一扫半月行军的疲惫,欢欣鼓舞。

  事实上,自陇右到关中这一路五百余里,大军并没有急行军,而是以日行三十里的速度,一路护送着粮草辎重,一边休整一边行进,保证将士不会积累太多疲劳。

  落日前,丞相才终于安排好了军中庶务,登上车驾,随着意气风发,执意骑马而行的天子一并往五丈塬而去。

  这天子倒是想跟丞相一起把手乘舆,但丞相却不愿意,显然还是存了身为臣子的分寸感。

  于是这天子也只能无可奈何。

  费祎、杨仪、刘琰、胡济等一众府僚则骑着马紧随其后。

  自然无人胡乱议论。

  但任谁都很难不在心中感慨。

  这位久居深宫之中,向来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华服的年轻天子,怎么忽然就摇身一变,成了英姿勃发,能带将士打胜仗的马上天子了?

  难道刘家人都这样,一开始都是这种风格,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觉醒帝王血脉?

  高祖刘邦如此。

  世祖刘秀如此。

  昭烈刘备如此。

  如今这位,也是如此!

  一念至此,不少府僚望着那位穿着先帝甲胄骑着马耀武扬威,隐隐有高祖先帝之风的汉家天子,眼神忽的变得更加热烈起来。

  这不是天命,什么是天命?!

  大汉当兴啊!

  刘禅先丞相一步到了塬上,熟练又轻松地翻身下马,把缰绳交到赵广手上,之后亲自走到丞相车驾前把丞相扶了下来。

  在众府僚眼中似乎年轻了好几岁的丞相笑吟吟踏下车来。

  先向天子轻轻施了一礼,然后才随着天子一齐转身,朝着广袤无垠的关中平原放眼望去。

  那位有种期末考了一百分之感大汉天子此刻忽然有点想来一句:

  『相父,看,这就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

  当然了,这种顽皮话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他只是先指了指斜谷口,嘴里开始叨叨个不停。

  从打曹真那一仗开始说起,说到自己如何跟赵云去追杀曹叡,又说到张郃火船是在何处被烟船所破,最后说到前几天,自己在哪个地方抱了几根滚木,亲手砸飞了好几个魏寇。

  丞相一点也不扫兴,时不时爽朗大笑,变着花样夸起了这个很有表现欲的汉家天子。

  待刘禅终于把一肚子的话全部抛完,才忽然反应过来,今日的他怎么好像被阿斗夺舍了一般,完全忘记了他这鸠占鹊巢的穿越者与这位丞相才是第一次见面而已。

  君臣二人并肩徐行,说说笑笑,任夕阳将两道斜长的影子投在这片黄土地上,却是浑然不觉,他们身后不少曾受先帝厚恩殊遇的府僚臣属,已是被潸然之泪湿了衣襟袖袍。

  昔年先帝曾言,孤有孔明,犹鱼遇水,及至驾崩,更举国托孤,心神无贰,丝毫猜忌也无。

  而今日这位陛下在丞相面前展现出来的赤子之心,何尝不是先帝与丞相鱼水之情的延续?

  丞相秉忠持正,至公为国,人人敬而服之。

  但作为总领一国军政的权相,谁知这位亲征以来连连得胜的天子,会不会突然想收束权柄,进而对丞相产生猜忌,视丞相为又一个王莽?

  周公恐惧流言日,就连成王都因谣言对周公产生猜忌,由不得一众臣僚不为之隐忧。

  但目前看来,他们想太多了。

  众人跟着君臣二人走着走着,到了一片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前,十几头耕牛与农人仍在地里翻土。

  刘禅忽然看到了什么异常,眉头微微一皱,随即从丞相身侧离开,甩开袖子快步朝前走去,赵广当即率二十名人高马大、全副武装的龙骧郎卫紧紧跟上。

  一众臣僚不知陛下为何突然收敛神色又快速离去,但见所有人都仍在原地,于是目光全部朝那位被龙骧郎簇拥的天子望去。

  然而丞相却是很快收回目光,随即努力眯着眼,打量着地里那些形制古怪,却一牛就能拉动,一人就能操作的短犁。

  董允的声音自身后传来:

  “丞相,此乃陛下召匠人改良的曲辕犁。

  “虽只一牛拉犁,但允已亲自试过,非但耕作速度快上六七成,更是能省不止三四成气力。

  “陛下已召塬上工匠营造,一日可制犁三十张。

  “陛下还说,五六月种上豆子,九十月便能种麦。

  “眼前这一垄地,便是昨日陛下扶犁亲耕。”

  董允对这位天子近来的表现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以至于一些礼仪言语上的疏失,他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挑刺。

  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失?

  抓大放小,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而董允话音甫一落罢,包括丞相在内的一众汉家臣子,脸上所呈皆已是不可抑制的讶然之色。

首节 上一节 151/1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