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汉官

汉官 第90节

  见魏哲这么一说,公孙昭与元骏等人一想也确实是这个道理,

  精锐出征,次者留在本土守御,正合用兵之道。

  别的不说,有这十五营屯兵在,纵然高句丽举全国之兵来袭元骏也有信心挡上一个月,给魏哲争取回师的时间。

  而在交代完乐浪郡这边的事情,回到太守府后魏哲便去信海东属国。

  要知道太史慈在海东属国早就等的饥渴难耐了,整天不是打猎就是练兵。

  ……

  “秽貊二十八城,五选其二,每城便可征召精锐两百,便有五千六百人。”

  翌日,太守府内。

  只见对魏哲指着案几上的地图对奉命而来的戏志才介绍道:“以此为北路军,由子义统领攻辰韩,吾率领四千郡兵、五千屯兵为南路军,东出攻马韩。”

  “两路大军东出,最后在弁韩会师,如此三韩可定!”

  这份作战方案,魏哲其实早在去年就开始酝酿了。

  不过戏志才听罢却有些犹豫道:“海东属国留八千多秽貊骑兵,是不是有点太浪费了?”

  毕竟像秽貊骑兵这种物美价廉的仆从骑兵,眼下简直不要太好用。

  然而魏哲听了却有些嫌弃的无奈道:“秽貊义从不比乌桓突骑,他们的战力还是差点意思,此战出动五千仆从骑兵足够了。”

  “再说了,子义年初时从夫租城北出,刚在高句丽后方大闹了一番,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的!”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是魏哲嫌弃秽貊骑兵的战斗力差。

  战力差就算了,还巨能吃,一个秽貊骑兵的粮食消耗足足抵得上三个步卒。

  在这种情况,魏哲能挑选五千秽貊义从已经很有勇气了。

  见魏哲这么一说,戏志才想了想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确实,以一郡之力攻伐像三韩这种体量的塞外大国还是有点勉强。

  别的不说,光是在后勤粮草这块就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就说这次的南北两路大军,共计一万四千人,每月至少需要消耗十八万石粮食,两个月就是三十六万,三个月就需要将近五十四万石粮草。

  唉~魏哲如今终于体会到了天子的痛苦了!

  明明国内有青壮数百万,但一到用兵时还是只能抠抠搜搜的出动几万人。

  不是没有人,实在是军费太贵了,养不起太多。

  所以“兵贵精而不贵多”是真的有道理!

  魏哲如果不是想方设法的在乐浪郡大兴水利,开荒屯田,也没有本钱开战。

  毕竟天子刘宏可是一分钱军费都没有给他,全靠他自己筹措军资。

  念及此处,魏哲不禁有些可惜的感慨道:“去年再多杀几家豪强就好了。”

  他倒不是想着靠抄豪强家来筹措军费,而是盯上了豪强名下的良田。

  要知道魏哲为这场大战准备的粮食,可是有大半都是乐浪八县的军屯所出。

  《汉书食货志》有载:

  “今夫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对了,这里说的百石粮食,指的不是其他,而是粟米。

  因为在前汉以及秦朝之时,粟米才是华夏之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原因很简单,相比于其他谷物,唯有粟米耐旱耐贫、产量高、能养活更多人的粟米,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和朝堂的首选。

  比如《史记》曾记载:文景之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不过最关键的是粟米的保存时间相对更长,基本可保存十年左右,

  据说隋亡二十年后,长安府库中的积粟仍然可以食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优势,导致粟米长期都是军粮的首选。

  前汉武帝时期,正是这些吃粟米稠菜粥的汉儿,打败了吃羊肉、喝马奶的匈奴人,最终封狼居胥!

第78章 始料未及的展开

  魏哲在带方县屯田时,曾纠结过到底要以何种粮食为主。

  毕竟南橘北枳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一味地生搬硬套只能扑街。

  当时在这个问题上,魏哲其实为难了很久。

  即便是戏志才在得知之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于是无奈之下魏哲只能选择最笨拙的方式,那便是让最前线的人说话。

  老农虽然不知什么大道理,但对于粮食的感受却是最真实的。

  也正是在请教带方县的诸多老农后,魏哲才决定以粟米为屯田主粮。

  话说自董仲舒请求汉武帝下令,让关中百姓种植小麦开始,粟米的地位其实就已经渐渐下降了。

  尤其是到了本朝,石磨的普及更是让胡饼、汤饼成为了很多北人的主食。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小麦种植面积是越来越大。

  毕竟相比于粟米而言,小麦的产量通常高于粟米,最关键的是小麦貌似比粟米更耐饿。

  如果单从这些条件来看,貌似带方县更加应该种植小麦。

  然而带方县本土的老农却告诉他,他们更喜欢种植粟米。

  因为由狗尾巴草人工驯化而来的粟米太抗造了,即便是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相比之下,小麦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朝鲜半岛可不是辽东,这里没有黑土地,地形也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土地贫瘠算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所以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小麦可能更具优势;

  而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种植粟米却更为合适。

  此谓“因地制宜”也!

  日后魏哲若有机会去辽东开荒屯田,种植的主粮说不准就要换成小麦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粟米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但开荒却注定是一个苦差事儿,尤其是开头几年。

  就说带方吧,魏哲从中平二年就开始垦荒了。

  但是今年荒地新田的产量基本上只有熟地的十分之一。

  去年若不是魏哲通过带方铁钱在三韩掠夺了一批粮食,光靠屯田的产出连打秽貊的粮草都不够。

  不过今年就好多了,乐浪郡的豪强联手给他发了一个大礼包。

  每县千顷的良田熟地,让魏哲彻底吃了个饱。

  毕竟按照每百亩收一百石粟米来说,一千顷可就是十万石。

  九县九千顷,那可就是九十万石的产量。

  如果算上开荒的粮食收成,一百万石是绝对有了。

  当然,魏哲还不至于竭泽而渔,屯兵和屯民也是要吃饭的。

  为了让他们保持积极性,好让魏哲能可持续性的剥削,他严格按照当初的契约履行,最后拿到手也就是五十多万石。算上今年交易所得,勉强也够用了。

  每每想到此处,魏哲就格外羡慕曹操那家伙。

  毕竟当初曹操在许昌城外实验性屯田,当年可就收上来谷物百万石。

  没办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原地区早就没有什么荒地了。

  曹操那厮的屯田条件可是要比魏哲好太多了,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而且他只是收上来了百万石,由此可见当年许昌屯田收获应有近两百万石。

  “算了,不想了,越想越气!”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和戏志才商量好出兵三韩的方案后,魏哲便开始准备起来。

  收粮,选兵,操练等等,堪称是繁杂之极。

  而在这个过程中,国渊所展现的能力则让所有人都为之惊讶。

  孙邵、氏仪的表现亦是十分亮眼,无论是船队还是工匠所都丝毫没出差错。

  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下,国渊几乎主导了整个后勤工作。

  可以说他这个侯府大管家,硬是靠能力让郡府诸郡吏不自觉的听令行事。

  对于这样的情况,魏哲自然甚是欣慰。

  本来人员稀少的西平乡侯府,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壮大起来。

  而就在乐浪郡这边忙得热火朝天时,三韩之地的情况开始变得越发严峻。

首节 上一节 90/1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