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 第68节
只见他不禁面露忧色道:“府君,郡中与县中不同,我怕此辈会铤而走险啊!”
不是元骏贬低自己,而是郡府级别的豪强确实要比县中豪强厉害许多。
无论是隐匿的人口,还是掌握的各类资源,都不是后者能比的。
如果真要把他们逼急了,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尤其是乐浪这种边郡,大不了就亡入塞外,投奔胡人好了。
闻听此言,魏哲倒是点了点头。
“放心,这点耐心我还是有的,且看且行吧!”
他也不是愣头青,还不至于狂妄自大到认为可以一举解决大汉四百年的积弊。
魏哲之所以摆出这幅兴师动众的姿态,其实就是在极限施压。
在反复拉扯之中,试探出地方最大的忍耐限度。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少不得要抄几家豪强意思意思。
他有掀桌子再扶起来的底气,就看对面的豪强敢不敢赌了!
……
与此同时,乐浪郡上下也在暗中关注魏哲的举动。
自他上任之后,群内各家豪强其实没少试探。
什么美姬良马,宝刀金甲,几乎都试过一遍。
甚至还有豪强不惜将女儿送与魏哲做妾,堪称是无所不用其极,害得管妍没少生闷气。
不过魏哲倒是淡然处之,一概不做理会。
而当五督邮巡县的事情传出之后,乐浪郡各地顿时明白了这又是一个“酷吏”,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问候魏哲的祖宗。
至于下面的各县官吏更是一个个惶恐不安,唯恐成为了魏哲杀鸡儆猴的工具。
一时间巡县尚未开始呢,乐浪郡就已经热闹起来。
喝酒摔死的、上厕所淹死的、暴病而亡的县吏不在少数,好像一个个都在赶着出意外。
当这些消息传到魏哲的耳中时,他却无语的摇了摇头。
这还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两千年了,有些人的手段还真就没变过。
不过眼下火候尚浅,魏哲便索性任由他们闹去。
相比之下,他老丈人这边的事情才是当务之急。
深夜,太守府深处。
在经过一番深入浅出的交流后,床榻上终于云消雨歇。
只见管妍一脸满足的趴在魏哲的胸口上傻笑着,眼中的幸福之意,甚至看得魏哲有些心虚。
不过管妍也确实值得高兴。
要知道魏哲升任乐浪太守之后,北海郡各家就没有不羡慕朱虚管氏的,管妍以往的手帕交更是羡慕至极。
毕竟如此优秀的郎君,以往可轮不到她们。
凡是知道魏哲经历的北海士族,都忍不住感慨管氏的好运气,以及管岳的好眼力。
要知道管氏这回堪称是名利双收。
除了赚了一个太守女婿之外,在皮毛产业这块也赚得盆满钵满,靠着海东的优质狐裘、熊皮打开了了不少青徐郡县的市场。
以往管氏或许只在北海郡有点地位,但如今即便是在青州全境,管氏都已经有些分量了。
没办法,货源渠道在魏哲手上,谁也抢不过管氏。
如此低投入高回报的事情,便是青州各家士族听说了都忍不住羡慕。
毕竟谁家没几个女儿,谁也不觉得比管氏差。
管岳这个老丈人或许是感觉了一丝压力,于是为了增加自家女儿在魏哲心目中的分量,竟然主动给魏哲写了一封信……
——
抱歉,前面有点错漏,改一下。
是我疏忽了,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就已经下令取消边郡的郡丞职位,以长史代替郡丞的职责。
所以实际上是没有乐浪郡丞这个官职。
另外郡尉就是郡都尉,乐浪郡本来还有东部都尉、南部都尉,中部都尉等职位,但后面因为领土逐渐内缩都取消了。
第55章 暗流涌动
管妍是个小富婆,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魏哲的老丈人可能觉得她还不够富,于是把皮毛产业又给了她五成。
也就是说管妍什么都不用管,每年就可以坐享五成利润。
别小看这五成收益,一般边郡小豪强恐怕一年都赚不到这么多。
问题是这个憨憨对此好像并没有当回事儿。
当魏哲告诉她这个消息时,管妍竟然随口道:“夫君,你拿去用就是了!”
说罢,这丫头便继续腻在魏哲的怀里傻笑。
面对如此大方的富婆,魏哲又岂能不更加卖力呢?
……
朝鲜城东郊,列水(大同江)南岸王氏坞。
只见一个锦衣华服的马脸老者苦着脸抱怨道:“不过死了些许贱民而已,至于嘛?”
此言一出,大堂内顿时应声连连,天知道这阵子他们有多狼狈。
话说随着魏哲任命的五部督邮巡县,乐浪郡除了带方县外几乎都在死人。
不是库房着火,就是档案被烧。
但问题在于即便不查陈年旧案,他们的屁股下面照样是一堆屎。
短短半个月时间,魏哲已经奏免了五位县令了,如今都是县丞代管。
甚至有几个县连佐贰官都一锅端了,只能临时让功曹暂且支撑。
“王公,府君如此兴师动众,这次咱们该如何是好呀?”
议论片刻之后,大堂内的诸多豪强之主纷纷看向上首的苍髯老者王端。
如果说乐浪郡有哪家称得上士族,那么必然要属乐浪王氏无疑了。
说起来王氏也是外来移民,其先祖王仲本是琅邪郡不其人,好道术,明天文,乃是地方有名的术士。故此前汉诸吕作乱时,齐哀王在发兵之前就数次问吉凶于王仲,等到济北王刘兴谋反之前,更是准备拜王仲为军师。
接连遇到这种事情,王仲实在是怕了,于是在济北王刘兴谋反前直接不告而别,浮海东奔乐浪,从此定居下来,这才有了乐浪王氏。
因此之故,王氏一直家传《易》经,数代研习天文术数。虽然没有出过什么名士大儒,但在乐浪郡却绝对算得上是书香之家了。
等到光武帝兴起后,身为郡三老的王闳更是杀了自称大将军的王调,与郡吏杨邑一起主动向光武帝献土归附,令朝堂不用一战闳便收复了乐浪郡。
对此光武帝自然高兴,于是便下旨封王闳与杨邑为列侯。
却没想到王闳竟然主动让爵,光武帝惊奇之下主动征之。
本来不出意外的话,王闳接下来就应该是献策大用的前途了。
然而造化无常,还没有赶到洛阳王闳便在路上病卒了。
于是乐浪王氏也就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机会,只能继续蛰伏。
幸好王闳有个好儿子王景,不仅将家学研究精熟更是广窥众书,尤其是在治水方面颇有造诣。
彼时黄河水患正是最严重的时候,实际上早在光武帝建武十年,黄河以南就爆发了一次洪涝,淹没的范围达数十县之多。
等到光武帝驾崩,明帝即位时,黄河水脉更是向东摆动,两岸苦不堪言。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景领下了治理黄河水患的重任。
而王景最终也确实没有辜负天子的期望,根据当时黄河的水况提出了“堰流法”,以“筑堤,理渠,绝水,立门”等技法治水分流,并且修筑了“自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由于当时在取水口荥阳以下,还有濮水、济水等支流汇入黄河。
于是王景将这些支流相互沟通,在相通处设立水门,等到洪水来了,各支流的水门既削减了洪水流量,又分走了大量泥沙,减少了黄河河床的淤积量,减缓了淤积速度。
也正是通过这种分流、分沙的底层逻辑,王景终于让泛滥了六十年的黄河得以平息,兖、豫两州因此有大量土地涸出地面,使得两岸一片欢呼。
然而实际上王景的功德其实远比时人看到还要宏大。
因为自此之后,黄河在往后八百年都相对安澜。
后世史书言:王景治河,千载无恙。
仅凭这一句,乐浪王氏就真是不折不扣的祖上积德了。
当然,朝堂也没有亏待王景。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