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第75节
啪!
苏尘打了个响指,“没错,正是如此!”
“五姓七望所掌握着的文献书籍不知凡几,他们拥有的文化底蕴,可以轻易的教导出一名,十名,乃至上百位优秀的子弟。”
“这样的能量,绝对不是寒门子弟能够望其项背的。”
“可若是我有办法,让无数的寒门子弟,在启蒙之时便超过他们的话,你说会怎样?”
启蒙之时便超过五姓七望的子弟?
李承乾瞬间笑出了声,“别闹了苏兄。”
“五姓七望族内,不仅有精通各科的饱学之士,识文断字的大儒,更是犹如过江之鲫,想要为一名子弟启蒙致知,实在是太轻松了。”
“寒门子弟呢?”
“他们一无书籍,二无束脩,三无名师教导,如何能够快人一步?”
苏尘微微一笑,“如果有呢?”
李承乾笑着笑着,脸上的笑容逐渐的散去了。
因为。
他在苏尘的脸上,看到了认真二字。
不是。
他不会真的有吧?
一念至此,一个恐怖的想法,在李承乾的心中升起。
嘶!
紧紧是那么一想,李承乾汗毛竖起,头皮发麻。
咕噜。
“苏兄,你是开玩笑的对吧?”
苏尘笑而不语。
“不是,你,你……”
李承乾一时间言语失衡。
足以令无数寒门子弟,赶超豪门世族子弟的启蒙之法?
这哪里是要掘了崔氏的根基?
这分明是要把五姓七望的根基都给刨干净了啊!
祖坟都给挖了!
“我可是李氏的人啊,苏兄。”
李承乾如丧考妣,欲哭无泪,“你要我把我李家的根基都撅了?我李承乾还要不要做人了?”
“……”
苏尘仍旧笑而不语。
见状。
李承乾知道,是他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好吧,我不做人了。
沉吟少许,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目光灼灼的盯着苏尘,“计将安出?”
苏尘豁然起身。
“随我来。”
第59章 掘根!
走入后院。
李承乾的目光,顿时被一块块雕版吸引住了。
所谓雕版,是由印章,墨拓石碑改进,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将其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雕版起源于隋朝,唐朝建立后也多有运用,不过大多用在统一的科考,又或者是刊印抄写诗集,史册之类。
方便,快速,高效。
文字不会出现任何疏漏,可保证印刷成册的书籍,考卷,统一清晰。
除了这些雕版外,还有大大小小的箱子,每一个箱子上面都有着极为严肃的封条。
苏尘随手打开了一个箱子,把箱子里一个刻有着六面字节的正方形木块,递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疑惑的盯着手中的小木方,仔细瞅了瞅后,疑惑开口:“苏兄,你准备这些东西做什么?”
“印刷教本。”
“教本?”
李承乾皱眉沉思,又看了看手中的小木方,表示不理解。
苏尘笑呵呵的指着雕版道:“这些雕版的工作效率虽然不错,但是其印刷的速度太慢了,改换成活字印刷术后,效率大概会提升十倍左右。”
“换句话说,只要雕刻好这些活字木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刊印出成千上万的书册。”
活字印刷术?
其效率是雕版印刷术的十倍?
李承乾忍不住拍手赞叹道,“十倍效率的活字印刷术,简直难以想象,苏兄每次出手都令人叹为观止!”
单凭这十倍的效率,足以令苏尘,成为印刷行业的翘楚。
不过。
李承乾有些不解。
“这和我们教书育人有什么关系?”
“那关系可就大了。”
苏尘笑盈盈的打开了另外一个箱子,“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书育人没有书可不成。”
李承乾看了一眼,里面无数的鬼画符,一眼望去令人头大。
李承乾:“书籍很重要,但是还需要教书先生。”
“不错。”
苏尘指着箱子里面的东西,“太子爷可曾听说过汉语拼音?”
李承乾:“???”
满脸的问号,几乎看笑了苏尘。
苏尘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凝聚两千年智慧的结晶。”
“汉语拼音。”
苏尘又打开了一个箱子,里面对放着整整齐齐的,印刷出来的书籍。
苏尘随手拿了一本,丢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打开一看,书籍上面的第一页,刊印的竟是一连串的鬼画符。
随后,李承乾快速的翻阅方才发现,这一本书里面的内容赫然是“三百千”。
所谓的“三百千”,指的是唐朝书生们在孩童时的启蒙书籍,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字体印刷的很清楚,但是令李承乾疑惑的是,无论是三字经,百家姓,又或者是千字文,每一个字体上面,都有不同形状的奇怪符号。
正是苏尘方才打开的第二个箱子里面的那些鬼画符。
“人之初,性本善。”
“这六个字完全可以通过字体上面的声母韵母拼读出来。”
“简而言之。”
“只需要学会这上面的二十六个字母,懂得其声母韵母和声调,便可以读出这些字!”
通过认识这些鬼画符,继而读出这些字?
李承乾陷入了沉思。
苏尘淡淡道:“这两日我在城中的一些私塾考察过,他们的教学方式极为落后。”
“大多是通过教书先生们的言传身教,方才能够清楚的辨认每一个字体。”
“如最基础的一二三,便是通过私塾先生,一次又一次的教导,诵读,继而传递到了每一个童生的耳中。”
“倘若我们先教会了这些童生,如何通读拼音字母,再把所需要学习的三字经,百家姓之流,全部标注上拼音,你想想会如何?”
上一篇: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